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浩
【摘要】“雙減”政策背景下重視小學生體育課堂教學,增強身體素質,培養運動習慣,樹立終生體育教育理念,是每一位體育教師的共識意識。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將影響小學生的一生,制訂教學設計和學習計劃,讓小學生養成一種積極向上、勇敢拼搏的體育行為習慣,對其的一生影響甚遠。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體育行為習慣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體育;體育習慣;有效研究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和實施,小學體育教學的各個模塊和環節均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小學體育教師要進一步強化自身認識,積極地聯合其他優秀的教師同行,全面強化對“雙減”政策的研究和解讀,更好地立足“雙減”政策背景來推進小學體育教學的不斷改進和優化,繼而在體育教學評一體化進行更高效和更高質量的體育技術技能學習。
一、培養小學生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意義
“雙減”政策背景下培養小學生良好體育行為習慣,是學校體育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句名諺語:“播種一個行為,你便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便收獲一個性,播種一個性,你便收獲一個命運。”因此,一個人成功是否,與其行為習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習慣的形成,是在后天的不斷重復教育刺激下而形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可能影響到人的一生。好的習慣會成就光輝人生,不良的習慣則可能會毀掉人的一生。而體育習慣作為習慣的一部分,對人生的健康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培養小學生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有效措施
1.小學生時代是發展身體素質最好階段,增長技能知識的黃金時代,也就是培養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古言道:“養其習于童蒙。”那么,從小培養可以事半功倍。《漢書·賈誼傳》中寫到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就是這個意思。而小學生時代的體育課,正是小學生接融體育課程的初始階段。體育教師在這階段只要引導得當,良好的體育習慣就極容易形成,反之一旦形成不良的體育習慣,將很難改變。就好比在一張白紙上繪畫一樣,只要認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繪描,期間不亂涂亂畫,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最終會展現,否則畫將不畫。可見,在學校的各項體育活動中,教師只要按照一定的規章制度去約束學生,讓學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并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約束獎罰,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最終會形成。對一時違反規章制度的學生,教師要以寬容的心態去對待,去教育,給學生一定的悔改時間和空間。教師在上體育課時會有許多對學生進行體育行為習慣培養的有利良機,我們應當利用一切有利的時機,及時地、有目的地、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培養。
2.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賴于規章制度的約束和教師的監督指引。教師要在上體育課前向學生說明上體育課前、體育課中和體育課后的上課要求,讓學生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使學生做到心中有約束。教師要制訂一定的獎罰條例,對學生進行評價獎罰。因為體育課有其特殊性——室外上課,有許多學生一離開教室,就想到了自由,想到可以任意說話,瘋狂玩耍,沒有了在教室里的約束,為所欲為了。因此,教師需要向學生說明,上體育課只是上課的場所不同罷了,但課堂紀律和規章制度還是要遵守的。對一些屢教不改的學生,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教育,不能因為學生的一時違紀而暴跳如雷。這樣不但有失師德,也難服學生。筆者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學生骨子里天生就故意去違反課堂紀律的,只是其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罷了。這就更需要教師的不斷監督和幫助,使學生明白道理和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體育課應養成的良好習慣
1.體育課前的習慣
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出課前的要求(如,要求學生著裝整齊:穿運動服、運動鞋,不佩戴硬質飾品),并讓學生牢記每周上體育課的時間。其次,體育教師要做好表率作用,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一定要樹立榜樣,并要求學生對自己作監督。再次,為預防個別“馬大哈”,教師要事先安排體育委員在上體育課的前天放學前提醒學生要穿戴好運動著裝。第四,教師要在每次上體育課前檢查著裝并對不按要求著裝的學生進行登記,以進行懲罰(如,不按要求著裝者每次扣5分,并記入期未考核成績),杜絕學生抱有僥幸的心理。第五,教師要常強調、常通報、常表揚,讓學生時刻牢記。只要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成了良好習慣。
2.體育課間,尊重別人的習慣
對別人的尊重就是對自己的尊重。在上體育課的隊伍調動中,教師要求學生“靜、快、齊”排好隊伍,禁止大聲喧嘩,過通道、落樓梯要輕聲快步,以防影響其他班級的正常上課。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的話,就會影響到兄弟班級的正常學習,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因此,我們要經常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以達到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的目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量人先量已”。上體育課,進行分組競賽或游戲時,我們要學會尊重對手、尊重裁判。尊重對手包括不用侮辱性語言或肢體語言攻擊對方,不用鄙視的眼神看對方,不模仿對手的不規范動作等。
3.體育課間,相互謙讓的習慣
在調動隊伍時要提倡讓兄弟班組先行通過,切忌搶行或互相穿插。在本班熱身運動慢跑時,要求學生之間不插隊,對本班調隊中互相謙讓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由于平時做得好,因此,學生在其它活動中都會很自覺地養成了謙讓的習慣。例如,去年我校組織高明生態游樂園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觀看完動物表演下樓梯時,筆者親眼目睹了四年級學生自覺讓道二年級學生先行的場景,當時感覺真是深有感觸,感到平時對學生的教育沒有白費。
4.體育課間,互相幫助、相互合作的習慣
體育課有其特殊性,在上體育課時,有許多項目要相互幫助才可以完成。例如,在學習仰臥起坐時,就要兩人一組,相互幫忙按腿才可以完成。為了安全起見,有的項目需要相互保護,如爬杠過河。為防止學生摔傷,教師除了親自對學生保護外,還要適當按排學生相互保護。還有在體育課結束后,學生之間要進行相互合作放松等。因此,教師應針對不同的項目,適時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5.體育課后的習慣
上完體育課后,許多教師就認為一節課結束了,教學任務也就完成了。其實不然,體育課后,教師應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保健習慣,我們上體育課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強身健體,如果我們不注意課后保健,就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因此,上完體育課后,體育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氣候對學生進行不同的保健要求。如果酷熱天氣,教師要求學生運動完后不能立刻用冷水洗手腳,特別嚴禁用水洗頭等。同時,要求學生配備一套干爽的衣服和毛巾,以備運動完后擦干汗水,換上干爽衣服,以防著涼感冒。同時要及時補水,補水時不能飲大量的冷凍飲品,建議少量(約每次飲水50-100毫升),多次飲溫開水,以彌補水分流失。如果是三九寒天,則要讓學生運動完后,立刻穿衣保暖,以免著涼。教師還可以針對保健的話題,延伸到體育飲食保健,以豐富學生的保健知識,如,飯后1.5小時方可進行運動,運動后至少20分鐘才能進行飲食等。
四、培養體育行為習慣要經過漫長的養成過程
一部分小學生在教師的監督約束下,體育運動都能做得很好,可當教師不在身邊時,卻不能自覺地堅持做好,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自身學習的專注力不夠集中,所以教師要對那些間斷的體育行為給予提醒和引導。其中,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家長引導、積極的鼓勵等。因此,體育教師應幫助小學生尋求學習體育技術技能的“能源”,讓他們在小學畢業前掌握一到兩門體育運動技能,不斷豐富他們的體育課外理論知識,加深對良好的體育行為養成價值的理解,特別是讓學生從實踐中體驗到養成良好體育行為習慣對自身帶來的好處。
總之,“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生體育行為習慣必須同體育教學的特點、內容和形式緊密結合起來,使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同時也在體育教學中進行強化和鞏固,使小學生良好體育習慣盡早形成。教師要謹防只停留在口頭上,或只寫在計劃與教案中,或進行空洞的說教。只有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針對課的內容、特點和形式,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斯蒂芬·蓋斯.微習慣[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2]查爾斯·杜希格.習慣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