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花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的過程中,教師要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載體,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應用多樣策略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到以文化育人。本文主要從課前、課中和課后入手,具體介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以達到德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德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策略
立德樹人是新時期根本的教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重要的德育資源,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法寶”。《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具有德育功能的學科,其中不乏傳統文化內容。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之前,教師要以傳統文化為著眼點,挖掘相關資源,靈活地應用多樣策略將其融入課前、課中和課后,生成多樣教學活動,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感知傳統文化,形成良好文化意識,自覺傳承傳統文化,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前:走進生活,挖掘文化內容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202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闡明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生活性,要求教師以學生生活為課程內容來源。課前是學生在生活中獲取學習資源的重要時間段。現實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無處不在。因此,在實施課前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研讀教材,確定傳統文化要素,設計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挖掘文化內容,自覺地與傳統文化互動,建構初步認知,為在課堂上深入認知傳統文化奠定基礎。
以《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為例,民間藝術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本地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在體驗現實生活的時候,部分學生與民間藝術進行了互動,建構了認知。基于學生的生活經歷,教師設計如此任務:回到家中或社區中,向家人或社區成員調查本地有哪些民間藝術,這些民間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情況,制作調查表,簡單呈現調查結果。在此任務的驅動下,大部分學生走進生活中,扮演調查者角色,與他人交往,搜集信息。同時,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信息,有效地獲取了豐富的民間藝術信息,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儲備,增強了文化認知,鍛煉了信息搜集能力。此外,學生因豐富的民間藝術信息而對民間藝術產生興趣,有利于其產生學習民間藝術,傳承民間藝術的欲望。
二、課中:進入課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課堂是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傳統文化內容,應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探究,使學生由淺入深地認知傳統文化,形成文化意識,為在生活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好準備。
(一)創設情境,滲透傳統文化
新課標倡導以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學習。情境是契合教學內容而創設的直觀、真實的場景。情景交融是情境的特點之一。學生在體驗情境的時候,會自覺移情,感知具體場景中的情感,由此建立良好認知。對此,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妨應用傳統文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品味情感,實現情感共鳴,由此自覺認知傳統文化,受到文化熏陶。
以《父母多愛我》為例,該節課蘊含著“孝”這一傳統文化。基于此,教師在實施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播放朱自清《背影》微電影片段。伴隨著筷子兄弟的《父親》這一感人樂曲,學生們進入動人場景中。當看到父親翻越鐵路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時,大部分學生熱淚盈眶,為無私的父愛所感染。基于學生的表現,教師提出問題:“看完視頻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呢?”此時,大部分學生提到“父愛偉大”“父愛無私”等。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的回答,同時繼續引導:“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很愛兒子。那么,我們的父母愛我們嗎?有多愛我們呢?我們要如何回應父母的愛呢?”如此引導,不僅引出了本節課的課題,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還使學生初步感知愛與被愛,建構積極情感,為深入地發現愛、感受愛,孝敬父母打好基礎。
(二)師生互動,滲透傳統文化
師生互動是生成課堂教學活動的“法寶”,也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教學需要,應用多樣方式與學生互動,使學生發揮自主性,逐步認知學習內容,感知傳統文化,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以《學會寬容》為例,該內容蘊含了善良友好,與人為善等傳統文化內容。基于此,教師以友善為要點,創設旅游情境,以不同站點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友善。比如,在達到某一景點的時候,教師帶領學生“下車”。在此過程中,明明踩了丁丁一腳,丁丁很是生氣,準備反擊明明。教師將學生帶到“靜心泉”,提出問題:“丁丁反擊明明的做法是否正確?如何才能讓丁丁平復不良情緒呢?”在提出問題后,教師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此時,大部分學生提到要靜下心想一想明明是不是故意的,不能沖動做事。教師及時進行肯定,并追問:“丁丁在被明明踩了一腳后,要怎么做呢?”此時,學生自覺地與小組成員交流,提到包容。教師在給予肯定后,引導學生思考:“明明不小心踩到了丁丁,要想避免再次發生這種情況,明明要怎么做呢?”通過小組交流,大部分學生想到了謙和禮讓。教師順勢總結學生的探究所得: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面對這些矛盾,我們要靜心思考,包容他人。如此做法,不但使學生一步步地認知了學習內容,還使學生無形地受到善良友好,與人為善這一傳統文化的熏陶,便于在生活中踐行良好行為。
三、課后:回歸生活,傳承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是滲透傳統文化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之一。回歸生活,踐行良好行為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縱觀上文,學生通過體驗課前、課中活動,一步步地建構了傳統文化認知。基于學生的認知情況,教師要以生活為歸途,引導學生回歸生活,用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爸爸媽媽在我心中》為例,學生通過體驗多樣的課堂活動了解到我們要理解父母,不讓父母操心,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理解父母,幫助父母恰好是孝文化的具體體現。對此,在實施課堂教學后,教師布置如此任務:回到家中,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建立“我愛爸爸媽媽”表,記錄自己的日常勞動情況,并由爸爸媽媽簽字。如此任務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中,發揮自主性地體驗家庭勞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愛,由此增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傳承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在實施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以課前、課中和課后為依托,應用多樣策略,引導學生逐步感知傳統文化,尤其在傳統文化的作用下,認知所學內容,形成文化意識,踐行良好行為,有效推動立德樹人教育任務落地,增強學科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玲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5):185-186.
[2]鐘麗容.傳統文化走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60):136-138.
責任編輯? 陳小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