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宛蕓
摘要: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視角,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當追求對話的深度、質度和效度。當下的語文教學存在著公式化、淺表化、同一化的課堂對話缺失現象。重建語文課堂教學對話精神,就是要讓對話成為一種介入、成為一種開放、成為一種姿態。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視角,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與主體深度對話、與情境深度對話等。通過對話,釋放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進行自主、自由地思考、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對話;核心素養
引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目的已經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面對此類變化,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加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期間,不斷地探索,總結經驗,從而形成一套能夠適應自身發展的學習方式[1]。由于語文素養包括了語言積累、審美體驗、思維方法和文化傳承等多方面,因而教師也需要從這些方面,著手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文本教材,注重對語文教材內容的挖掘
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都是經過教育界前輩們認真篩選并歷經多年使用而流傳下來的,堪稱范本佳作。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的人文精神,而且還要熟讀并深刻體會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用新的教學理念去解讀教材和使用教材。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學會用審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并選擇適用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學段,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對知識進行解讀,以加深學生們對課文中知識的理解。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荷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意境,欣賞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美,我首先利用ppt課件展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荷花圖片,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認識荷花,然后重點分析“冒”字,讓學生更換不同的詞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再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想象自己也變成了一朵荷花,亭亭玉立于水中。這樣不僅讓學生領略到了荷花的美麗,而且還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然后我對文章內容進行拓展,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荷花三種姿態的句子,讓學生去觀察并發現這幾個句子的特點,再讓學生運用這種句式來仿寫句子。這次小練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這樣,不但培養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指路明燈,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最佳源泉,是釋放學生張力的引擎。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度和滿足度。但是學習興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不斷嘗試,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養成足夠的教學耐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學生在快樂中主動學習,大大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課文《端午粽》時,教師可以引入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然后讓學生思考粽子以及端午節的由來是什么。由此學生的注意力開始被吸引,興趣度大大提升。教師在講解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領略屈原風采,了解屈原的人文背景和思想情懷,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可以借助多媒體將端午由來的視頻給學生觀看,講授端午節由來,體驗端午節傳統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舉辦包粽子比賽,通過視頻及現場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感悟包粽子的快樂,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端午節吃粽子的樂趣[2]。最后,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及實踐活動寫一篇實踐體會。通過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快樂學習,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積累更多的理論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三、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加強審美鑒賞和創造
在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中,教師需要通過對多種多樣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來促進小學生審美鑒賞和創造素養的提升。
在語文素養培養中,審美鑒賞和創造是重要的內容之一,所謂的審美鑒賞和創造就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體驗、欣賞和評價語文知識內容的能力,創造和鑒賞美好事物的素養。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閱讀和鑒賞文章,要對其中優秀的內容進行學習,對作者所體現的情感進行體會,對更多的方法和技巧進行掌握,以自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感悟為結合點,創新學習,提升語文能力和水平。而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過程,實際上就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審美意識,強化學生審美情趣的過程;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審美情感、情感體驗和良好啟發學生審美思想的過程[7]。在這一系列學習過程中,就實現了對學生內在能量和潛力的挖掘,達到高效展開語文教學的目的。
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對多種實踐活動的開展,注重學生對課文和美好事物的審美鑒賞及創造。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一點,傳統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是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的,教師需要在開展豐富的實踐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對活動方式的創新來達到對學生的鍛煉。讓學生可以在鍛煉中,收獲更多的經驗和素材,可以在眼界和見識的拓寬中,提升審美水平和創造能力。比如,教師在教學后可以組織小學生觀看話劇、音樂劇等,寫觀后感,表達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讓小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積極創作或改編所學課文成劇本,演繹所創作改編的劇本,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3]。一方面可以對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進行鍛煉,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現力,從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另外,教師還應該在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中,利用開放式的課堂,帶領學生進入社會人文環境和自然中,拓展延伸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增強語文課程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可以在生活實際中,感受到語文魅力。如教師在開展《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知識教學時,就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創作情境舞臺劇,并演繹情境舞臺劇。或者教師也可以直接帶領學生進入社會,讓學生在社會中演繹課文,通過拓展的課文演繹,來理解此篇課文的“悲”,有效感知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創新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學習六下五單元《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一文后,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科幻小說:劉慈欣(《三體》《流浪地球》,凡爾納《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擴展學生了解科幻故事的視野,通過觀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向往,從而產生對科學濃厚的探索研究興趣。也激發學生創作科幻故事的欲望和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知識講授形式,提高對語文教材內容的認知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多樣化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此外,教師還可以引用更多語言優美的文章,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個人評價方法不以結果作為評價指標,需要開展個性化評價機制,通過以上語文課堂實踐,打造出高效、高質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是學校和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麗娟,何鋒.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智慧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67):49-51.
[2]項紅梅.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導學,2021(21):51-52.
[3]宋明義.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