郭蕾
【摘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和學生煥發生命的活力。為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階段性的知識整理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引進“錨圖”“思維導圖”“知識結構圖”等整理手段,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做到查漏補缺、引發新思考。
【關鍵詞】知識整理;小學數學;整理方法;串聯知識
社會在高速發展,技術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人們越發意識到知識對工作生活的重要意義,社會各界對教育的關注度日益提高。每當看到“因輔導孩子數學作業家長心梗住院”,“深夜家長質問三和三分之一有何關系”此類新聞時,除了對家長的理解和同情外,我們是否深思過:也許學生學習的困難,是因為學生沒能真正做到對數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因此,除了要讓學生加深對單個知識點的理解,還要幫助學生形成新舊知識的網絡,激活其數學思維,知識整理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整理呢?
一、通過繪制錨圖,引發學生對知識點的深思
“錨圖”是近年來美國比較流行的一種知識展示形式,通過對知識點進行提煉和整理,搭配簡單的圖文,讓學生能深刻理解知識點,并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也可以通俗地理解,它就是一張直觀、形象的,包含數學知識點的海報。例如,要制作關于“認識立體圖形”的錨圖,學生可以先把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畫出來,并在各個圖形旁邊標注其特點,還能根據生活中自己接觸的茶葉罐、牙膏盒、筆筒等畫出類似形狀的物品。學生在制作錨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要在大腦中回顧知識點,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為了把錨圖做得有豐富性和更具個性,學生必須在腦中搜索與之相關的知識并合理運用,這樣就達到了讓學生在愉快的回憶中完成知識整理的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會“說話”。學生制作好的錨圖就是學生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梳理,我們當然可以利用起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個知識點講完了,他們可能轉眼就忘記了。把他們制作的錨圖掛在教室的墻面上,不僅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濃厚的數學氛圍中,還可以遷移默化地提醒學生,提升其對知識點記憶的留存度。值得注意的是,一張能有用的錨圖需要直觀明了,知識點不宜過于密集,以免影響觀看照成混亂。因此,錨圖更適合用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
二、借助思維導圖,讓學生經歷“頭腦風暴”去串聯知識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知識整理課堂中,一些教師仍然牢牢把握著課堂的主導權,列出整個單元的知識點,再讓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整個單元的公式定理進行知識整理。殊不知,這種無差別的知識整理方式,只能讓學生覺得數學十分枯燥,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由于思維導圖能幫助師生建構相關知識、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優點,在數學知識整理課中,思維導圖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例如,在對《10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知識整理時,在“加法”這一分支,有學生可能會想起以前學習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不進位加法”的口訣,也可能有學生會提醒大家“兩位數加兩位數” 的筆算方法及注意事項,也可能會有學生發現新舊加法的計算方法的聯系,等等。當然,還可能會有學生通過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把筆算的方法遷移到三位數加三位數、四位數加四位數等。這樣就把整理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做到了知識的“上不封頂”,達到發散學生思維的目的。
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頭腦風暴式地進行知識整理,通過把“知識整理課”與“思維導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網,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使數學學習變得條理化、系統化,讓數學知識在學生腦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利用圖形組織圖,讓學生有所側重地回顧知識
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對所學知識了然于心,也不一定所有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能參與到“頭腦風暴”中,但每個學生都應該要養成定時整理知識的好習慣。為了不讓這些學生因為缺乏參與感而對知識整理產生抵觸心理,進而抵觸數學的學習,我們迫切地需要一種有導向性的手段,照顧到每個層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生成屬于自己的知識整理。
與思維導圖一樣,圖形組織圖也能幫助學生整理知識。但是,有別于思維導圖的走向和生成的隨機性,圖形組織圖是由教師定好主干結構,由學生填空補充相關枝葉的一種知識梳理手段。例如,在對《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進行知識整理時,教師可以把知識主干列出來:1.角的組成;2.如何畫角;3.如何數角;4.角的分類和判斷;5.用三角板拼角。學生在這些主要的大知識點的引導下,通過翻查課本,積極回顧自己學了什么相關知識,并進行填充相關的小知識點。
組織圖在使用上,雖然沒有思維導圖那樣大的自由度,但是能發揮教師的引導性作用,讓稍稍落后的學生也能跟上整體的步伐。由于學生進行過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記錄在組織圖上,學生在課堂上也能有屬于自己的觀點可以輸出與同學產生共鳴。通過適當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幫學生整理知識,能讓學生在生成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信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的整理不是對已學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不能簡單地把總復習里的題目做完就算了事,它是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對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高層次上的再學習。通過引進新方法,新手段,選擇屬于適合學生學情的整理模式,能讓學生在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中,建立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方法,增進持久記憶,溫故而知新,發展數學思維,感悟基本的數學思想,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能的過程,提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