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是一種影像記憶,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它的發展越來越趨于專業化和國際化。科教紀錄片是人們了解科學和認識社會的重要窗口,在真實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吸收和總結學術科研成果,在新媒體與新技術的帶動下全景式展現自然科學的奧秘。《宇宙的奇跡》是宇宙類科教紀錄片在跨文化軌道上的典型代表,通過物理原理還原影像宇宙的形式,為觀眾展現宇宙豐富的行星資源以及多樣的特殊法則等等。該片在情景、人文和真實性等方面具有超越文化的審美特點,創新般實踐歷史影像化與文本藝術化的大眾傳播。文章在分析該片構思、視聽和敘事等藝術價值的基礎上,也為其他類科教片提供新思路、新傳播模式、新借鑒。
關鍵詞:新媒體;科教片;審美;創作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3
0 引言
科教紀錄片是紀錄片中一個重要的分支,時長可長可短,均以介紹科學和自然知識為主。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促使科教紀錄片從原本高高在上的死板性和精英化轉變為以大眾傳播為主的平民化和多元化[1]。新時代的科教紀錄片是一種審美與創作的意識體現,它不僅能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觀眾美的享受,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能給予觀眾精神層面的獵奇感受。相較于傳統人文紀實類科教紀錄片,新媒體時代的科教紀錄片更容易克服全球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折扣”現象。
《宇宙的奇跡》在《命運》《星辰》《陷落》《信使》四集中由專業講師帶領觀眾探索宇宙的秘密,找尋人類與宇宙之間奇妙的聯系,探尋生命的起源與奧秘。其在遞進的懸念中為觀眾展現了宇宙豐富的行星資源以及多樣的特殊法則,也探討了未知的宇宙奧秘。其所具有的價值不光體現在科教、紀錄與研究方面,還是探尋宇宙奧秘的超現實途徑。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宇宙的奧秘亟待探究,影片利用新媒體時代產生的新技術與新方式還原物理原理,該科教紀錄片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審美特征、藝術表現與敘事結構,以人文探秘的視點去記錄地球奇景,喚起人們的獵奇探尋意識。
1 新媒體語境下科教紀錄片的審美特征
科教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特的紀錄片題材,它在參與人類審美活動的同時,用獨特且值得探析的視角,展現大自然令人崇敬之美、和諧之美及文化之美等等。《宇宙的奇跡》成為科教紀錄片在新時代實現成功探索和傳播的典型,離不開其在藝術上對情景美、人文美、意蘊美的追求。
1.1 崇敬之畏:情景美
新媒體時代科教紀錄片中的審美意識,首先體現在情景交融中。創作者記錄和展現典型且有價值的景觀,從而形成別樣的情景,以此喚起觀眾內心的情感共鳴,而不是通過影片理性地灌輸,它主要通過視聽體驗作用于觀眾的五官和心靈。在紀錄片《宇宙的奇跡》第一集《命運》中,創作者用延時攝影和慢速攝影展現了海水的漲潮退潮和沙漠沙子的流失,用細致而深刻的方式描繪物理現象,不僅展現出科學無形的力量,也傳達出創作者對宇宙自然的崇敬、敬畏之情。畫面與感情的巧妙結合,也需要觀眾具有一定的審美體驗,從極具內涵的畫面和闡述中體會不同的情感表達,激發探尋意識。
在《宇宙的奇跡》科教紀錄片中,每一副畫面都蘊含著人與宇宙和諧與共的情感表達,通過細致的視聽元素來體現情感意象,從而吸引觀眾并打動觀眾。在第三集《陷落》中介紹若無引力恒星將塌陷隕落,創作者用慢鏡頭呈現隕落的瞬間,使觀眾體會到渺小感和無力感。人們始終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重,影片畫面的體現與背后意義的表達都必須基于自然客觀的宇宙事實之上,才能讓人們形成探索宇宙的思想與意識。
1.2 和諧之共:人文美
從文學理論上來講,人文美是善的最終價值體現,科教紀錄片在融入自然歷史的同時,必須呈現人文美的情感表達。它是一種尊重人類生命意義和各種思想價值的集合體,它與人類的一切活動息息相關。在《宇宙的奇跡》的第二集《星辰》中介紹星辰的元素組成時,先從講解人類自身的元素開始,并推算出光波中包含的元素。不管是第一集介紹時間,還是第二集介紹星辰,或是后面介紹陷落和信使,所有故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人類本身,指出人與宇宙聯系緊密的主題,旨在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給觀眾的心靈帶來沖擊。
