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衍學 孟定芳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在科學分析和把握其內涵基礎上深刻認識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地位、實施的必要性,從國家、民族、社會、基層民眾以及制度、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等諸多方面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功能。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產業振興是關鍵,人才振興是保障,文化振興是條件,生態振興是前提,組織振興是核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理論研究;三維視角
中圖分類號:F320?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7-0004-04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該戰略提出的時代背景。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面臨的重要時代性課題是需要解答城與鄉的統籌及其現代化問題。為此,鄉村的城鎮化戰略一度成為破解這項課題的重要戰略。然而,城鎮化戰略可能帶來城、鄉兩方面的消極效應,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取代城鎮化戰略的重要“催化劑”。在某種意義上,鄉村振興戰略維護和平衡了城鄉各自的發展優勢,破解了城鄉統籌及其現代化課題,是“后精準扶貧”時代鄉村發展的主要手段,成為國家層面的一項重大戰略。這項戰略的實施大致是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展開的。盡管鄉村振興戰略實踐本身是一種客觀過程,但它又是一種體現鄉村振興實踐主體的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客觀過程”。也就是說,鄉村振興戰略實踐是“精神與物質”抑或“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過程,即“主觀見之于客觀的過程”。換言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鄉村振興戰略理論與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及其結果相統一的過程,是鄉村振興戰略理論“見之于”鄉村振興戰略實踐及其結果的一種客觀過程。然而,當前包括學術界在內,似乎更加注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過程及其結果,作為指導這種實踐過程和結果的鄉村振興戰略理論,似乎還不能與實踐著的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筆者認為,在尚未厘清鄉村振興戰略是什么、有何作用等基本問題的情況下就大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問題,難免會影響鄉村振興的進程和實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理論研究,建構鄉村振興戰略理論體系,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理論指導,是當前學術界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本文擬從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重要意義及其實踐路徑等三個維度進行探討,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理論研究進程。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復合式概念,是由“鄉村”、“振興”和“戰略”構成的,這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也具有復合性。就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而言,這種復合性就是鄉村振興戰略本身各種內部矛盾,以及由這些內部矛盾所決定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特征、構成要素、運行過程、發展趨勢等等的“集合”。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內涵,鄉村振興戰略亦不例外。科學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既要從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的復合性入手,更要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性問題。
(一)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的復合性分析
我們在這里探討的“內涵”是一種“戰略”的內涵。這種“戰略”是鄉村振興的“戰略”。也就是說,從事物的復合性切入,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需要準確把握和理解“戰略的內涵”和“鄉村振興的戰略”兩層重要含義。首先看“戰略的內涵”。“戰略”原本是軍事術語,主要有三個關鍵性要素,即“全局性”、“謀劃性”以及“綱領性”。也就是說,要對某事物“戰略的內涵”進行分析,就是要從該事物所具有的“全局性”、“謀劃性”以及“綱領性”等方面入手。這是我們正確理解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的重要條件。其次是“鄉村振興的戰略”。如前文所述,“戰略”概念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全局性”、“謀劃性”以及“綱領性”特征。也就是說,在謀劃這種“戰略”所針對的對象事物時,要從上述幾個方面特征入手予以把握。顯然,在這里,“戰略”所針對的對象事物是鄉村振興。換言之,“鄉村振興的戰略”,就是從“全局性”、“謀劃性”以及“綱領性”方面對鄉村振興進行有計劃的系統性思考。這種“系統性思考”的產物實際上就是鄉村振興的戰略,這是從鄉村振興戰略的復合性角度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問題。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分析
一般意義上講,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構成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部聯系。這種內部聯系又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決定的。也就是說,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決定于鄉村振興戰略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正確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必須要從鄉村振興戰略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入手。鄉村振興戰略本身的特殊矛盾,又決定于鄉村振興這一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鄉村振興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是什么?根據鄉村振興的實踐調查和分析,筆者認為,鄉村振興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有兩個,一個是鄉村群眾日益提升的對中國鄉村整體發展的合理要求與鄉村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尚不能滿足這種合理要求之間的矛盾;另一個是,黨和國家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鄉村社會發展上的基本標準和中國鄉村社會發展基本狀況不能達到這種標準之間的矛盾。由此,筆者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就是黨和國家以解決鄉村振興本身固有的“兩個特殊矛盾”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對鄉村發展的“全局性”、“謀劃性”、“綱領性”思考,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兩個特殊矛盾”,達到鄉村群眾日益提升的對中國鄉村整體發展的合理要求,與鄉村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相一致;以及黨和國家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鄉村社會發展上的基本標準和中國鄉村社會發展基本狀況相一致。
