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恒渤
摘要:中學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有生命觀、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的教學安排與組織,需要從多個角度展開思考與應對。挖掘教材內容、傳授觀念知識、對接人生認知、開展合作活動、延伸實驗訓練等,都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做好匹配性設計,形成教學應對策略。為了提高教學組織質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在具體操作和實施教學計劃時,教師應掌握更多的教情和學情信息。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應對策略
在培養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在挖掘教材內容、傳授教學觀念、生命認知、協作學習組織、實驗操作設置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為學生更多的學習訓練做好準備,讓學生在主動學習探索中提高核心素養。
一、發掘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素養
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較為固定的內容,教師在對教材進行深度挖掘時應注意不同的角度。主題概念、實驗、生活應用等內容較為重要,生命教育同樣不可忽視,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利用教材內容做對接,為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升提供必要的幫助。人生教育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展開對應的感知體驗,引導學生對生活現象進行解析,自然地建立健康的生命觀和世界觀。
生活學包含了很多內容,教師從生命建構、生活活動、社會實踐等多個層面來進行研究,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能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學習視野。例如:人教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從生物圈到細胞”,教師利用實驗指導進行思考設計:病毒是生物嗎?病毒是怎樣復制的?細胞顯示了什么生命活性?同學們在接受了這些問題的思考之后就進入了思考。由于感染新冠病毒,人們對病毒這一詞語十分敏感,教師設計投放這類問題,自然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通過互動交流,學生逐漸達成學習共識。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參與學生的展示交流,與學生一起學習病毒、細胞等生物學概念,借助實驗進行觀察,對細胞進行微觀認知。
由于涉及到病毒概念,自然會造成轟動效應,所以教師的一些敏感思維問題就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深刻反思。病毒是人類的公敵,對人的生命構成極大威脅,教師從這一角度提出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對培養健康的生命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尊重生命,是第一要務,教師從多角度展開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機會深入思考。
二、傳授理念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素養
在學科思維的建構過程中,教師應通過一些概念解讀、知識傳授等方式,展開對學生進行學科研究的探索。生物學專業術語和概念內涵豐富,教師應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做直觀的展示和解讀,使學生順利地進入概念核心。生物學學科知識比較豐富,教師要有梳理和分類意識,對學生學習的現實做客觀的評價,以便順利激發學生的學科思維,對學科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建立完善的理念對接實踐的認知體系。
生物概念信息十分豐富,教師指導學生做梳理、歸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后續的學習。例如“細胞的多樣性與統一性”,教師首先組織學生做顯微鏡觀察實驗,對低倍顯微鏡、高倍顯微鏡、臨時裝片等概念有所了解,并在具體操作中建立相關能力。試驗觀察時,應接觸到許多生物概念,如真核細胞、原核細胞、細胞膜、胞漿、細胞核、表皮細胞、導管細胞、葉綠體等。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這些概念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多重分類建立系統的概念認知。對細胞學的認識,教師用問題來引導: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是什么?細胞科學的三大重點是什么?同學們開始互動,并迅速上升為答案。老師對學生學習梳理作出評價,激發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形成系統的理論基礎。
以生物學概念解讀的角度,為學生準備更多的概念解讀任務,通過閱讀互動討論,使學生對生物學概念進行綜合處理,形成系統的認識,為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發展學生的學科思維素養,教師要靈活展開,借助一定的媒介來組織,讓學生自由研究生物現象,用實驗做相應的研究,自然就能把學生引導到學習深處。
三、對接生活認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素養
生物學學科與學生生活認知有許多相關性,教師要做好學情調查,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對接,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做學科研究,自然建立學科綜合認知體系,培養其社會責任感。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要求。大學生大都有生活對接意識,在學科學習過程中能自然展開對接處理,借助更多的學習實踐機會做生活體驗操作,自然建立學科認知基礎。
學生對生活中的生物問題比較敏感,如果教師能結合學生生活展開教學設計,能使學生順利地進入學習情境。例如“基因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由于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在檢測病毒時,都需要使用核酸,教師從這個角度展開課堂導學,自然會引發學生的熱議。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要求學生做信息收集,集中展示涉及核酸信息的內容。同學們開始閱讀課文內容,很快就有了信息反饋:生活中出現了親子鑒定現象,其運作原理是核酸檢測。公安機關在偵破案件時,必須對有關人員進行 DNA鑒定,同時也要使用核酸。針對學生的展示,教師繼續推出實驗演示,用染料染色細胞,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 DNA、 RNA在細胞內的分布。通過實驗觀察,學生對核酸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生活中,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生物案例列舉活動,加深對生物生活的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親子鑒定、核酸檢測、公安破案等,都是涉及到社會安定的大問題,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認識和學習,自然會提升社會責任感。學好生物學,將來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結語
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啟動后,教師要從更多的角度進行教學研究,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的需要進行策劃和演繹,讓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實踐環節,在不斷的體驗實踐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長期以來,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一種共識,教師必須對學科教學作出客觀的判斷,從教學方法的改進、學習方法的傳遞、實驗操作的組織等方面展開對應研究,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豐富動力。
參考文獻:
[1]林小蘿,吳川豐,符碧,尹翱翔.自制學具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以“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第二課時)”為例[J].新教育,2021(2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