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英



【摘要】英語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行為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也是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重要保證。本文立足于形成性評價的內涵,分析了形成性評價的特點,并結合實例闡釋了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構建和實施形成性評價,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英語;核心素養;形成性評價;閱讀教學
一、前言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目的是通過師生共同開展的自評和他評活動,激勵教師和學生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不斷學習、改進和提高,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評價需要注重對核心素養的評價,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且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課程標準進一步指出:教學評價應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以學生評價為主。
然而,在實際的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受傳統的教育觀和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評價仍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而終結性評價的評價方法簡單,評價主體不全,評價內容片面,重結果而輕過程,容易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發展,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完善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二、形成性評價的內涵和特點
(一)形成性評價的內涵
形成性評價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的評價方式,在具體的實施中,更加注重過程。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在解讀英語課程標準時指出:形成性評價是通過多種評價手段和方法,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參與活動程度,對他們的語言發展狀態做出判斷,對他們的學習嘗試做出肯定,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形成性評價立足于學生學習過程,重視從學生的日常表現中提取信息,診斷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
(二)形成性評價的特點
1.評價主體多元化,體現主體性原則
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的主體是教師或學校,強調教師主導,主要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單向模式。這種自上而下的評價方式使得學生和家長都被排除在評價主體之外,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評價的全面性。實際上,學生才是英語學習的主體,家長是學生的監護者,他們也應該是各類評價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合作者。形成性評價本質上就是以學生為本,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教師評價的局面,大力提倡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以及“家校互評”的活動,促進學生自我反思、相互激勵、共同進步,體現了主體性原則。
2.評價方式多樣化,體現多樣性原則
在實踐中,教師更多地依賴終結性評價如期末考試的成績為主要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單一,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比較滯后。形成性評價重在通過對日常教學和學習情況進行過程性觀察、記錄和評估,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學習效果和學習技能,因此,評價方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如行為觀察表、課程量化表、檔案袋、口語演講、手抄報制作、V-log視頻展示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全方位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技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
3.評價內容多維化,體現目標性原則
一般來說,常規的英語教學評價側重對教材知識的評價,更多地關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考查,其目的是選拔和甄別學生,對師生的反撥作用不明顯。而形成性評價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據,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除了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評價之外,學生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情感態度等都在其評價范圍之內,其目的是反映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提供有針對性描述性的評價結果,這樣一方面能讓教師及時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調整,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樹立學習自信、合理調整學習策略,體現了目標性原則。
4.評價過程循環化,體現過程性原則
合理有效的教學評價不應該只是一個最終結果,而應該是貫穿學生學習過程、認知過程和成長過程的始終,并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和反饋,是連續的、開放的、不斷重復的循環過程。形成性評價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通過不斷的反饋,使師生體會到自身的問題,不斷調整教學方案和學習目標,從而達到促教和促學的目的。
三、形成性評價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構建與實施
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受、情感和交流等。因此,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必須將其滲透到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環節,將課前預習活動評價、課中教學活動評價和課后語言實踐評價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全面、客觀地促教促學。
下面以筆者執教的一節報刊群文閱讀課 Movie Review的幾個教學片段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構建和實施形成性教學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課前預習活動評價
教學片斷1:由于英語報刊容量大,體裁廣泛,如何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篇章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因此,筆者在每周末都會根據一個主題,提前布置一套網上“問卷星”調查問卷。題目設置見表1。學生只需要不到2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本期報刊的瀏覽,初步預習了目標文章,完成以上問卷調查。
設計說明:筆者根據后臺搜集的數據,可以明確知曉學生的興趣、學習難點和學習期待所在,然后據此設計、修改或完善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等,達到“以評促教”的目的。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目標文章,完成教師的問卷調查表,感受到了學習主體的地位,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探索者,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會更高,同時,重難點詞匯和句型的選擇也會提前讓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使下周的學習更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達到“以評促學”的效果。
(二)課中教學活動評價
課堂教學活動評價是整個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應用的最多的一面,主要是利用了形成性評價點的監控、檢測和反饋功能。其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樣,每節課需要用到哪些評價方式可以視情況而定。由于本節課是報刊群文閱讀課,因此,筆者根據其多文本閱讀模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引入了閱讀圈模式,分小組分任務進行閱讀教學,力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討論和共同分享。
教學片斷2:在導入環節,筆者在學生觀看完Raya and the Last Dragon 的視頻之后,帶領學生分析影評的閱讀方法,然后提問:
Q1: How do we read a movie review?
