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妤靈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的重點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課堂評語是課堂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的課堂評語,學生可以認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有效的課堂評語提出若干策略,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評語;有效實施
引言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的課堂教學形勢不容樂觀。尤其在課堂評語環節,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課堂評語的重要性,或者評語方法比較簡單,沒有發揮課堂評語的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視課堂評語,在評價學生時運用準確、得體、生動的評語,進行幽默的點評,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小學語文課堂評語中存在的問題
(1)隨意性
通常,教師對課堂評語的概念缺乏理性認識,對課堂評語的選擇比較隨意。在備課中,課堂評語環節通常被忽略,課堂中教師評語的使用是隨機的。就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而言,教師通常對課堂上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激勵、肯定和積極的評語,對學習困難和學習習慣差的學生給予壓抑、批評和消極的評語。課堂上看似不經意的評語,對身心發育不成熟的學生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2)評語效果的低效
對小學語文課堂進行適當的評價,不僅可以對學生學習目標的掌握情況做出準確及時的診斷,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一定的作用。相反,課堂上的不當評語不僅不能起到診斷作用,還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僅效果不佳,還會造成負面后果。這是否意味著教師只能使用積極正面的評語,而只有積極和激勵的評語才能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呢?從我的教學實踐來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不能顯著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而教師的盲目讓步會使學生失去敬畏感。因此,課堂評語的有效性或者低效和負面影響,并不取決于對所選擇語言表達的情感色彩的贊美或貶低,而是取決于評價對象所獲得的評語效果。
(3)形式化
課堂評語應該簡短明了,以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小學語文課堂評語要兼顧高、中、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有助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如果小學語文老師在評價學生的進步時通常只用“你很棒”、“不錯”和“很好”,或者干脆忽略學生問題的答案,以完成學業的教學任務。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評語將只是一種形式,而沒有實際意義。
二、小學語文課堂評語有效實施的措施
(1)教師要照顧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積極學習
通過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教師要充分了解影響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在課堂組織評語時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既保護了學生的幼稚心靈,又激發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活力。小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應以激勵性話語作為評語,采取標準化的評價方式,提高評語有效性。而負面評語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甚至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從而產生對學習的恐懼和厭惡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內向者和外向者應該使用完全不同的評語。一般情況下,性格內向的人多使用激勵性、肯定的語言,外向的學生應該適當地使用批判性的評語來幫助他們認真學習。
(2)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過程評語
小學語文課堂評語不僅要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更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強化診斷開發功能,弱化篩選功能,以評語為刺激手段,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被評價為“讀音準確、字體優美”,學生就會以此作為自己的學習標準,并在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同時,其他學生也會以該學生為榜樣,不斷對自己的行為和習慣提出嚴格的要求,以贏得老師的表揚。教師還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用毅力強、意志堅定等積極評語,幫助學生發展非智力因素。
(3)采取多樣化的評語,提高評語有效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評語標準,從學習水平、性格特征、年齡特征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同時也要關注共性和個體特征,讓課堂評語不僅僅局限于老師,而是傾聽學生在課堂上的評語,包括自我評語和其他同學評語,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評語有效性。
(4)讓課堂評語成為備課的一個組成部分
課前,教師應妥善準備,進行日常教學中常被忽視的課堂點評,作為備課教學環境的組成部分,運用科學、理性、規范的點評,提高課堂效率,喚醒學生學習熱情。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恰當的評語不僅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起到診斷作用,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選擇與學生認知發展和掌握水平相匹配的評語標準,多維度設置課堂評語,關注學生成長,讓課堂評語發揮作用,幫助實現知識和技能目標。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評語的有效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提高重視,加強研究,根據學生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達到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謝慶林.淺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6)
[2]王麗.錘煉評語語言提高教學效率[J].小學教學參考,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