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的復合性和鄉村振興戰略本質的分析,筆者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國家主導下,以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群眾日益提升的對中國鄉村整體發展的合理要求與鄉村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尚不能滿足這種合理要求之間的矛盾,以及黨和國家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鄉村社會發展上的基本標準和中國鄉村社會發展基本狀況還不能達到這種標準之間的矛盾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中國鄉村社會發展進行的全局性和綱領性的一系列謀劃和思考。EE5FFD85-A0CB-4B7F-A7F5-E18F1EBC639F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是國家級戰略,是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的、旨在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等“三農”問題的根本性戰略,是黨和國家在“三農”問題上的工作重心和重中之重。近年來發布的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中央一號文件”中的核心內容和主題是: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方向性戰略;農村經濟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美麗中國鄉村建設的關鍵性措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思想現代化建設的強基固本之舉;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是“精準扶貧”思想的接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三農”問題上的精神旗幟。鄉村振興戰略在黨和國家的工作全局、社會發展、和諧社會構建以及人民幸福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必然性
從哲學意義上講,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系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1]。也就是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社會尤其是鄉村社會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這種趨勢主要是由六個方面決定的:一是由鄉村群眾日益提升的對中國鄉村整體發展的合理要求,與鄉村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尚不能滿足這種合理要求之間的矛盾決定的。二是由黨和國家對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鄉村社會發展上的基本標準和中國鄉村社會發展基本狀況尚不能達到這種標準之間的矛盾決定的。三是由不斷縮小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之間發展差距的客觀要求決定的。四是由完成社會主義本質對實現共同富裕客觀要求的歷史任務決定的。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實現“共同富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縮小城鄉差距,推進鄉村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舉措。五是由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任務決定的。物質決定意識。中國鄉村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0%左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鑄牢包括鄉村人口在內的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作保障,尤其是在當前城鄉發展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六是由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工程決定的。在鄉村,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探尋一種精神和靈魂的歸宿,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作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是物質經濟工程,也是精
神文化工程,是鄉村鑄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略性舉措。以上六個方面,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歷史必然性。
(三)鄉村振興戰略的社會時代功能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具有立體化、多層次性的系統工程,這決定了鄉村振興戰略在理論與實踐等各個層面具有功能多元化特征。在國家層面上,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實現黨和國家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鄉村社會中的發展目標。在民族層面上,它既能夠統籌協調各民族地區城鄉社會的發展,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在社會層面上,鄉村振興戰略既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主要“抓手”,又是推動社會主義和諧鄉村建設的“推動力量”;對鄉村群眾而言,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保障“后精準扶貧時代”鄉村群眾生活富裕和人民幸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發展和人民幸福,有利于更加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正確性。在此基礎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及其理論與實踐,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有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進程。
三、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
如前文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破解鄉村振興難題的重要舉措”[2]。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緊緊抓住這“五個振興”,是根本之策。
(一)產業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
盡管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的系統性的,而非是單純的鄉村經濟發展戰略,但是鄉村的經濟發展以及基于鄉村經濟發展基礎上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鄉村振興戰略成敗的重要標準和基礎性因素。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鄉村經濟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依賴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是一種依托于農村資源但又高于單純農村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加工+科技含量”式的發展方式。這種發展方式依托于農村產業以及農村產業帶來的產業資源“紅利”。然而,該發展方式大致存在兩種發展“取向”,一種是產業興盛,一種是產業衰敗。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關鍵在于鄉村“產業興盛”而非“產業衰敗”。也就是說,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振興鄉村產業,其中包括創辦新的鄉村產業和復興既有鄉村產業。鄉村產業振興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