Q2: How does the writer write a movie review?
Q3: Why does the writer advertise this movie?
由于是分小組閱讀,筆者在黑板上畫了代表每個小組的臺階,每個小組有同學積極問答問題且回答正確時上一步臺階,率先到達“山頂”的小組獲勝。本節課筆者的其它提問環節仍繼續這個游戲,以整節課累計結果為最終結果。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中,筆者運用觀察法來評估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思維的敏捷性、注意力的集中度等,即使有的學生可能回答錯誤,但是也要發現學生語音語調或者學習態度上的優點并給與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如果A小組全體成員都十分積極,而B小組卻缺乏自信相對沉默,筆者就會運用調節法,當堂給B小組學生更多機會和鼓勵,而課后也會根據成員特點對小組重新劃分。
此環節評價主體是教師,評價方法主要是觀察法和調節法,評價內容主要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課堂表現和課堂內容進行評價。
教學片斷3:在讀中環節,全體學生已經掌握了閱讀影評的方法,每個小組按照課前的分組,分角色分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討論閱讀。討論組長、單詞大師、文段分析師、聯想大師和總結代表互相幫助、分工合作。自主閱讀結束后,每篇文章的總結代表上臺給大家介紹本小組閱讀的影評的角色、電影情節、電影特色以及表現手法;單詞大師負責向大家介紹本篇文章的重難點單詞;聯想大師負責告知大家此篇影評想要向大家傳達的人文信息和教育意義等。展示結束后,每位學生需要完成以下評價量表。
設計說明:此環節筆者利用評價量表法,設計了以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者結合的評價表,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思、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評價。此表針對性、可行性強,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指導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習過程。教師也能將自己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相結合,更全方位、準確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成效,反思自己的教學,實現以評促教的目的。
(三)課后語言活動評價
英語閱讀教學是連續、動態和發展的過程,作為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語言學科,課后的學習檔案、演講比賽、手抄報制作、V-log視頻展示等語言活動對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幫助作用也不容忽視。因此,針對師生教與學的形成性教學評價也應該包括課后語言活動評價。
教學片斷4:在本節課末尾階段,筆者根據課堂所學內容布置了適當的課后語言活動。要求每位學生認真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包括自主完成一篇影評的閱讀和思維導圖,都記錄在自己的學習檔案袋里。
設計說明:語言的學習不僅包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包括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這都離不開課后的語言活動。每節閱讀課后,筆者都要求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和課上所學的內容完成學習檔案的填寫,以此來鞏固和加深課堂學習效果,做好語言知識的積累。影評的閱讀和思維導圖的填寫,是對學生課后運用英語能力的一個檢測和監控。學生在填寫學習檔案的過程中,能對自己課前和課中的學習表現和成效做到“自我評價”。筆者每周檢查學生的學習檔案并在最后一欄寫上評價反饋,實現“教師評價”。學生通過學習檔案可以發現自身的積累、收獲和成長,增加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會更樂意地去正視自己的問題并不斷改善學習效果。
四、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形成性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通過多元手段,多主體評價,在課前預習活動、課中教學活動以及課后語言活動中給予學生及時反饋與指導,幫助學生反思和調整學習策略、體驗學習的進步與成功、建立英語學習的自信與熱情。同時,它也為教師調整教學提供依據,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楊柳.大學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25-127.
[4]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