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紅
【摘要】教師如何做到深度教學?學生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呢?通過對深度教學理念的學習,筆者有了一些感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也實施了具體的實踐,在“雙減”政策下能使課堂教學更高效,使學生學習更輕松、更有效。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要立足《道德與法治》課堂,組織學生深入學習與紅色教育有關內容,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四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紅色教育;教學案例
一、以深度教學理論為基礎,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建設
最近,廣州市南沙區南沙小學(以下簡稱“我校”)開展了“深度教學”理論的學習,什么是深度教學?我們要怎么做?學生要達到怎樣的目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范疇。筆者認為,首先,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圍繞著帶有某種挑戰性的知識目標或認知內容,積極主動地參加知識體驗、獲得成功的感受,推動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有價值的知識過程。深度教學要求教師的引導要合理有效,發布的任務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活動,有一定的成功感和滿足感。《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核心課程,也是學校教育實現鑄魂育人功能重要的載體。我們一定要傳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道德需要人們自覺約束,具有不穩定因素。而法治則是依法治國,法律是穩定的、可控的,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道德與法治雙管齊下,共同作用。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了課程核心素養。《課程標準》提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生教育的核心素質,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發展和社會責任意識。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所應當擁有的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公民言行的基礎;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責任意識是學生成長為有擔當精神時代新人的基礎。我校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為主題,有機整合國家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勞動教育和信息、金融素養教育等有關主題,進一步加強中華傳統美德、革命傳統與法治教育,建設美德和法治課程的內容,逐步建立學段連貫、教學內容循序漸進、螺線式上升的課程體系。
二、學習“四史”,有效落實基于《道德與法治》中的紅色教育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為了學好“四史”,我校《道德與法治》教師立足《道德與法治》課堂,組織學生深入學習與紅色教育有關的內容,并深入探究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認識中華民族從遭受帝國主義欺凌到新中國成立的艱難歷史,認識“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才能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同時,利用圖片、采訪等方法引導學生了解家鄉天翻地覆的歷史變化,并知道我國人民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的浴血奉獻和不屈不撓奮斗所取得的。我們主要采用系統完整的紅色德育內容,讓《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樹立良好法律規范意識,從而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教育案例: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7課時《不甘屈辱奮勇抗爭》。
該課程重點是通過經過虎門硝煙事件、英法聯軍火燒北京圓明園、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署等知識點內容,認識我國人民從鴉片戰爭至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的苦難歷程,認識帝國主義西方列強欺壓我國民眾,侵犯我國領土的罪惡行徑和根源,并經過研討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抗爭外敵入侵的精神。通過學習了解林則徐、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反擊外來入侵者的偉大事跡,體會烈士們的愛國精神,從而了解民族落后就會被挨打,唯有自強不息方可使中華民族強盛,才能使人民有尊嚴的道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反抗侵略者,帶領人民走向幸福生活,我們的國家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這些歷史事件與學生實際的生活相距甚遠,給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我們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因我校與虎門銷煙、虎門炮臺舊址距離很近,建議學生課前在家長的帶領下到虎門銷煙、虎門炮臺的舊址參觀學習。教師也借助一些視頻,讓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歷史。
活動一:情境導入,提出問題
首先,從雕塑開始,從校園的孔子像雕塑到羊城標志雕塑,然后出示在廣東虎門廣場上的雕塑——《折斷的煙槍》,引起學生們對它的思考:究竟這個雕塑要告訴人們什么呢?并由此引發了過去曾在這里出現過的著名歷史事件“虎門銷煙”。最后,讓學生談談參觀虎門銷煙舊址的感受。由近及遠地讓我們的生活和歷史故事更加貼切,更容易引導學生把本課歷史事件的學習轉變成主動探索與發現的活動。
活動二:分析資料,探究鴉片危害
從五年級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內資源包的閱讀討論,知道英國對中國輸入鴉片的真實目的。
1.出示中英生產方式對比的情境圖,說一說以上同一時期的兩幅圖所反映出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給你什么啟發?
