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珍
【摘要】“非線性”教學是以“非線性”教學策略為指導,以開放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進度,允許學生適當超前學習,把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作為每節課的教學起點,圍繞學生的認知難點、當節課的核心知識而展開的教學。本文就“非線性”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研究進行闡述。
【關鍵詞】非線性;小學數學教學;應用研究
“非線性”,是指與“線性”相對的概念,是指事物及其發展中存在著的多樣性、不平衡性、無序性等?!胺蔷€性”教學是以“非線性”教學策略為指導,以開放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進度,允許學生適當超前學習,把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作為每節課的教學起點,圍繞學生的認知難點、本節課的核心知識而展開的教學。這種課堂教學呈現出以預期目標為認知向導,以簡化教學環節、淡化系統講解為突破口,以“找起點、破難點、突重點”為學習活動的主要線索,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為顯著標志的非線性特征。
一、強調預習、交流與積累,實現課堂互動模式的非線性
加強課前預習既能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和質疑能力,還可以幫助老師找到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用到刀刃上,提高教學效率。學生通過預習,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所了解,對新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內容自己還沒弄懂。預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新課的重點和難點,初步弄清某一章節的主要內容,提前把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解決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就突出了。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給學生更充分探討的時間,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在聽課時抓注重點,集中精力去聽那些自己沒弄懂的部分。教師教學時也會有針對性的施教,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長方形周長》這一數學內容時,引導學生進行了充分的預習。通過預習,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周長用“(長+寬)×2”這個結論,并且能運用公式進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甚至一些較難的題目都能解決。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驗證了這個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過程。這樣既節省了不必要的講授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強調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實現課堂組織結構的非線性
“非線性”小組合作學習要充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在教學教人教版教材《認識圖形(一)》這一數學內容時,以學生預習為起點,借助“預習導航”利用學生帶來的生活物品進行了第一次小組合作:通過在小組內分一分、說一說,學生初步感知各種立體圖形。進而通過實物抽象出立體圖形的模型圖,并揭示名稱,巧妙引出課題。根據學生的問題,進入了“導學反饋”的環節,進行第二次小組合作: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等操作活動,深入探究各種立體圖形的特點,并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圓柱和球的不同有效突破了本節課有效突破了本節課重難點。在游戲環節,進行了第三次小組合作:學生通過“你說我摸的活動”,進一步感知立體圖形的特點和區別。在這節課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在3次小組合作中,樂于探索、積極表達、熱情高漲,讓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三、強調學習的分層與異步,實現學習方式方法的非線性
“非線性”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活動。小組組建是要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成績、智力等方面的比例進行組向平行微調,使組與組之間的綜合水平基本平衡,實力相當。合作小組的人數,一般建議4至6人,4人相鄰合作學習,2人同桌。每組成員里要包含成績好、中、差的學生,便于學習時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讓優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平均分》這一數學內容時,先給學生提供新穎獨特的學具,準備了黃色的珠子和藍色的珠子兩種,一共有8顆,要求學生把這兩種珠子平均分給班里的兩個同學,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對于剛剛接觸這一知識的學生來說,有條有理地完成就存在著困難,那么應該如何操作呢?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中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動手操作,小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最后拿出結論。整個過程很有秩序,大家都有事可做,也都能夠在思考之余動手操作,課堂氛圍和諧自由,學生不但充滿興趣,而且能夠自發地發表意見,討論非常熱烈。這樣的教學實踐有別于之前教師灌輸的課堂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以往的學習方式相比,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這一數學內容時,安排了讓學生先獨立預習思考,可以利用畫圖、列式等方式,讓別人很容易就能知道擦桌子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然后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為了讓小組合作交流有實效性,在小組合作之前,我明確地提出要求,小組間的同學要輪流說自己的想法,然后選出一種你們小組覺得最好一種,讓別人很容易就能理解擦桌子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然后派代表到黑板上板書。接著每一個小組的代表樂滋滋地到黑板上進行板演,而下面的孩子就開始嘰嘰喳喳地討論。很多學生都問到了同一個問題:為什么要用12÷4?為什么用除法?接著我引導孩子結合主題圖思考,要求12個擦桌子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實際上就是求什么呢?這時有學生就想到了其實就是求12里面有幾個4,所以用除法計算,而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本課的核心。真正讓孩子們經歷了獨立思考(預習)—小組交流(思維碰撞)—全班交流(歸納整理,找出共性,感悟本質)的過程,這個思考過程是有層次的,是有價值的。
結語
“非線性”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先學。學生在課堂上不再“等、靠、要”,而是走在教師的前面去。老師在課堂上不再是一講到底的“走教案”,而是充分利用學生個體差異,通過立體互動,變“齊步走”為“異步學”,將學生“跟隨式”的被動學習方式切換為“掘進式”的主動學習模式,在落實因材施教原則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錢運濤. 小學數學“非線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實踐研究[J]. 小學數學教育. 2013(07)
[2]張靈靜. 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幾點做法[J]. 云南教育. 2005(09)
[3]尚修飛. 淺談小學數學課前預習方法的指導[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1(8)
(責任編輯:梁慧嬋)5E8B409B-B4DC-4773-B0B4-2A64C00DC7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