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連民
【摘要】為了有效預防農村中小學生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我們以蘭州市皋蘭縣的一所農村小學和一所初級中學的學生、家長和教師為對象,針對學生遇到過的校園欺凌問題進行調查,找出了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的影響因素與成因,并針對學生個性品質特點、家庭教育狀況、學校管理機制、社會治理機制等,建立和完善預防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的應對策略,有效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調查分析;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1—0036—04
校園欺凌事件成為校園難以治愈的惡疾,校園欺凌不僅擾亂了學校風氣,給學校管理帶來難度,也給中小學生帶來身體和心靈上的創傷,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下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成為我國第一個專項治理整治校園欺凌的政策性文件,隨后相繼出臺了多個關于校園欺凌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使校園欺凌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既有學校管理措施不健全、不完善的影響,也有家庭教育缺失、社會參與度低等方面的影響。因此,堅決遏制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全力打造平安校園,是教育教學一線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及應對策略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為了有效預防農村中小學生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我們以蘭州市皋蘭縣的一所農村小學和一所初級中學的學生和教師為對象,針對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分析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的影響因素,為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的預防與應對策略提供了依據和基礎。
本次調查發放學生問卷和家長問卷共247份,根據做答的完整性以及邏輯性剔除無效問卷,回收學生和家長問卷245份,有效率為99.2%;發放教師問卷55份,收回有效問卷54份,有效率為98.2%。調查結果如下。
(一)學生調查情況
有57.7%的學生認為,在認識的同學中遇見過被言語侮辱、取笑戲弄或諷刺排擠的現象;有61.8%的學生有背后說壞話的現象;有39.0%的學生認為在遇到其他同學受欺凌時,會選擇事不關己能躲就躲;有41.5 %的學生偶爾和家長、老師溝通校園欺凌現象;有40.2%的學生認為身邊的老師對校園欺凌的態度是有人舉報才關注;有82.9 %的學生認為學校應加強法治教育,加強對校園的管理;有80.5 %的學生認為學校對欺凌事件中的違規學生要嚴肅處理,并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
(二)家長調查情況
有41.5%的家長當身邊有校園欺凌的現象發生時才與孩子溝通;有43.1%的家長教育孩子校園欺凌應讓家長解決;有19.1%的家長偶爾了解一下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有18.3 %的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是否遭受過校園欺凌;有7%的家長認為校園欺凌只是孩子之間的打鬧,不足為奇。
(三)教師調查情況
有50.4%的教師認為學生受到欺凌后會獨自忍受;有45.5%的教師認為在班里不討人喜歡的學生容易成為受害者;有52.7%的教師認為學生遇到過被其他學生嘲笑或戲弄的現象;有41.3%的教師認為校園欺凌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有41.8%的教師認為與城區學校相比,農村學校校園欺凌的現象更加普遍;有70.9%的教師認為中專、職校是發生校園欺凌最為頻繁的學段。
通過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學生遇到的校園欺凌主要表現為同學之間的言語侮辱、諷刺排擠等,部分學生在遇到校園欺凌時沒有第一時間和家長老師溝通,而是選擇獨自承受甚至自己報復的方式解決。可見,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認識缺乏正確的判斷,缺乏自覺抵制校園欺凌的積極態度。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學生之間存在的言語侮辱、諷刺排擠等現象,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表現,并會隨著孩子的長大漸漸消失,有這一認識的家長比例雖然不大,但也說明這部分家長對校園欺凌的認識不足,對自己孩子缺乏必要的引導,忽視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農村學校校園欺凌的現象更加普遍,其現象主要發生在軟弱、不討人喜歡的學生身上。校園欺凌現象的存在會使這部分學生缺乏安全感,并滋生出不敢面對、也不會反抗校園欺凌的勇氣。學校是社會的縮影,解決校園欺凌現象,就要建立校園欺凌預防和應對策略,幫助受欺凌的學生改善人際關系,建立和諧校園,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一)針對學生個性品質特點制訂預防及應對策略
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學生的成長及其發展至關重要,針對學生個性品質特點制訂校園欺凌預防及應對策略,不僅要關注學校的具體情況,也要關注學生主體的實際能力。
1.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中小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膚淺的、表面的、不穩定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其行為直接反映出來。教師的正面教育和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打好健康個性心理的基礎,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都體驗到成功的愉快和滿足,以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1]。
2.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生的道德品質是衡量學生個人素質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從思想素質層面杜絕校園欺凌行為產生的重要途徑。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父母和教師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努力開拓以德育人的多種渠道,通過必要的主題教育活動,面向學生開展校園欺凌專項心理輔導、預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活動、自覺抵制校園欺凌簽名活動、學生宣泄心理解壓活動、學生心理疏導活動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良好的文明習慣可以直接阻止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明理,學會寬容理解,學會相互尊重,學會真心待人[2]。對此,學校可以通過班級文化建設、新時代好少年評選、主題班會等途徑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特別是面對校園欺凌行為時,要用正確合理的辦法解決同學之間的矛盾,將校園欺凌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讓每個學生都不受到傷害。
(二)針對家庭教育狀況制訂校園欺凌預防及應對策略
1.關注個性發展,塑造健全人格。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要從學生的思想品質入手,讓學生懂得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思想不成熟,事非觀念模糊,極易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所以家庭成員要對孩子從小進行品德教育和友善教育,教育孩子與同學和諧相處,在和同學發生矛盾的時候要保持冷靜,這也是從思想上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現象的一種策略[3]。
