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2020年一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突然打響,深圳市中小學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開展在線“云課堂”。筆者是一線小學音樂教師,在此次線上音樂教學中,通過多渠道學習、摸索,筆者在教學工作方面有了一些經驗,本文就疫情期間如何做好線上教學工作展開分析。
【關鍵詞】線上音樂教學;云課堂;小學音樂
對廣大一線教師來說,接受“云課堂”的轉變是一種教學挑戰,同時又是獲得通往新技術教育領域的一張入場券,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應對自如,教師們經歷了拼搏奮斗,并肩學習的過程。回顧線上教學路程就像孕育一棵樹的三個過程:從播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每一步都需要細心灌溉,這棵樹才能茂盛繁密。
一、“播種”——未雨綢繆于課前
1.巧取教學資源
深圳市教育“空中課堂”網絡平臺于2020年2月17日開通,深圳少兒頻道《素養課堂》開播小學階段的課程等資源均面向全國開放,免費供教師們參考、選擇與使用,這些教學資源內容豐富,課程設計精美,是典型的案例課、示范課。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是向名師學習、取經的一次機會,而我們使用這些資源需提前觀看,取其課程精華,加以整改,符合本課教學目標、學生學情后再納入備課中。
2.掌握網絡載體,熟練操作上課平臺
目前,使用較多的網絡平臺有“騰訊課堂”“釘釘”、CCtalk(網師實時互動教育平臺)、企業微信、騰訊會議、QQ群等,根據我校實際,至少選擇1-2個平臺,開課前教師在平臺試音、多次試課,熟練操作平臺的每一項功能,提前檢查家庭網絡的通暢等準備工作,再三確保線上課程能順利進行。
3.提前“收心”,調整教師形象,整理教學環境
教師提前調整上課的狀態,整理教學環境,讓“心”回歸課堂。講臺之上,必須一改在家的隨意著裝,注重課堂儀容儀表,為人師表。盡管是在線課堂,教師上課時也要著裝得體、精神狀態飽滿,自信不失親和力,雖然師生是隔著一個屏幕上課,但教師的談吐、情緒、氣質,學生亦可以感受到,課中盡量能展現教師最好的一面,把舒適的教學“磁場”帶入課堂。
二、“生根發芽”——孜孜不懈于課中
備課前,筆者一直在思考著:怎樣通過屏幕傳遞音樂信息?怎樣凸顯音樂課的音樂性?學生怎樣有效聆聽音樂?有效參與互動?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巧妙設計了一些教學環節來抓住學生的“眼球”,提高教學質量,最大化發揮“云課堂”的優勢,雖然疫情阻擋了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但是不能阻擋音樂與愛的傳遞,我們要共同營造一個有“溫度”云課堂。
1.隔屏相見,拉近師生距離
筆者認為,在每節課前教師應該出境,與學生隔著屏幕見面、問好,師生提前熟悉彼此,引導學生調整好面對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上課的心態,快速拉近師生的距離,提前給學生營造一個有“溫度”的課堂。有了這個基礎,學生對音樂實踐活動的參與感才能自然投入,對著“電腦里的教師”有一份親近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活動。比如,開學第一課《動物狂歡節》視頻問好:同學們好,我是音樂科陳老師,歡迎同學們來到我的音樂課堂,很高興今天以特殊的方式與大家見面,這段時期,陳老師將在云課堂陪伴大家一起學習,期待春暖花開時,我們相見的那一天!馬上我們聆聽一段音樂,想一想:這段音樂像在模仿哪只動物呢?這只動物在做什么?
