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 孫奕瑩
摘 要:新課改的推進,對我國教育行業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對于物理這門學科來說,其邏輯性較強,僅僅依靠努力學習并不能取得好成績,一些學生在學習物理時也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他們無法理解題目,也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思考。遇到類似的狀況,老師應該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法,采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巧借微實驗助力初中物理教學,下面主要介紹如何巧妙地利用微實驗來更加便捷地講述物理問題。
關鍵詞:微實驗:助學:物理教學
引言
物理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自身屬性存在一定特殊性,老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聯合實際并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對物理知識進行一定的講解。采用一些微實驗的方法也可以提高學生在上課時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在課堂對知識的吸收程度,推進課堂整體效率,讓學生對實驗產生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對物理學科產生一定的興趣,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物理知識,加深學生們對物理知識的思考與把握。
一、熟悉實驗流程
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尤其在物理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后,經過不斷地探索,才能對問題有正確的認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做實驗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驗過程中發現一些物理定理往往能夠加深學生們的印象。采用實驗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知識點,老師在實驗過程中也要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幫助學生不要偏離大的方向[1]。例如,學生學習光的反射時,可以利用平面鏡進行實驗,讓學生測量相應入射角,通過多次試驗得到結論,再與書本上的定義相結合,可以加深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
二、加強對物理實驗的理解
在整個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實驗是必不可少的,一些物理結論都是在無數實驗后得到的,為學生建立起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老師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起到的應該是指導作用,讓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有所得。首先讓學生們知道實驗的原理,規范學生們實驗步驟,對于實驗器具的使用流程規范一定要科學合理。實驗結束后,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們整理實驗報告,并且讓學生自己闡述整個實驗流程,加強對實驗的理解并且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加強對物理科目的理解。
三、規范學生的實驗步驟
老師在學生進行實驗期間,應該做好實驗安排,讓學生們有自主動手做實驗的時間,并且老師應該把控所有的步驟時間,讓整個實驗過程更加合理、不會出現錯誤步驟導致整個實驗過程過于冗長。在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讓學生們擁有獨立做實驗的能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例如,在聲音的傳播這一課中,聲音在固體、液體、空氣中傳播速度會產生差異,整個實驗過程也是圍繞聲音在固體、液體和空氣中的傳播為基礎的,根據聽到聲音的時間不同,可以判斷出聲音在固體、液體和空氣中誰傳播更快,通過做實驗的方法,整個問題解決更加直觀,也更加利于學生們的理解,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就能想到實驗中的結論,從而有利于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四、培養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通過做實驗的方法,可以對知識點講述的更加透徹,并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們做實驗的思考能力,嚴謹科學的實驗步驟對學生受益終身。老師可以對不同的實驗進行分類,類似的實驗過程在老師講述一遍后就由學生們舉一反三,如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存在一些缺陷漏洞,老師應該負起指正的責任[2]。例如,在學習如何測量物體密度時,老師應該對一種物質進行測量,帶著學生們串聯整個實驗步驟,并在實驗結束后,由學生們獨立測量另一種金屬物質的密度。也可以分為小組進行討論測量,這樣學生們之間因為進行了多方面的溝通交流,也可以知道他人所犯的錯誤在哪方面,自己在后期做好預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是符合現代化教育理念的,在物理課中采用微實驗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一些動手實驗能力對于學生受益終生,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人才,值得大力推廣。
五、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思考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驗讓學生們有繼續學下去的欲望,引導學生們對新知識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測量長度時,老師帶領同學們測量書本的長度,并且提出問題,讓學生們自行測量教室的長與寬,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們加深了對該知識點的掌握,并且提高了自身的動手能力,為以后學習新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有利于完整學習構架的建立。
六、結束語
素質教育在如今生活中越來越廣泛,并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采用微實驗的方法可以使整個物理課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一些顯著的優點讓微實驗教學成為了每個物理老師的課堂必備,并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知識累積過程中,認識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讓學生們不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自己的愛好而學習,最終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孟林竹.初中物理教學如何巧借物理實驗[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1.
[2]韓正年.巧借物理實驗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013(014):53.
注:大連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中學物理微實驗的設計與應用研究+ND20191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