2.轉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認知觀,始終將孩子道德品質的培育和養成放在首位。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心智不夠成熟,容易形成錯誤的處事方法或偏執的價值觀,作為家長,就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價值觀取向,及時糾正孩子對校園欺凌的錯誤認知,讓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觀[4]。二是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與孩子經常溝通交流,正確對待孩子在校園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想辦法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疑惑。比如,成立家長委員會,參與學校管理;分層次向全體家長開辦家庭教育培訓講座、開展家長學堂,分享孩子教育經驗等。
3.預防校園欺凌從家庭教育做起。家庭教育是第二課堂,校園欺凌問題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地表明,作為個體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以及欺凌的發生,都與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欺凌者的家庭教育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父母放任不管、個人存在自卑或暴力等諸多問題;被欺凌者其家庭教育中存在溝通不夠,父母對子女學習生活等了解不夠,個人存在忍辱負重、內向等問題。因此,作為父母,就要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向子女滲透預防校園欺凌等思想,讓欺凌者能夠意識到欺凌的危害,讓被欺凌者能夠在受到欺凌時及時向家長或老師報告,以避免欺凌事件的發生。
(三)針對學校管理機制制訂校園欺凌預防及應對策略
1.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學校要以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為指導,形成針對性強的具有指導價值的且與本校實際相結合的校園欺凌制度體系,明確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界限劃分、因校園欺凌產生的危害、責任流程等,讓教師、學生、家長對校園欺凌有清晰的認知,既要體現教育與懲戒并行的欺凌處理原則,也要設置良好行為正向強化的獎勵機制,并以此為導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制度約束,對教師和家長提供應對指導。
2.建立防控校園欺凌的有效機制。為了有效監督校園欺凌,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學校要以德育和安全行政機構為管理主體,以班主任為落實主體,涵蓋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層面的反校園欺凌管理機制。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等途徑建立家校共管網絡,同時學校要與轄區派出所、社區等社會機構建立周邊協作關系,及時了解反饋并追蹤校園欺凌行為。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通過課堂、班會等途徑對學生開展反校園欺凌教育,并引導學生互相監督,將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率降至最低[5]。
3.拓展校園欺凌的整治預防途徑。學校要多渠道開拓校園欺凌的整治預防途徑,一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提升學生自我防范校園欺凌的意識。通過營造環境氛圍和文化氛圍,如校園廣播站、宣傳欄、班級QQ群、模擬法庭等,開展“拒絕校園欺凌”及建立和諧校園的相關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性,知道如何遏制校園欺凌的發生等。二是開展心理健康專項調查,建立校園欺凌預防和應對的長效機制。學校定期針對不同學段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設計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開展摸排工作,建立重點學生動態管理機制,形成排查、約談、家訪、疏導、評估預防機制,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教育學生善于調節自我情感,對潛在的校園欺凌的實施者或承受者進行專業的心理干預,以此增強這類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三是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提升反校園欺凌工作實效。學校要定期對教師、學生、家長進行政策法規的專項培訓,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增強法治觀念;對學校已經存在或潛在的校園欺凌現象全面摸排,對學校的反校園欺凌工作進行反思,匯總整理形成自查報告,并結合這段時期的突出問題展開討論、研究,提出具有指導意義的應對策略,進而為后續工作提供方向和建議,提高反校園欺凌的工作實效。
(四)針對社會治理機制制訂校園欺凌預防及應對策略
1.完善校園欺凌社會治理法規制度的落實機制。校園欺凌治理不是學校單一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法律作為最基本的治理依據和規范,學校要深入宣傳和落實;法律作為外部約束力量而存在,因而,在落實過程中,學校要發揮主動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文化傳統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同時,學校要主動構建校內外落實機制,如,校內建立校園欺凌預防措施和防范機制,校外要主動聯系有關部門建構協調溝通機制,以基本法律為指導完善各專項校園問題治理的法規以及完善各主體參與治理的制度。
2.優化校園欺凌社會治理的權責體系。校園欺凌的預防與應對離不開合理的治理主體權責體系,在校園欺凌社會治理結構中,不僅政府和學校可以對資源進行分配,將各個子系統進行整合,并通過強化其整體行動的能力,圍繞共同治理目標發揮多方效能,在分解治理權力時也要符合科學性,使各子系統在各自的核心優勢范圍內做出相應的決策。此外,邀請轄區內的法治副校長給學生開專題講座,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宣傳和諧校園、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這些都是預防和應對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的有效途徑。
3.保證社會治理的資源支持與信息傳遞。校園欺凌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需要信息的有效溝通,如果溝通渠道不暢,就無法及時有效地組織起各方力量,也形成不了合力。同時,參與中需要一定的人力資源、資金、專業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以加強校園欺凌社會治理的資源保障。一方面,需要國家的資金投入和社會資源的積極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包括資源保障調配機制、專業技術支持網絡等在內的資源管理機制。
總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要使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統一要求外,還要充分發揮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側重,形成互補。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保護學生健康成長,進而有效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
[1]李自平.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及防治對策[J].新課程(上),2018(03):67.
[2]陳紹華.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及治理策略[J].新一代,2018(19):59.
[3]劉雪可,閆巧.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及規避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7(11):68-72.
[4]楊華.教育主體缺失視角下農村校園欺凌成因及治理[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86.
[5]凌淳晰.校園欺凌的社會治理[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預防與應對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017)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