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娟
【摘要】深度學習策略運用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能夠有效提升活動成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從“把握”深度學習內涵、“精研”教材編排特點、“吃透”教材編排內容、“精心”設計活動任務、“深度”開展多元評價等四個方面入手,對綜合性學習中運用深度學習策略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深度學習;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1—0086—03
將深度學習策略應用于綜合性學習,進一步加強聽寫互聯,促進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推進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感情態度和價值觀的總體發展,有利于學生在有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探究、團結、合作、創新的精神[1]。下面,筆者從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深度學習”教學策略的應用和實踐這一角度出發,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本文所說的深度學習,不同于人工智能領域所指的深度學習,即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具有分析學習能力,能夠識別文字、圖像和聲音等數據,掌握樣本數據的內在規律和表示層次;也不同于心理學領域所指的運用高級心理機能,諸如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情感和意志等,對事物進行“深度”認知。而是指在強調學生深度思維的基礎上,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圍繞富于挑戰性的學習主題,綜合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全身心積極參與獲得個性化、實踐性和全面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2]。
在統編語文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共同組成語文學習的幾大板塊。綜合性學習不是課程,也不是實踐活動,而是一種教學形式,主要表現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溝通以及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它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精神,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注意學生的規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的培養。在教材中,“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編排從一年級就已經開始,只不過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材沒有將綜合性學習內容編排成獨立單元,而是把活動內容有機地滲透在課后的練習、語文園地等環節中。從三年級開始,綜合性學習內容分別以一個單元學習的形式,集中編排在三、四、五、六年級下冊,學習內容為“中華傳統節日”(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輕輕叩擊詩歌之門”(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暢游漢字王國”(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難忘的小學生活”(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需要注意的是,三、四年級的“綜合性學習”是與第三單元的四篇課文和“語文園地”一起編排,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單元,且分別在課文的后面安排了兩個“活動提示”,對活動提出具體指導,最后進行活動總結和展示,人們通常稱之為“小綜合”。而五、六年級的“綜合性學習”,跳出了單元教材內容的常規編排,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內容并行編排成獨立的教學單元,通常稱之為“大綜合”。由此可以看出,統編教材編排的綜合性學習更有針對性,不得不說這樣的編排站位高、立意遠,既體現了主流價值觀,又不拘泥于“說教”,達到了“潤物”于“無聲”。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其綜合性和實踐性,它著重體現的是語文內部、學科與學科之間、語文與生活之間的整合。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4次“綜合性學習”要求來看,學生學習目標的設定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學習傳統文化,了解傳統節日習俗,感受漢字文化;二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能力,編寫過節過程、整理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撰寫研究性報告與活動策劃書。第二學段(3~4年級)要求學生提出學習和生活的問題,有目的地收集資料,運用口頭表現觀察所得到的語文知識解決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第三學段(5~6年級)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圖書、網絡等信息渠道查找資料、運用資料,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校園活動策劃書,組織專題討論、主題演講等。如,5年級下冊第3單元“飛向漢字王國”,活動設計了“漢字很有趣”和“我愛你,漢字”兩個主題。“漢字真有趣”設計了“收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和查找體現漢字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故事等,以及辦一次趣味漢字交流會”的活動建議;“我愛你,漢字”設計了“搜集更多的資料、圍繞漢字的歷史和漢字書法知識寫一寫感興趣的內容和調查同學的作業本、街頭招牌、書籍報刊等用字不規范的情況”的活動建議[2]。這樣的目標設計,既突出了“學習漢字”這一學科教學的必要特征,又著眼于學生的興趣焦點(感受漢字的有趣、了解了漢字文化),還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更考慮學生學習與成長中的需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體現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內容選擇的重要性。基于此,通過精研內容,整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挖掘凝練學習活動所蘊涵的獨特育人價值,這樣的深度學習才能真正走深行遠。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一些讓人頭痛或費解的問題,諸如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不深入、不透徹,或者記不住、興趣不高,甚至在具體生活實踐中不會運用等等。而深度學習的最大優勢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通過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和體驗成功,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優勢,擁有持久的學習興趣,它是一種發展素養的學習,更是一種理解性學習。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活動要觸動和喚醒學生的心靈,誘發和引起學生的興趣;二是全面把握課程結構與內容,考慮確定用什么樣的內容來提升、發展學生,也就是轉化教學內容,提供恰當的“教學材料”;三是想辦法讓學生全身心參與主動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華傳統節日”展示活動成果環節,教材以“泡泡圖”的形式給出了四種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家做的月餅、表演寫春聯、朗誦古詩和講講怎樣包粽子。按照實際教學進度,這個綜合性學習教學活動大概是每年三、四月份,從真實生活狀態來考慮,“我來展示我家做的月餅”,月餅制作一般在每年九、十月份,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因時、因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自己做的元宵花燈介紹給大家,講講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故事等等。這樣一來,文本蘊涵的知識要素通過學生主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完成了活動成果的展示,學生有“活動”的機會,有“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獲取、形成、發展過程的機會,才能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再如,5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遨游漢字王國”,第一組讀書材料安排了《有趣的形聲字》《“枇杷”和“琵琶”》《有趣的諧音》《門內添“活”字》《字謎七則》等五篇內容,分別從漢字的音、形、義等多個角度來揭示漢字本身的特點,展示中華漢字獨有的魅力,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活動情境中感受漢字的有趣,為下一環節“趣味漢字交流會”做好知識儲備和思想準備;第二組閱讀材料《漢字字體的演變》《甲骨文的發現》《書法欣賞》等,用圖示方式告訴學生搜集資料的途徑、方法,增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上述教學活動的設計,呈現了學生“怎么學”的學習進階:一是按照教材章節的主要內容來組織,二是按照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來整合,三是按照主題性任務來安排,四是按照真實情境下綜合運用各學科相關知識來實施,又體現了深度學習的特征、活動目標的達成路徑。這種深度學習活動過程,“深”在學生的精神境界上的學習,“深”在學生的心中。
任何一項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都離不開評價,從實際教學來看,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評價大多還只停留在對“淺層學習”或者“機械學習”的成效上,只重形式不重實質,而且評價方式與內容單一,沒有把評價的著眼點放在學生學習過程上。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由“回憶往事”和“依依惜別”兩大內容組成,其中,“回憶往事”設計了“通過協作的方式記錄難忘的小學生活,制作成長紀念冊和閱讀《老師領進門》《作文上的雙紅圈》《如何制作成長紀念冊》等3篇文章,感受小學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對教師的感恩之情。“依依惜別”設計的活動內容是“在畢業之前,通過舉辦畢業聯歡會、寫信、寫畢業贈言等方式,為自己的小學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那么,在此次活動結束后,深度學習評價任務重心應該主要指向學生讀與寫的綜合、說與讀的綜合、說與寫的綜合等活動,以體現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進行表現性和持續性等多元評價。如按照“優秀”“好”“一般”“差”四個層級水平,進行學生自我評價、過程表現評價和個性化評價,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成就感和深度學習后的實效性,增強自信心,提升核心素養,獲得全面發展。
總之,運用深度學習教學策略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中的老舊做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感受知識、培養能力(認知能力、人際能力和個人能力)、鍛煉意志、解決問題,最終獲得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并進一步促進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1]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