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桐 戴佳敏 李可兒
摘? 要:本研究基于《婺學童行》項目中對“紅色教育”主題研學活動設計與服務模式的探索,依托金華地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研學路線制定、課程開發等環節,努力實現研學活動與紅色教育的結合,開發立足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紅色研學課程,以期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中小學研學;課程開發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后,我國研學旅行呈現積極發展趨勢。[1]2017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報告指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體現了黨中央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基因的傳承高度重視,也為紅色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了契機。[2]
紅色文化資源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苦革命的歷程為主線,結合各地區文化資源特色形成的特殊財富,具有廣泛性和區域性。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中小學研學課程開發是指通過對中小學生的特定需求分析確定研學課程目標,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課程計劃、實施、評價、修訂,最終實現紅色教育目標的過程。
多方研究表明,研學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而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見證,有著資政育人的獨特意義。研學旅行課程能夠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合作和探究,了解革命歷史,增強愛國情感,在獲得愉悅體驗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3]因此,在設計中小學紅色研學課程時,應將紅色文化資源與研學設計相融合,正確引導學生在研學實踐過程中傳承地方紅色基因,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實現“五育并舉”。[4]
金華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據2019年金華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匯總統計,各縣(市、區)共上報具有重要歷史事件的機構遺址、重要人物活動紀念地、重要人物故居、烈士陵園等紅色旅游資源63處。2019年4月,首批42個金華市青少年紅色研學基地公布,為全市青少年開展紅色研學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為守好“紅色根脈”,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于2021年深入挖掘并打造紅色教育陣地集群,以紅色地標為切入點,連點成線、以線推面,將20 余處省市紅色旅游基地進行標注。[5]
如今,紅色內容越來越成為中小學研學課程的首選。如何用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中小學研學課程,通過研學課程傳承紅色文化,成為紅色研學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現實矛盾下,本研究利用《婺學童行》項目對“紅色教育”主題研學研究成果,切實踐行“學+行”研學活動宗旨,以浙江金華為例,開展當地中小學紅色研學活動情況研究,旨在探求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紅色研學課程結合現狀,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研學課程設計的實踐探索。
一、研究調查
為了了解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中小學研學課程的實施效果,本研究對浙江金華地區的中小學教師和學生開展了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80份,其中學生115份,教師65份。學生問卷中收回問卷105份,剔除無效問卷5份,得到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86.96%。調查樣本中小學生共49人,占49%,初中生51人,占51%。教師問卷中收回問卷63份,剔除無效問卷1份,得到有效問卷62份,有效回收率為95%。
二、研究發現
(一)金華市中小學紅色研學課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實際調查成果,金華市中小學紅色研學課程實踐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情況亟待改善:
1.課程形式顧此失彼、研學內容趨向同質
紅色研學課程基礎層次以物質形態的紀念館,遺跡等為內容載體,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研學課程形式單調、內容雷同的問題,表現為“只游不研、只學不研”。
“只游不研”中的“游”偏重參觀游覽,學生的主體性與活動的體驗性沒有得到兼顧。65%的學生在問卷中表示更傾向于參與“體驗型”的紅色研學,而非“課程型”或“觀摩型”。“看紅色表演活動”“角色扮演,參與穿紅軍服體驗”等活動在學生所期望的紅色研學課程內容占比最高。“只學不研”中的“學”呈現出課程內容趨同、課程場域受限等傾向,反映出中小學對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程度仍有待深入。在針對教師發放的問卷中“學校開發紅色研學課程前是否會對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分析”一問,“完全符合、比較符合”與“不確定、不符合”的占比均接近半數,說明金華地區內的中小學在開發實施紅色研學課程時未能完全將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納入考慮范圍。較為同質化的課程主題就是例證之一,調查反映75.81%的學校紅色研學課程主題以“學唱國歌、隊歌、紅歌”為主,次之是“了解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占比達67.74%。
2.精神價值內化不足、課堂宣講難現全貌
現有的研學課程生態將教師置于開展研學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傳統教育觀念與文化傳統弱化思維的限制讓教師們大多通過課堂宣講形式解讀紅色精神。一方面,借助課堂宣講展開的研學活動背離了“學生本位觀”的課程初衷;另一方面,“班級內開展紅色主題班會”“參觀校內紅色展板”等校內課程形式在引導學生探討內化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偏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不但無法激起學生好奇心與參與積極性,反而容易引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消極態度。
3.規劃思考因地失宜、資源整合亟待突破
每一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區域自然與人文特色[6],這便要求我們在進行地區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時,注意與自然、人文資源的合理規劃整合,發揮協同教育作用。
資源整合角度處于紅色研學課程開發的盲區,許多課程內容常常會過于注目紅色文化而忽視了其他資源。根據問卷數據,資源整合在當前金華市中小學紅色研學課程實踐中得到了一定的關注,但是在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其他資源進行整合與規劃時仍需要突破固定的思維框架。首先,在進行資源整合規劃時要盡力避免落入“紙上談兵”的窠臼;其次,在研學課程實地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將紅色文化資源放入具體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語境中進行因地制宜的思考,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協同教育的力量。
