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然
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發展歷程積淀下來的,是中國夢的筑夢之魂,是中華民族發展的精神源泉。將傳統文化引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能夠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育人內涵充分滲透到思政教育內容中。文章首先分析傳統文化的價值,然后指出傳統文化引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最后提出高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旨在促進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希望能夠為傳統文化引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傳統文化 思政教育 大學生
一、傳統文化的價值
1.傳統文化是中國夢的筑夢之魂
實現中國夢,必須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時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志,是中華民族進步與發展的豐厚滋養。我國儒家思想中倡導民本思想,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以及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這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夢提供了巨大的能量,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是中國夢的筑夢之魂。
2.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
為了更好地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如果拋棄傳統文化,那就意味著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蘊含了中華民族與廣大人民對國家發展的希望。而傳統文化中“民富為先與禮儀之邦”是我國古人對建設出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的回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充分體現出大眾對未來的向往。傳統文化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天下兼相愛”,是我國古人對建設出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的回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屬于個人角度的價值追求,是每一個中國公民應當遵守的道德規范。傳統文化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是我國古人對培養一個什么樣的公民的回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了價值基礎,也是中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
3.傳統文化是育人之本
我國傳統文化具備人文性特征,是一種德性主義的文化,它的目標是以德育人,但是德育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培養思想道德修養,包括一個人的人格、生活態度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都能夠找出與之相似的目標指向。比如:我國儒家思想提倡修身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為本,也就是利用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讓自己成為一個具備高尚道德的人。在儒家文化中,有很多關于修身的內容,例如“仁義禮智信”,教會大家修身的方法,最終達到人與人的統一以及人與社會的統一。[ 1 ]
社會性是人的一個本質屬性,這意味著人不僅僅要修身,還要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大量的道德內容,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道德資源。傳統文化是我們心靈的棲息地,同時也是我們產生理想的地方。我們的觀念、人際關系、對自己的認知以及自我信仰,都是來源于傳統文化。不僅如此,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一方面能夠讓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能夠為處理各種問題提供中國智慧。
二、傳統文化引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1.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教師是能否上好思政課程的關鍵所在,必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教師的教學內容,將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教師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為了講好中國故事,首要任務是講到中國文化的根本上,因此,高校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文化素養。精彩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在學習過程中傳承與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出高素質的建設者。現階段,在高校思政教師的專業背景中,往往融合了多種學科,比如思政教育、哲學等,專門負責研究傳統文化的教師相對比較少。對此,為了提升思政教師的文化素養,除了需要教師能夠積極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還需要學校方面為思政教師提供培訓的機會,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培訓制度,進一步提高思政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各科教師都應該逐步提高自己的傳統文化素養,并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育人的有效整合。[ 2 ]
2.創設出濃厚和諧的傳統文化氛圍
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現實環境是一個立體化的環境,它包含網絡、校園、家庭、世界等。在網絡快速普及背景下,大學生每天都會在網上沖浪,作為網絡上的原住民,當代大學生與互聯網是一起進步發展的。
發揮網絡資源優勢,建設出一個有特色的網絡平臺,積極傳播與弘揚有價值的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我國傳統文化育人的重要渠道。可以積極開發各種網絡載體,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各種傳統文化app等,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讓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建設校園環境,需要借助于具備豐富精神文化內涵的物質環境,包括校園生態環境與教學硬件設施等。以校園文化與校訓作為精神引領,讓學生能夠在校園環境中感受傳統文化內涵。每個地方都有本地獨特的傳統文化,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長環境中獲得本地文化的影響。對此,為了營造出良好的地方文化氛圍,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本地傳統文化,融入到本地傳統文化,并熱愛本地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本地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要創設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家庭中感知我國傳統文化內涵,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 3 ]我國的傳統文化具備顯著的民族特點,在世界文化寶庫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從全球化文化視野層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進行肯定,提高中國傳統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
三、高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現階段,我國各個高校都在積極開展“三全育人”工作,把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列入三全育人體系中。基于此,以下提出幾條關于高校推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首先,在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學校思政教師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學校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和專業優勢,積極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知識,促進傳統文化與專業理論知識的有機結合,幫助教師積累更加豐富的傳統文化理論知識。課程教學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學科的特征,能夠把傳統文化與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到一起,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并提升當代學生的文化自信。
其次,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輔導員也是重要的力量。需要充分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在思政工作中的價值,特別是主題班會、師生談話等各項思政工作中,需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把傳統文化中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融入到學生的第二課堂當中,促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對于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開設一門傳統文化課程,同時也可以增設各種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高校需要充分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校園文化特點,進一步優化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讓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中深入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最后,在推動文化建設活動過程中,學習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專業特點與年級特征,組織具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重視文化品牌活動的創設。加強傳統文化對推動三全育人價值的宣傳,讓師生能夠充分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 4 ]三全育人的重點在于育人,所以要加強傳統文化對推動三全育人理念的宣傳,讓高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我國傳統文化提升自我,并應用于育人工作中。推動知行合一的傳統文化實踐。除了需要學習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還需要在生活中實踐傳統文化,能夠靈活應用所學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能夠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影響下,積極踐行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做到知行合一,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關鍵。踐行我國傳統文化的方式是非常多樣的,比如,開展各種傳統節日活動,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傳統文化引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發揚的重要方式,能夠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新時代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推動傳統文化與三全育人體系的融合,形成傳承與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合力,創設出一個三位一體的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實現思政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 王蕾.融合傳統文化精神 拓展思政教育路徑——評《傳統文化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43(03):127.
[2] 葉靈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01):18-19.
[3] 倪皓.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3(01):85-88.
[4] 朱小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J].現代農村科技,2019(10):89-90.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