2.這是體現生產勞動的圖片。從圖中可以看到英國使用大機器生產,工業很發達,而當時清朝還是手工生產,使用畜力和人力,生產比較落后。
3.出示當時鴉片輸入與白銀流出的數量統計表。
4.近代以來清政府經濟逐步進入衰落,而英國人也發展成了工業強權,為搶奪中國政府的財產,英軍向中國販賣并傾銷大批鴉片,鴉片的走私也為英軍資產階級提供了巨大利益,但留給中國政府的結果就是公庫虧空、毒癮泛濫。學生懂得了“鴉片雖小,但危害極大”!
指導學生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包,并利用照片、表格數據等,使學生認識到當時中國國力的衰弱,和當時英國向中國進口鴉片有著很重要的關系,也感悟到“國家落后就會被挨打,只有自強不息才是強國之道”的道理。
活動三:走進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歷史,感悟愛國情懷。
1.虎門銷煙的成果展示。(視頻)
2.虎門銷煙引發了鴉片戰爭。
3.討論: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是否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中國的大門就不會被打開?
4.虎門銷煙只是西方侵略者的借口,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
5.向學生講鴉片戰爭相關的英雄故事。如,關天培身負重傷,但仍頑強地與英軍作戰,最后因受傷嚴重,壯烈殉國。
6.學生分享課前了解的一些英雄故事。
引導學生在交流這些鴉片戰爭中的英雄故事時,體會到民族英雄面對危難不屈不撓、奮勇抵抗的民族精神,體會到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
活動四:對比反思,樹立愛國志向
1.鴉片戰爭的結果:鴉片戰爭以清朝的妥協與求和告終。清朝和英國人簽訂下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
2.通過閱讀《南京條約》內容,可以知道條約要求清政府把我國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自此,我國領土主權的完整性受到嚴重損害,并開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活動五:回歸現實,感悟歷史啟示
1.通過指導,學生們在《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兩幅對比圖片中,體會到割讓國土的恥辱與香港回歸祖國的快樂和自豪,最后通過重現香港政權回歸的實況,認識祖國強大的重要性,并立志建設祖國、保衛祖國。
2.通過香港今昔對比,了解我國在以前經受過的苦難,并認識祖國由衰弱到強大、由被割裂領土到收回香港,由被欺到自強的歷程,從而激起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并引領學生樹立為祖國富強而奮斗求學的堅定信念。
課堂的最后,帶領學生到名人廣場雕塑區參觀林則徐像,認真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壁畫,激發學生對英雄的敬仰之意,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情懷。
因此,課前對虎門銷煙、虎門炮臺舊址參觀學習;課堂了解虎門銷煙、虎門炮臺的英雄事跡,感受到愛國英雄人物的精神;課后到學校名人廣場參觀林則徐塑像,把書中的英雄,歷史中的人物帶到學生的身邊,完整的深度教學過程,能讓學生獲得感悟,跟隨英雄的腳步前行。
通過一系列的《道德和法治》課的紅色革命教育活動,學生認識到近代中華民族經歷了外來列強的入侵,和反侵略的烈士們不屈不撓的斗爭史,啟發了學生對民族英雄和革命前輩的崇敬,培養了他們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紅色教育,增強了學生對祖國和共產黨的情感,根據學生的生活實踐,他們將更易于掌握習近平法治思想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而繼續努力奮斗,認真學習,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爭當新時代的好學生。
參考文獻:
[1]郭元祥.“深度教學”如何真實發生[J].今日教育,2017(6):4.
[2]伍遠岳.論深度教學:內涵、特征與標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4).
[3]張麗琴.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如何滲透紅色文教育[J].天津教育,2020(7).
[4]邸麗.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活動設計——以道德與法治學科《虎門銷煙》一課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