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群英
摘要:語文一直是中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也是培養良好的文學文化和思想品德的重要學科,其中傳統文化的教與學課程進一步整合傳統文化和中職語文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就要求中職語文教師必須在教育管理中發揮自身優勢,才能推動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為此,中職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推動教學策略的優化創新,讓學生在獲得語言技能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學生身心和綜合素質更好地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發展水平。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策略
前言
目前,世界經濟全球化帶動了文化的傳播和融合,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影響著學生群體的思想發展。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為了讓中職生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也為了提升他們的思想水平,中職語文教師要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意識;還要引導他們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這些都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和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接下來,筆者圍繞“感知內涵,傳承文化”的主題探討中職語文學科傳統文化教學的具體措施,希望能給廣大同仁們提供一些教學經驗。
一、轉變教學觀念——教學基礎
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培訓和教育學生,從古至今,這是一個造福社會的工程。學科教學在教育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經濟、自由、個性已成為新一代年輕人追求的主要標志。但是,對物質財富和名人的追尋容易導致中職生迷失自我,在這種情況下,中職班主任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放遠教學目標,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的日常管理和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思想。
中職課本里的一些寓言、名言警句、詩詞和課文等,都是展開中職語文傳統文化教學和道德教育有機結合的良好素材,班級可以開展讀書會:讓學生學習孔孟的“仁義”,了解詩詞里的萬里河山和愛國情懷,感知某些課文和寓言里的人生哲理。中職語文教師在向學生介紹這類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著作時,還要讓學生深度理解古人的思想與智慧,從中挖掘適用于現代的理念,做到古今融合。
二、轉變教學方式——感知內涵
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文化,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仍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濃郁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礎,讓我們在中職語文教學里傳承四書五經六藝,與詩歌賦詞為伴,牢記忠孝悌仁,培養梅蘭竹菊的君子的風骨,做頂天立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
因此,教師應積極將傳統文化引入課堂教育,在教學中將現代思維和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幫助學生學習科學、民族、大眾的卓越品質。還要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在詩詞單元給學生拓展愛國主義詩詞,以此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情和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升中職語文教學的價值。
三、基于教材,發現文化內涵
在教材學習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可以使課文的知識更加豐富,所以,中職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舉例來說,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詩人蘇軾的筆下蘊含了多么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能看到歷史長河中的赤壁之戰躍然紙上,英雄人物的雄姿英發。在創作背景中,蘇軾由于“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在這里的他醉心佛學,形成了“入世”和“出世”雜糅的寫作風格,他有云淡風輕的一面,我們卻看不出消極避世,反而讀來只覺他仍有報國的志向。這些思想在現實中很少能引起中職生的思考,因為他們很難讀懂詩中的內涵。因此,教師可以以這些問題為中心進行延伸學習,闡釋詩詞背后的歷史淵源和詩中蘊含的內涵、哲理,對蘇軾的相關事跡進行分析和講解,鼓勵學生進行情境角色扮演、演講等活動,體會蘇軾的家國情懷以及其內心的豁達,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豁達胸襟。
四、強調課外拓展
一名優秀的中職語文教師除了在教學過程中孜孜不倦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還應該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促進他們良好文化、社會責任感和完善人格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天然教材,對于學生三觀和學生良好技能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地方的中職語文教學只流于形式,忽視了培養學生的素養,從而導致少數學生價值觀膚淺,對生活和學習的看法缺乏理性。而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中職語文學科教學,是在利用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和深刻性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他們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學習,可以帶學生去紀念館、博物館和歷史遺跡感受歷史的厚重,汲取文化的精髓。
五、利用校園文化氛圍的積極意義
為了讓中職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學校和語文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例如,促進校園文化社團建設,比如文學社、漢文化社、書法社、合唱社等,通過廣泛開展各種社團藝術活動,可以起到校園示范作用,讓同學們在觀賞中得到高雅的藝術熏陶,例如漢文化社,他們希望河清海晏,國泰民安,歲歲豐收,稻谷飄香,與君同袍,以夢為裳;在這里是一次古今文化的碰撞,讓傳承的信仰在學生的血脈中流淌,社團引領身邊的學生披上一襲華裳,與古人共一片月光,在熏陶學生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合唱社還會通過舉辦革命歷史歌曲合唱比賽、校園民族歌曲快閃活動來感染、教育學生,使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
結語
中華民族創造了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職語文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中職生未來的發展,這就要求中職教師必須在中職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才能培養學生智力和身心的共同發展。中職語文教師應積極思考,將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學之間進行有效的融合,以促進學生優良品質的養成,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鄧楊柳.基于“核心素養”的中職語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9).
[2]康琮琮.加強中職語文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試析.山東教育,2021(11):21-22.
[3]劉彩霞.中職語文與傳統文化要融合,更要創新.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8):14-15.
[4]張國新.中職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探析.青海教育,2021(4):28-29.
[5]霍妍硒.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情感文化的體現.基礎教育論壇,2021(23):91-92.
[6]周學喜.淺談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 [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