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菲
摘 要:教育質量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地了解基礎教育質量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和建議,以便調整教育政策,改進教育行為,提高國家教育質量。基于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學業質量標準;課程標準;核心素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定期發布測評結果。開展教育質量監測,對教育質量進行科學、全面、有效的評價,已成為實現我國基礎教育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的重大舉措和戰略任務。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好地立德樹人。為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落實,要穩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核心素養的框架下建立學業質量標準,同時各學科明確每年級達到的程度要求。因此學業質量標準是評價學生實現核心素養程度的最具體、最可操作化的指標。
監控教學質量需要有效使用多元評價的方法進行數據和資料收集。目前,測驗法、問卷法、表現性評價、觀察法、成長記錄袋評價法等方法經常被應用于教育質量監測和評估。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可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切實發揮綜合素質評價作用。評價內容重點由“可見知識”向“內隱素養”的轉變,因此探索適用于核心素養的多元評價方式是至關重要的。
一、學業質量標準
研制學業質量標準(水平等級),這是2017版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學業質量標準制定的依據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普通高中學業質量代表本學科教育質量的國家要求,依據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水平、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而制定,考察學生在完成某一階段的學習之后獲得的基本核心素養的整體質量,通過各種素養整合后,分水平呈現。普通高中學業質量評價體系關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主題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評價目標的多維化,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本次課程標準修訂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提出學業質量要求,明確學生完成特定學科學習任務后學科核心素養應該達到的水平,以指導教材編寫、教學實踐和考試評價等,從而把有關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到學科育人的各個環節中。實驗版的課程標準只是針對課程的內容標準,2017版課程標準中增設學業質量要求,目的就是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課程目標的分解,是課程內容的結晶,下啟課程實施的建議,是指導教學與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教材編寫的依據。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重視提高有限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教學評價新標準
隨著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的深化改革,教學的評價標準有了新的變化,更重視課堂的整體效能和教師的教育智慧,提倡簡約而厚重的課堂教學。這里的簡約是既簡單又不簡單,教學的過程與環節簡單,在把握教材、研究學生、教育智慧等方面一點不簡單。這里的厚重不應該體現在知識的難度和深度上,而是落實到本學科的核心素養上。
1.簡約而厚重的課堂教學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教育智慧提出很高要求。
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取決于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教育的知識、學科的知識、策略的知識、技術的知識、學生的知識、整合的知識等,這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和優化。
2.教學評價的科學化、人性化。
新課程倡導基于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深刻領會教學指導意見,科學制訂教學目標;準確把握學業水平層次,合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充分認識實驗的獨特價值,精心設計實驗探究活動;創設真實問題解決情境,促進學習方式轉變;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有效開展課堂學習評價;增進學科理解,提升課堂教學能力。
3.教學評價方法與監測工具研發。
教育教學質量監測的內容涉及多層面、多領域、多評價對象,為了準確、全面地反映教育教學質量的現狀,監測的評價主體應該是多元的,包括學生、家長、教師、校長等。
要重視教學質量監測工具的研發。在教育質量監測和評估中,經常應用測驗法、問卷法、表現性評價、觀察法、成長記錄袋評價法等方法,不同評價方法有不同的監測工具。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工具主要包括紙筆測試工具和現場測試工具。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要積極研制課堂觀測量表,實現教學質量監測的科學化。
教師要積極探索依據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開展教學與評價活動,通過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性的主要目的就是改進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使教學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過程性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態度、學習參與度、學習內容掌握程度、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等方面。
三、多維度來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但評價教師的教學工作不能僅看課堂教學一個方面。首先,教學是一個過程。從大的方面說,它包括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實施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檢查與總結等幾個環節;從小的方面說,它包括課堂教學、作業批改、課外輔導、教學評價等幾個環節。課堂教學雖然很重要,但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其他環節對課堂教學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作業批改和課外輔導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和提高,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檢查和反饋。其次,教學工作還包括教學研究等方面。在教師教學工作評價中,若過分強調課堂教學,容易導致教師忽視其他教學環節和其他教學工作,不利于整個教學工作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四、處理好教學評價與課堂教學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手段。評價的過程和課堂教學活動過程應該融合在一起,因此評價也是教學活動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運用有效的策略來進行評價,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評價他們在某個領域、某個階段的發展和提高過程,讓每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都能被欣賞,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評價要及時反饋、調控和引導。在課堂活動中會有不同的教學生成,因此需要教師敏銳的判斷力,需要教師以平時厚重的積淀和教學技能做支撐和依托。
五、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課堂評價可采用課堂觀察、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隨堂測驗、作業抽查等形式。有效的課堂評價能幫助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力保障。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好評價的功能。
1.適度有效地進行激勵性評價。
教師在表揚時要恰如其分,使表揚真正起到激勵與促進的作用。所謂“適度”就是要掌握表揚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學生的優點。不同的學生,對表揚的期待和反應也是不同的。因此評價要適合、貼近學生心理,采用學生認可的方式來評價才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2.委婉含蓄地進行批評性評價。
在輕松、幽默的氣氛中,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糾正錯誤,可以化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尷尬,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保護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評價中教師還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準確指出學生的優點和缺點,使學生能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斷進步。
3.立體互動的多元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通過課堂教學中的學習進行多維度的評價活動,形成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評價機制,目的是多方面發現學生的長處和潛能,激勵學生發現不足,不斷進步,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質量的檢測與實施對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以課程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以課程內容為參照,以學生在主題活動中的表現為對象,重視考查學生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充分發揮教學質量的診斷功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調整教學進程,改進教學方法;加強過程性評價,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分析及結果應用,利用數據分析形成基于證據的評價;要突出學業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范性,提升考試命題質量,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
在新課程、新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教學質量檢測與實施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真正落到實處,才能達到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素養發展的要求。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