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歷史教學而言,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傳統教學在許多方面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而“啞鈴式”歷史教學結構及策略立足于高階思維培養,模仿現實中啞鈴的結構及使用方法,呈現明顯區別于傳統教學的思維培養方式。
【關鍵詞】歷史教學;高階思維;“啞鈴式”結構
作者簡介:黃弘(1986—),男,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浦壩港鎮沿赤初級中學。
初中課程教學注重學生多方面綜合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具體表現在學生要將所接收的信息進行分析、概括和整合,使自身在認知層面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進而形成并強化自身的高階思維。對于歷史教學而言,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必須保證基本教學框架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
在教學實踐中,歷史事件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背景、過程和影響。傳統教學往往重視歷史事件的過程,對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情節等進行細致的解讀;而相對輕視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以及產生的影響,認為背景只是對過程的鋪墊,影響也只是過程自然而然的延伸,從而把背景和影響看成是過程的附庸。并且,傳統教學還熱衷于采用按照背景、過程、影響的順序進行三段式順向教學,并認為這樣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線索清晰,水到渠成。實際上,注重過程而輕視背景和影響,是大歷史觀缺失的表現。三段式順向教學則囿于慣性思維,阻礙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兩者都不利于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鑒于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善于打破思維定式,探索并嘗試“啞鈴式”歷史教學的結構及策略。
一、輕中間而重兩端,宏微結合
啞鈴的結構是中間輕兩端重,比對歷史事件,過程正是在啞鈴的中間,其背景和影響則是在兩端。輕中間而重兩端,就是要求教師相對簡單化地處理歷史事件的過程,而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對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的探討中去。
比如,對于“新航路的開辟”這一事件,過程中關于四位主要航海家的活動,學生只要能把握他們的時間、航線、支持國家和方向即可,不必過多展開。教師甚至可以將這部分內容交給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完成,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于闡釋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條分縷析,使學生能站在更宏觀的角度認識“新航路的開辟”這一深刻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之所以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是因為現在的歷史學習注重能力立意、素養立意、古今貫通以及中外關聯,這就要求學生能從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建立起縱橫相應的宏觀知識體系。而這樣的知識體系具有最合理和最優化的內在結構,它把知識的廣度、學生能力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結合起來,突出學生對知識的精準把握,以達讓學生游刃有余運用知識的目的。
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更能反映時代特征以及當時的歷史大勢和潮流,而歷史事件的過程則更像是細枝末節,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倒是可以見微知著,但在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眼里這只是一個簡短的或冗長的故事,與時代無關。如“新航路的開辟”根本原因在于西歐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其影響之一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兩者中都有資本主義的元素存在,預示著資本主義時代即將到來的歷史趨勢,所以歷史學才把“新航路的開辟”和“文藝復興”一起看作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相對地,學生對歐洲航海家的遠洋航行的關注點,更多會是“好望角”由“風暴角”改名而來;哥倫布居然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的一船香料的價值竟是這趟航行費用的60倍;還有麥哲倫在菲律賓的遭遇,等等。也就是說,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更能體現宏觀歷史,而其過程則主要體現微觀歷史。當然,宏微結合的思維才是學習歷史的王道。但考慮到現實中教師和學生對微觀歷史的興趣,現在更需要強調的是建立宏觀歷史觀,使學生能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問題。基于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啞鈴式”輕中間重兩端的教學對學生宏微結合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
二、中間著力定基調,史地結合
正如提起啞鈴時必然手握中間而不是兩端,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固然要更重視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可最初需要緊緊抓住的卻是過程,把過程作為教學的第一著力點。這樣的教學設計至少有三方面的緣由。
首先,出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課堂教學才會充滿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歷史教學中,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往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難以從中找到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點。而歷史事件的過程則通常表現出故事性和直觀性,含有較多能引起學生好奇心的情節,教師比較容易能找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教師先從過程著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一步步走向背景和影響教學,才能全程抓住學生的視線。比如,對于“新航路的開辟”,教師先拋出“印第安人”名稱的由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的壯舉等情境,這些都是有效的策略。其次,出于遵循學生思維規律的需要。傳統的歷史教學習慣于按背景、過程、影響的順序進行三段式順向教學,這表明著力點是歷史事件的背景而不是過程,該教學模式確實契合時間的前后連貫性,即歷史的時序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也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實際上,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與歷史事件的推進順序是相反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先引導學生把握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然后在歷史事件的整體情境中和學生一起以“連續設問式”的方式或其他方式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影響。如對于“新航路的開辟”,學生尚且對其過程一無所知,教師就大談特談西歐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東西方傳統商道被奧斯曼帝國阻斷等觀點,只會讓學生感到莫名其妙,陷入被“滿堂灌”的焦慮之中,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從歷史事件的過程著手是發展學生歷史思維的必然要求。最后,歷史事件的過程作為連接“啞鈴”兩端的通道,發揮著“橋梁”的作用。歷史事件必須被作為一個整體去看待,否則就會如同盲人摸象,難以窺其全貌。如“新航路的開辟”中航海家們的劫掠行為,上可以連背景中歐洲人對東方財富的無限向往,下可以接影響中歐洲人掀起的殖民擴張狂潮。因此,由中間處著力,進而溝通兩端,歷史事件的整體性也就凸顯了。