2.言語精簡,目標明確,突出課堂重點
為了避免學生長時間對著屏幕影響視力,線上的教學時長一般為15-20分鐘。因此,每一分鐘都特別珍貴,教師一般有兩種上課方式:一是提前錄制微課,后期可剪輯、可壓縮、可修改成一節精美的優質課,減少失誤,不必因為網絡原因或教師個人的小失誤而影響課程質量。二是“現場直播”,直播考驗教師教學功底,對上課語言精簡的要求、對課堂時間把握、教師授課應急處理能力的要求都比較高,優點是能實時與學生互動,觀察學生上課動態,教師的現場授課更能感染學生,兩種上課方式共同的是:課堂語言要精準直接,語言設計有指向性,能讓學生清楚直接感受到線上音樂學習的具體任務,明確音樂課堂的具體要求。比如:(1)欣賞《春江花月夜》和《百鳥朝鳳》片段,感受樂曲的“動”與“靜”,并能用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2)學唱兩首不同版本的江蘇民歌《茉莉花》,能用優美、自然的聲音表達歌曲的情緒。
3.化音為畫,視聽音樂相融合
圖形譜是利用圖像、記號和文字記錄音樂的方法,是一種“音樂語言”。利用圖形譜學生能夠形象和直觀的體驗音樂,豐富聽覺的美感體驗。更易掌握歌曲,建立音樂感知力,幫助學生記憶音樂等。還能用圖形譜表達音樂聆聽中一些語言無法表達的感受,言之不足,畫之繪之。在音樂課中,筆者大量運用圖形譜教學方式,屏幕前的學生能“看見”音樂的行進,畫出音樂的變化,清楚表達自己的音樂感受。
4.變廢為寶,居家音樂探究之旅
特殊時期中,學生都是居家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特別是身邊的常見物品,把這些元素加入到我們的音樂課堂,學生會更有親切感。比如:(1)音樂課《端午節》—多聲節奏訓練中:筆者用自身和幾個代表學生的制作案例,引導學生利用自家閑置的物品(空塑料瓶、薯片桶、瓶蓋、快遞紙盒等),經過巧制變成一個個精美的打擊樂器(鼓、雙響筒等);(2)“居家打擊樂大揭秘”環節中牙簽盒、筷子、碗等這些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樂器”,學生們興致盎然,積極參與,激起他們善于去發現、感受音樂的能力。
5.展示自我,誰是“最佳演奏之星”
巧用平臺“舉手環節”,筆者把每堂課的最后三分鐘作為學生的口琴演奏時間,一是延續筆者線上授課的口琴教學,這是學生最喜歡的環節。二是每堂課增添了師生互動、學生展示自我的環節,吹得好的學生會得到“最佳演奏之星”的稱號,學生對課堂有了無限的期待,教師也能在每節課上收到學生的驚喜,整個課堂生動有趣,充滿活力。
6.線下任務,分享快樂源泉
在每一堂線上教學后,筆者根據當天的課堂內容給學生們布置線下“小任務”,如,唱一首歌、畫一畫聽音樂的感受、制作一件小樂器、吹奏一段口琴、與家人玩一段音樂游戲等樂趣的實踐作業,成立班級“音樂云舞臺”,實行音樂“打卡”制度,學生的視頻可以發到自己的班級群,教師和學生一起分享,教師、學生還可以在班級群發表鼓勵、贊揚的話,通過音樂,師生之間傳遞著快樂。
三、“開花結果”——復課要“復心”,作好線上線下教學的連接
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師生迎來新冠肺炎疫情后的返校。這個時期,教師要作好線上線下教學工作的銜接,同時,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音樂家海頓說:“藝術的真正意義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筆者認為,音樂是最好的心靈理療師,要把音樂化為正能量傳播給每一位學生。
1.成果展示,音樂綻放光彩
筆者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生居家的音樂小短片收集做成一個個視頻,固定于每周一上午8:00學校“音樂云舞臺”的特輯中,在全校班級的教學平臺上播放。“音樂云舞臺”在返校后延續“打卡”,學生可以繼續施展自己的音樂才華,他們的表演有更大的展示舞臺,這是對他們的付出成果的一種肯定。音樂賦予了他們正能量,把快樂傳遞給每一位學生。
2.激勵評價,給予肯定
對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被評為“演奏之星”的學生和線下視頻持續“打卡”的學生,均可以得到相應獎狀、榮譽和獎品,激勵學生在音樂中繼續前行。
四、結語
一線的音樂教師萬眾一心,有拼搏、有能量,更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敬業精神。教師通過“云課堂”向學生傳遞音樂的快樂,師生都享受到了線上學習的幸福。
參考文獻:
[1]梁家毅.疫情復課,復要“復心”[J].廣東教育,2020(3).
[2]馬國強.戰疫情,線上學習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特區教育,2020(5).
[3]顧媛媛.中學音樂線上教育課的探究[D].當代音樂,2020.
[4]沈云倩.音樂線上課程的開發與實施[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0, 8(5):3.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