人文意識是反映人類自身道德素養和精神高度的標準,《宇宙的奇跡》表現出人類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意識,更表現了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目標。當下,增強人們的人文關懷意識是開展一切物質和思想活動的基礎。所以《宇宙的奇跡》把人與宇宙、物理學與宇宙的關系,探索奧秘的思想貫穿整個科教紀錄片,這樣的構思有利于更好地解釋宇宙奧秘的原理問題。探索宇宙,揭示宇宙奧秘原理便成了其主題意圖所在。用美麗的畫面含蓄地傳達出影片具有的傳達宇宙奧秘的特殊主旨,這對向觀眾普及宇宙知識具有重要作用。
1.3 文化之思:真實美
真實是紀錄片的特性,也是科教紀錄片的藝術審美特征。就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來說,不論技術和承載形式如何變化,都需要真實的影像和真實的記錄帶領觀眾揭開奧秘,因為奧秘和想象本就是虛無縹緲的。在《宇宙的奇跡》中,不管是冰川、沙漠還是環境惡劣的海港,拍攝的都是真實自然的面貌,一系列影像畫面都是珍貴且富有研究價值的。藝術畫面蘊含著神秘的力量,帶給觀眾視覺美感,激發觀眾對宇宙的好奇與熱愛。藝術需要思想內涵的支撐,有了思想內涵,藝術才有靈魂,才能給人以啟迪與教誨。在影片中,很多類似光線變化、水流流動等一系列看起來平常的畫面,對于處于當下快節奏生活狀態中的人來說都具有滋潤心靈的作用。該片將潛藏的文化思想內涵通過常見的事、不常見的原理展現出來,對當下的人類和社會具有文化意義。
2 新媒體語境下科教紀錄片的創作手法探析
創新性貫穿科教紀錄片的創作全過程,構思即將主觀思想落實成具體做法的藝術傳達過程。在藝術傳達過程中,將大腦中建構的意識真正運用到作品中,形成意識產物。因此,探究科教類紀錄片的創作手法主要從構思、呈現和敘事三方面切入,從而推動科教紀錄片的傳播和發展。
2.1 構思之宏:題材與主題的掌握
我國傳統的科教紀錄片題材以農業類和自然類為主,影片通常會采取說明文般的敘述手法,即用聲畫同步的方式對其科學性和真實性進行合理解釋。雖然新興科教類紀錄片通常會加入更多人性化和通俗化的內容,運用記敘文一樣的手法來增強影片的可看性和趣味性,但是由于資金和題材的限制,有所突破的科教類紀錄片仍然較少。相比之下,想要跟上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潮流,就必須保證科教紀錄片在人文性和歷史性方面的藝術價值[2]。《宇宙的奇跡》選擇容易激發觀眾獵奇心理的題材,探索宇宙奧秘,對宇宙奧秘進行影像化表達是其較為顯性的美學特征。從《命運》《星辰》《陷落》《信使》這四集的名稱就能夠窺探導演在初始構思時的宏觀理念。與傳統的科教紀錄片不同,影片以物理學為切入點,真理與科學在影像的可視化和可聽性中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將建構分級主題中的微觀元素、大眾視角、個體對象組合起來,同時又對總主題進行了強化。即使觀眾個性不同,但對影像理解應有一定共性,這也是新時代科教紀錄片應該做且必須做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思想主題的表達。
2.2 呈現之奇:視聽元素的藝術呈現
從某種程度上講,相較于紀錄片的宏觀視野,科教紀錄片更需要保證影像技術與視聽元素的結合,必須通過視覺美學傳達出科學的基本特性。美麗神秘的自然宇宙景觀,必須借助鏡頭設計、畫面結構等突破科教片本身的局限性。實現非虛構性和創造性的辯證統一,并進行藝術化處理,從而建構起兩者間相互聯系的通道。在第一集《命運》中,通過延時攝影展現卡曼斯科城鎮下午的光影變化,不同時間段的光線在屋子內形成了不同的影子,還利用光源的不斷變化,表現冰川融化的景象,畫面中流逝的云與屹立的冰川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觀眾在感受時間流逝的同時,感受到冰川的意象。在第二集《星辰》中介紹新墨西哥州的射電望遠鏡時,同樣使用美學構圖的手法展現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射電望遠鏡群等,體現科教片的非虛構性。
要保證科教片本身的創造性,僅僅使用鏡頭拍攝是無法呈現宇宙最真實的面貌的,所以建構三維場景是讓觀眾認識真實的宇宙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第一集《命運》中講述太陽黑子熱能增強終將吞噬地球時,為了便于觀眾理解,展現太陽熱能的三維場景,不但畫面真實唯美,并且能讓觀眾直接感受到太陽命運的走向。介紹白矮星和紅矮星時,星球發出暗暗的幽光,而周圍的環境黯淡無光,如此強烈的對比,意在告訴觀眾黎明之前總是黑暗的,太陽終會隕落,或許后代需要靠著白矮星發出的并不明亮的光繼續生活。