當然,在明確了中間著力的原因之后,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具體如何著力就成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事實上,雖說要“輕”過程,但也絕不意味著教師可以隨意處理歷史事件的過程。相反,正因為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較少,所以教師需要處理得更加精細,以保證課堂效率。教師在探討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也可以滲透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比如,歷史事件的過程必然包含地點這一因素,特別是對于跨區域較廣的歷史事件,史地結合的高階思維就能夠十分適用。歷史和地理之間有著血肉般的聯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地理環境就是各種歷史大劇的舞臺,是影響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史地結合,以圖證史,會讓以時間為主線的歷史更有空間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具體如何操作,因教師、學生而異,也因歷史事件而異。
以“新航路的開辟”為例,教師可以先出示兩幅圖讓學生比較,說說兩百年間歐洲人都認識了哪些地方。學生根據已有的地理知識可以得出結論,即非洲、美洲、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這一問題使學生可以在橫向空間層面和縱向時間層面認識歐洲人眼中的世界的變化,形成強烈的時空反差。教師適時點出這種變化主要源自歐洲航海家們的遠洋航行,由此把學生帶入大航海時代,并引出本課主題“新航路的開辟”。教師進而展示已經擦除原有航線的新航路開辟地圖,讓各組學生根據分配到的任務,各自選定一位航海家,開始仔細研讀教材上的相關信息,小組合作將航海家的航線補充到地圖上。完成任務后,每個小組各派一名學生上臺,一邊講述航海家的事跡,一邊在地圖上描畫航海路線。待任務完成后,臺下的學生可以立刻進行評價。正是在這種“講述+描畫—指出錯誤或補充遺漏—糾正錯誤或表揚鼓勵”的探討中,歷史和地理兩方形成合力,有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三、兩端并舉求呼應,史論結合
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正是“啞鈴”的兩端,兩端并舉要求兩者的投入程度要大致相當,不能失衡。而兩端呼應要求背景和影響不能只各行其是,必須彼此配合,就如同寫文章要首尾呼應。
背景和影響對歷史事件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背景體現著時代大勢,歷史事件的發生正基于此,所謂大勢所趨。若學生不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那么其對過程的學習就會演變成“外行看熱鬧”。如對于“新航路的開辟”,教師必然會強調遠洋航行的艱辛和危險,學生通過各種數據和情節也會對航海家的遭遇感同身受。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而能滿足好奇心的答案無疑藏身于背景中。還有歷史事件的影響,它體現了事件發生后的時代大勢,預示著后續歷史的走向。若學生不理解其影響,就無法完成前后歷史事件的銜接,無法形成系統化的歷史知識網絡。如“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之一是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這對后來英國的崛起至關重要。英國正是憑借地處大西洋沿岸的有利位置,積極開展對外貿易,并進行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而推動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就兩端呼應而言,現實中啞鈴的兩端絕不是獨立存在的,同樣地,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之間也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呼應。如同“新航路的開辟”的背景中,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提出了各種歐洲本身難以滿足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又在新航路開辟后由亞、非、美洲加以滿足,于是就有了影響中“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條。這就是“新航路的開辟”的背景和影響中的呼應,其切入點是需求,而這種需求就是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資本、市場、原料和勞動力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找準切入點,利用好呼應的要素,這樣也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有效策略。
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本身往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如果教師只會講大道理,課堂就會是乏味和低效的。而引入史料,在具體情境中探討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就成為有效的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先讓學生根據史料得出結論,再讓學生立足結論找尋史料加以佐證,從順向和逆向兩方面最大限度地進行史論結合的教學。
結語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和影響應當是“三位一體”的格局。“啞鈴式”歷史教學強調模仿啞鈴的結構及使用去重構歷史事件,并在此過程中滲透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劉國彬.歷史教學中的三種逆向思維方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8(Z2):22-23.
[2]稅光華,宋慶華.在歷史事件中講述歷史背景和影響[J].考試周刊,2009(02):196.
[3]程維玉.對于歷史教學“論從史出”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6):100.
[4]馬天寶.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史地結合特點分析:以《世界歷史與地理》教科書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6(05):69-71.
[5]郭政政.論從史出:探究史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7(04):200.
[6]李重周.論用宏觀歷史觀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J].成才之路,2017(31):97.
[7]繆建明.基于史料實證指向歷史解釋的歷史敘事教學:以《新航路開辟》一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8(01):80-81.
[8]姚小朋.中學歷史教學中“大歷史觀”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1(0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