(二)人才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
“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動力。”[1]鄉村群眾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共享者,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者和實施者。能否充分調動鄉村群眾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此其一。其二,我們在承認人民群眾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具有決定性力量的基礎上,并不能否認人民群眾中杰出人才和先進分子的重要作用。鄉村中的杰出人才,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所具有的保障性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鄉村人才能夠反映他們所在鄉村的發展趨勢,比普通群眾“站得高”、“看得遠”,能夠提出適應鄉村社會發展的“先進思想”和主張。第二,鄉村人才能夠根據自己的“先進思想”和主張,制定鄉村產業等發展策略,并組織和帶動身邊群眾共同發展致富。第三,在鄉村振興不同發展階段,鄉村人才的一些主張或措施,能夠對鄉村振興戰略起到某種推動和促進作用。第四,鄉村人才的創業創富及其產業發展活動及其成果,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能夠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和鄉村社會的發展進步。因此,正確認識、培養和使用鄉村人才,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EE5FFD85-A0CB-4B7F-A7F5-E18F1EBC639F
(三)文化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條件
文化既受到所處時代經濟條件的制約,又能在一定條件下對經濟基礎起能動的反作用。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文化的這種反作用,集中體現在對鄉村振興的謀劃、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的鄉村精神生活面貌、鄉村人才的培養以及鄉村發展的科技與技能等四個方面。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注重從鄉村實際出發,悉心制定鄉村振興“藍圖”,規劃鄉村發展“道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就是要不斷創造和改善適應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鄉村精神面貌;就是要努力培養鄉村人才,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科學技術和技能,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創造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和精神智力支持。
(四)生態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前提,決定了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以生態振興為優先目標。也就是說,生態振興與鄉村振興戰略是同步的和相統一的。這種統一性,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就是節約資源并把節約資源放在第一位的過程;其二,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需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切實堅持保護自然優先,恢復自然為主,堅持保護環境、利用自然與鄉村產業振興相統一。其三,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要將鄉村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并進,著力推動鄉村經濟和產業的“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在生態保護和修復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其四,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逐漸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地域格局、產業格局、文化格局,創造有利于鄉村振興的鄉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五)組織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
鄉村振興戰略,根本上是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一種鄉村治理方式。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之間有一種緊密關系,即農村基層黨建的加強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要求,鄉村振興是基層黨建和組織引領推動的必然結果[3]。農村基層黨組織既是組織效能作用下的一種“引擎”,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組織力量、協調力量和“主心骨”[4]。如前文所述,鄉村振興是一項具有戰略性、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工程。這項工程能否建成、能否收到預期成效,是由諸多因素綜合作用決定的,但其中最核心和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基層黨組織[5]。激發各種鄉村團體組織的作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條件。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激活和協調鄉村各種團體組織的關鍵性力量,在聯結、整合、凝聚及監督各類鄉村團體組織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中樞”作用[6]。農村基層黨建的成效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之間,存在某種直接性關聯,這種“關聯”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中之重”[7]。
參考文獻:
[1]? ?趙家祥,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74,345.
[2]? ?董向東.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J].甘肅農業,2019,(8):32.
[3]? ?耿強.鄉村振興背景下黨建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智庫時代,2018,(52).
[4]? ?趙巖.打造鄉村振興的黨建“引擎”[J].人民論壇,2018,(32).
[5]? ?冉鵬.鄉村振興尤須黨建引領[J].領導科學,2018,(13).
[6]? ?田麗.農村基層黨建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的現實路徑研究[J].南方農業,2019,(29).
[7]? ?吳鳳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
[責任編輯? ?柯? ?黎]EE5FFD85-A0CB-4B7F-A7F5-E18F1EBC63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