觀眾對于科教紀錄片中相應的科學定義往往堅信不疑,觀眾對科教紀錄片的客觀性和非虛構性表示認可,但是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形式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科學知識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問題[3]。《宇宙的奇跡》深入講解了星際、恒星運動及隕石,在剔除冗余的文字信息的同時,避免了與同類科教片旁白同質化的問題。在新媒體時代,電影中出現的視聽元素和敘事手段,也可以遷移至科教紀錄片中,使用新技術、新手段,有利于避免科教紀錄片陷入枯燥、刻板、機械的思維定式中。
2.3 敘事之懸:敘事手段的運用
新媒體時代,科教紀錄片更應該注重在科學敘事的基礎上設置懸念和疑問,但同時要保證其設置懸念的真實性以及符合邏輯的編輯原則[4]。《宇宙的奇跡》以線性時空順序搭建空間板塊的框架,每一集都用具有相似性且代表性的地方或星際相互串聯。其懸念設置以事實層面為起點,不僅符合國內外觀眾的審美要求,同時還會消解部分“文化折扣”現象,它是增強真實性和科學知識傳播效果的必要途徑。“我們為什么在這里”“我們究竟來自何方”,這是該片每一集開始之前都會提的問題,這兩個問題在觀眾心中埋下了名為“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種子。這兩個問題由來已久,尋找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人類的本能。
隨著傳統媒體觀眾的流失與新媒體的興起,科教紀錄片如果只能單純地吸引觀眾的眼球而無法滿足觀眾期待,獲得觀眾的認可,則會削弱科學知識的傳播效果,陷入故弄玄虛的境地。科教紀錄片可能無法做到每一幀畫面都能觸及觀眾的心靈及情緒,如何在補充畫面信息的同時,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并且給觀眾留下懸念,激發觀眾的獵奇欲望,又不影響科教紀錄片非虛構性的基本屬性,再依次展開接下來的劇情,是新時代科教紀錄片應考慮的重中之重[5]。
在《宇宙的奇跡》中提到“為什么我們必須從過去到未來”,這個問題將整部影片的懸念推向頂峰。但是影片并沒有馬上向觀眾解釋原因,而是通過情景再現和故事展開敘事。整集都在懸念的跌宕中講述故事及原理,采用懸后又懸的敘事策略是該片牢牢抓住觀眾眼球的關鍵。不管何種懸念,都是將非虛構本質與原始素材和科學向往融合起來,但是懸念的運用仍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不能將吸引觀眾的目光作為唯一的追求,否則會削弱科教紀錄片的科學性[6]。同時,懸念應與視聽元素融合,將高水平的剪輯、緊湊的節奏與科學探秘、物理原理進行有效的結合,在引起觀眾興趣的同時保障視覺和故事的流暢感[7]。
3 結語
新媒體的發展促使傳播形式變得多元化,新時代科教紀錄片為科學研究和影像創作提供了大有可為的發展潛力,要促進科教紀錄片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探究其創作手法,在主題、內容、手法上積極創新。《宇宙的奇跡》帶給觀眾優質的藝術審美體驗,進一步深化了科教紀錄片在思想理念和創作手法方面的知識性與權威性。將科教紀錄片與新媒體有效結合,能夠擴大科教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增強傳播效果,在信息傳播具備廣泛性和多元化特征的今天,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來喚醒人們對科學知識與理性意識的認同,對科學方法論在新時代的傳播與實現科教紀錄片的普及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洪池,張建平.中國科教片創作研究述評[J].影視制作,2012,18(6):82-87.
[2] 亞奇,呂帆.觀看有道:《宇宙之旅》告訴我們什么?[J].中國電視(紀錄),2012(10):38-40.
[3] 宋家玲.科學與紀錄:關于科教片創作的一些思考[J].現代傳播,2003(3):64-66.
[4] 石磊.試論科教片的現狀及發展[J].中國電影市場,2017(9):29-32.
[5] 鄢源.滄海一粟的蹤跡:淺析《天地玄黃》紀錄片的功能主義元素[J].戲劇之家,2017(18):127.
[6] 史巖,史哲宇.歷史溯源與現實圖景:關于紀錄片故事化的再思考[J].中國電視,2022(5):73-79.
[7] 石磊.挖掘科學的詩意:傳統科教片與現代科教片的比較研究[J].中國電影市場,2008(10):27-29.
作者簡介:孫華健(1998—),男,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