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統生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課堂也迎來了新的革新方向,需要地理教師吸收新的教學理念,熟練的使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化教學。同樣,在新課程改革視域下,學生也要與時俱進,深入學習地理知識,成為新時代有素質、有能力的學生。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利用網絡資源擴充教材內容、設計微課等,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發揮出信息技術在地理課堂真正的作用。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學為主要探究內容,分析在核素素養下,將信息技術融入地理的課堂的方式。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信息技術
引言:
時代在不斷進步,信息技術也在蓬勃發展,不同于傳統教學課堂,在引入信息技術之后,不僅教師課堂教學更加智能化、多元化,同樣也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課堂體驗,直觀的圖文、聲音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新鮮感,以及感官上的沖擊力。可以看出,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融合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效率和質量,對推進素質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分析信息化教學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當前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分析
在當前初中教育中,信息技術的運用較為常見,比如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課件、視頻等。雖然使用頻率有所提升,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使用信息技術的方式較為單一
就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很多教師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就是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來播放課件或是視頻,并沒有拓展其他功能,比如信息處理,數據庫等。針對地理教學來說,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是為了將書本上的內容更加生動的展示給學生,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信息技術融入地理課堂可以為其帶來生機,同樣也需要教師結合書本上的內容進行拓展和創新,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熱情。
(二)地理教學實質沒有太多變化
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大多是由教師操作,學生觀看,其實這與傳統的地理課堂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不管教師使用那種教育方式,教學的主體都是學生。如果教師只是將信息技術當做另一種教科書,教學方式的改革并不明顯,這會導致地理教學的實質沒有太多變化,地理課堂上仍然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地理知識,自然難以有效的提升課堂效率。
(三)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并不高
所謂“興趣就是最好的教師”,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學生在步入初中階段之后,不管是從學習的科目、難度、內容等來說都有所增加,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但在實際地理課堂中,部分學生對地理學習并不感興趣,究其原因分為兩部分,其一受到應試教育影響,學生認為地理不重要,所以沒有必要將時間浪費在探究地理知識上;其二,部分學生認為地理知識很枯燥,不愿意去學習。基于此,教師應從自身做起,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展開地理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學習的氛圍,幫助學生更好的吸收地理知識。
二、實現地理信息化教學的意義
(一)可以有效的增強學生與地理課堂之間的聯系
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相融合,不管是從教學方式或是課堂氛圍都與傳統地理課堂有所不同。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從信息搜集,到將知識傳輸給學生,最后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這一個完整的過程,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并通過信息技術增強學生與地理課堂之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深入理解地理知識。
(二)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的降低地理學習難度
在八年級地理課堂中,學生所學習地理知識的難度有所提升,檢驗學生抽象化思維,但很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弱,難以很好的理解地理知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知識具象化,并設計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學生借助視頻、圖片等了解知識,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搜索相關知識點,從而降低知識點的難度,保證學生參與地理課堂學習的效果。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師課堂教學應當注重的內容。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夠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構建完善的地知識體系。同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也能夠使學生形成更為深刻印象,幫助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地理知識點。綜合而言,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給地理課堂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于此,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以及地理知識,合理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地理教學課堂中,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全面提升各方面能力。
三、核心素養初中地理信息化教學實踐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初中地理課堂中“人地關系”是教師教學核心內容,也是體現地理教學價值的內容。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首先要加強對學生“人地關系”的培養,這并不是一節地理課程就能達成的目標,而是需要教師長期的引導,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教師通過書本上的內容,在地理現象和問題當中融入“人地關系”內容,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也有效解決地理知識的枯燥感。最后,教師培養學生“人地關系”,運用信息技術設計相應的情境,構建出生動、有趣的地理課堂,使地理課堂更加高效。
比如,教師在講解《地勢和地形》一課時,最好方式就是給學生創建一個可以直接走進中國自然環境的情境。如果學生只是通過書本上的文字,難以真正領略我國大好河山。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網絡資源將較為著名的地區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收集圖片,編輯成圖片集錦或是視頻等,將平原、盆地、丘陵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勢和地形通過直觀方式展示給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更有視覺上的震撼,并認識到我大自然的奇妙之處。通過展示具有特色的地區,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應該如何保護自然環境,使這種自然美得以傳承。學生深入思考,從而產生強烈的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二)利用網絡資源擴充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初中地理學科從自然科學以及地理環境等,都給學生提供了較為系統化的知識結構和資源,可見地理知識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在當前地理課本中,為使學生能夠更為深入的了解地理知識,將地理知識進行區域劃分,雖然學生可以學習更為細致的地理知識,但是也破壞了地理知識的整體性,增加了學生學習難度。基于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打破當前地理課堂的局限性,運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使學生更為全面的學習地理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模擬,增強學生課堂體驗,幫助學生思維、視野上都有所突破。
比如,教師在講解《氣候》一課時,教師在備課階段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整理不同區域氣候分布,幫助學生將自然景觀與不同的氣候特點有效結合起來,從而進一步得出氣候分布的規律。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我國地區氣候3D模型,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知識點,拓展學生知識庫。
(三)微課導學探索交流,發展人地協調觀念
微課是信息技術下所衍生的教學輔助工具,教師運用微課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本節課程知識要點、內容傳遞給學生。教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基于學生學習能力、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具有趣味性、研究性的微視頻,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從而使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要點。
比如,教師在講解《自然特征與農業》一課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微課資源,分析北方地區自然環境與農業生產方面的關系,位置以及范圍是從內蒙古高原向南、青藏高原往東、大興安嶺。氣候特征是夏季非常炎熱,而冬天寒冷,并且夏季多雨。學生結合教師給出的視頻內容,分析延安、齊齊哈爾等地區不同的氣候特點、地理環境、土壤等,并闡明原因。最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拓展學生探究內容,讓學生結合自身所在之地,分析南北不同地區農業發展的特點,有利和制約條件。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懂得思考和拓展,促進學生人地觀念的形成,幫助學生深入的探究和學習。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的地理課堂,也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構建更為高效的地理課堂。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實現信息化教學的,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價值觀念,合理的運用信息技術來應對時代的挑戰,為初中地理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旭東.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積極整合的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1(47):153-154.
[2]鄭曉虹.利用微課資源強化初中地理教學效果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14):127-128.
[3]薛蓮.信息技術促進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14):91-92+118.
[4]史金文.淺議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有效整合現代信息技術[J].科技視界,2021(1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