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波
摘要:學困生,是從學習成績水平的角度進行劃分的一類學生。他們表現出一個共同點就是學習成績不理想,難以提升、缺乏學習自信心、甚至厭學。但作為教育者,我們懷著教書育人的情感信念來到校園,期望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夠成長、成才。本文以探究學困生為切入點,分析他們“學困”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應的教育對策,為改變學困生的現狀努力。
關鍵詞:學困生;原因;轉化策略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主體個人因素
主要是指個人的思想覺悟問題,一方面是學生個人思維比較懶惰,不善于思考問題,不懂得思維方面強化,加上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專注能力不足,自信心缺乏等不良的心理因素影響,認為自己比不過別人,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存在,那么他們將這種心理因素表現在學習上也就顯得非常差強人意,難以在學習上取得好的成績。一旦面對難題的時候往往不是思考如何去解決,而是想辦法逃避或者是依賴他人,在這狀態下也就導致了他們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感很低,具體表現就是對學習跟不上。
另一個方面,也就是生理上的智力問題,雖然我們公認為人的智力水平大致是持平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人的智力超群,也就對應地存在一些人的智力相對比較愚鈍,還有一些雖然說不上是低智力,只能說是反應比較遲鈍。這樣學生我們平常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就是覺得比較笨,學習上也比吃力。
(二)外在環境方的客觀因素
說到環境因素的首要點肯定是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學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所接受的教養思想與方式是不一樣的,加上不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也是會導致學生厭學情況產生的可能。比如在一些家庭中父母自己只顧著工作,對孩子完全是不管不理的狀態,讓孩子自己自然成長;又或者是父母過于溺愛孩子、家庭常發生家暴等家庭變故的情況,這些都有可能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
而除了家庭環境的影響之外,社會環境也會對人的學習成長起到不同的導向。如果生活的周圍環境是積極向上、文明而防崇尚科學的社會,孩子必定會受此影響,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向著奮發向上的目標前進。而當孩子的生活環境中,人人不講文明、違法犯罪的事情屢見不鮮、讀書無用論漫延,那么這個生活環境中的孩子也就不大可能覺得讀書是好的選擇,學習成績的差也是必然的。
二、轉化途徑
(一)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做好后進生的引導與轉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足夠的耐心與愛心,從了解學生具體的后進表現,再到分析他們的內在心理原因,并根據他們的原因制定出一套適合他們自己特點的策略,才能為解決“學困”的原因準暖與充滿動力,為真正的轉變打好開端。
(二)以人為本,克服心理問題備好基礎
此外,要真正實現學困生的轉變還要教育者不斷地陪伴與信任,多點關心與引導,才能夠讓后進生感覺到溫
大多數的學困生之所以會學習難有進步,甚至一直停留在后,是因為他們個人存在著消極的心理思想,對于學習與生活存在著被動、自卑的思想。若在經歷過學習、生活中的挫折時,不能夠正確地面對自己,這個時候就需要教育者的我們要幫助他們培養學習與生活的自信心,可以通過多點為他們講授一些名人戰勝挫折挫折困難的故事,或者身邊的一些真實案例,為學困生明確自信、自強的重要性,堅強的品質是實現人生意義的動力源泉,以此培養他們自強不息的抗壓能力,為美好的人生筑基。
(三)樹榜樣,定目標
在幫助學困生樹立榜樣,培養自強心理意識的基礎上,要切實地做到改進有效,就必須要幫助學困生定立適合自己的成長目標,而且這個目標要能夠符合每個人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品行上的更正、學習態度與習慣的養成,從點滴做起,能讓他們伸伸手就能夠觸摸得到,并且在學困生每完成一個成效性的目標后,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與鼓勵,并制定下一個更進一步成長的學習目標,以此保持著他們奮發向上的熱情。
(四)培養學困生的參與意識
學困學生的培養與轉變,除了思想意識的培育,還要讓他們的行為跟上,以此相互促進,彼此彰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的作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動態,促進他們能夠動手、動口、動腦,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參與課堂學習與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在不斷的學習與反思中,處學困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那么轉化的效果也就達到了。
(五)以差查優,提升成效
在對學困生進行一定階段的引導與培育后,為了持續提升他們的學習水平與強化學習信心,可以采用后進生檢查優生的學習情況的方式,以此激勵后進生的學習認真性。在檢查中懂得相互對照,夠挖掘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這樣必然可以培養到學困生的細心能力與彌補自己在知識學習中的空白,吸收到優生的長處,讓自己更快成長。
(六)寬嚴結合,促進轉化
學困生的轉變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總是能夠向著理想的方向發展,如果引導與處理不當,容易使他們產生反向的效果,變得更加差勁。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用靈活的方式對學困生進行引導,當他們能夠順從性或創新的方式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時,我們可以接繼激發他們的潛能。若是他們的積極性難以調動時,我們就要重新設定策略,再從本源的原因上入手,解決掉最初的心理原因,以此反復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三、小結
學困生的轉變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難點工作,除了方式方法的選擇與適用問題外,更多的是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多點愛心與耐心,用智慧去觸動他們的內心,讓他們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從自己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此向著積極陽光的生活邁進,做一個有知識文化的現代好學生。
參考文獻:
[1]Susan winebrenner.劉頌、劉巧云譯(m).學習困難學生的教學策略.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1
[2]劉京海,陳德華. 成功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1
[3]黃文源.英語新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