(二)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中小學研學課程開發模式
在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區域紅色資源,將紅色旅游資源對接到研學課程活動設計中,對促進學生了解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全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將圍繞中小學紅色研學課程研究與開發的路徑,針對現有問題進行研學課程開發模式設計。
1.豐富活動形式,充實課程內容
針對目前紅色研學旅行開展過程中走馬觀花的問題,在紅色研學課程開始時應始終將“研”即旅行與“學”即紅色學習相結合,突出“研+學”雙模式整合,知行合一,豐富活動形式,為兒童提供優質紅色研學內容。
在進行紅色研學課程設計時,開發者應勇于創新,在貼合學生發展的實際訴求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并利用金華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紅色歷史事件、紅色建筑遺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園和紀念館等,將其融入到研學課程中去,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充實課程內容,既順應了學生具象化思維特點,帶領他們了解并體會那段艱苦的紅色歷史,近距離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在親身體驗中感悟紅色精神,同時落實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使研學課程特色鮮明,具有人文主義情懷。
例如,以紅軍長征精神為研學內核,通過金華市橫店紅軍長征博覽城景區中翔實的資料、實物陳列,設計開展“唱紅軍歌、吃紅軍飯、走紅軍路”以及方陣排列等紅色研學課程內容,初步體驗并了解紅軍長征歷程,發揚傳承長征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2.結合學生實際,促進資源內化
面對當今的中小學紅色研學活動形式主義,缺乏內化,脫離學生實際的現象,我們在紅色資源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應秉持著“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將研學課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聯系,促進紅色資源的內化,激發學生對紅色歷史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引導他們深入探討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做到紅色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開發者需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與現實需要,選擇合適的紅色研學活動目標與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設計開展研學活動??梢越Y合研學手冊以及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設置學習任務,通過個人自學、小組合作等形式,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并對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效果做評價與總結,產生沉浸式研學體驗,堅定信念的同時提高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例如,借助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艾青詩歌的喜愛和好奇之心,組織開展“艾青詩歌聲聲誦,紅色基因代代傳”主題研學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們帶著“艾青的詩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的?從中你能讀出什么思想感情?”這一核心問題,通過活動前自學、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艾青詩歌中蘊含的蓬勃熱情與紅色精神,并討論分享如何把這樣的精神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
3.整合地方資源,合理規劃設計
為解決金華市中小學紅色研學活動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規劃無法落地,研學活動“走不出校園”的困境,課程的開發者應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與地方自然、人文地理環境整體看待。地方紅色文化與自然、人文地理環境相互連通、共生共長,不存在脫離環境、絕對孤立的文化,這也要求開發者在對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研究挖掘時,不要忘記滋養文化的環境資源,將二者有機結合,因地制宜整合設計,達到協同育人的最佳效果。
在抗日戰爭時期,金華涌現了大批英勇無畏的革命英雄,現擁有潘漠華紀念館、陳望道故居等珍貴資源。開發者可以名人英雄的生平經歷為線索,融合現存歷史資料,結合自然和人文環境,拉近學生與名人之間的距離。例如,以潘漠華先生的生平為線索設計研學路線與內容,通過人物故事把上坦村、潘漠華故居、潘漠華紀念館等景點串聯起來。使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全面、清晰地了解紅色名人的生平故事與其為中國革命做出的巨大貢獻,推動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
在紅色研學課程實施后,還需及時對研學活動進行歸納總結,分享學習心得,回憶并梳理學習到的紅色研學活動主要內容,深化內涵,提升對紅色文化的認識。
三、結語
在國家文化實力不斷增長的現在,培養中小學生國家認同理念即愛國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還能通過社會實踐實現。我們應利用好各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設計紅色研學活動,以活動為紐帶,讓學生主動去體驗,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感悟,用大腦去思考,產生對國家認同感的共鳴,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11部門.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Z].(2016-12-19).
[2]郭東暉,許國威,張玉梅.依托紅色鄉土資源開發研學課程的實踐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6):187-1.
[3]朱艷芳.紅色旅游資源對接研學旅行課程活動設計研究[J].考試與評價,2021(01):102.
[4]葉春雨,方紅霞,程晶晶.依托紅色資源開發研學課程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1(13):31-33.
[5]張浩.金華:跟著“紅色地圖”追尋紅色足跡[J].浙江國土資源,2021(05):26-27.DOI:10.16724/j.cnki.cn33-1290/p.2021.05.013.
[6]車云,袁書琪,張園園.傳承紅色基因 滲透課程思政——以福建省長汀縣研學旅行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08):100-103.
作者簡介:張桐,2000年11月,女,漢族,浙江溫州,本科生在讀,浙江師范大學,小學教育方向。
戴佳敏,2000年11月,女,漢族,浙江寧波,本科生在讀,浙江師范大學,小學教育方向。
李可兒,2001年3月,女,漢族,天津市,本科生在讀,浙江師范大學,小學教育方向。
項目:2021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婺學童行,2021R40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