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妍



摘 要:古典名著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古典名著單元。不少老師對古典名著仍采取陳舊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單一,學生閱讀浮于淺表,對教材編寫的意圖落實不到位。項目學習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項目探究為形式,集設計、實施、展示、評價為一體,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可以為傳統的古典名著教學引入活水,優化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切實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古典名著? 項目式學習? 核心素養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名著就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編排了四篇課文,涉及了四大名著,《草船借箭》是在原文基礎上進行了改寫,《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基本保持了原文。本單元在落實單元要素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還承擔著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古典名著的語言半文半白,內涵精深豐富,內容離生活久遠,存在一定的閱讀難度。筆者發現,不少老師對古典名著仍采取陳舊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單一,學生閱讀浮于淺表,對教材編寫的意圖落實不到位。
項目學習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項目探究為形式,集設計、實施、展示、評價為一體,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可以為傳統的古典名著教學引入活水,優化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切實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強調這些要素:真實的驅動性問題;在情境中對問題展開探究;用項目化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運用各種工具和資源促進問題解決;最終產生公開發表的成果[1]。鑒于此,筆者以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進行設計與實踐。
一、整合要素,確立主題。
五下第二單元編排了四篇課文從內容上看,均為古典名著故事;從本單元閱讀訓練要素看,主要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從習作訓練要素看,是學習寫讀后感;從口語交際訓練要素看,是分小組開展一次課本劇表演活動;從快樂讀書吧看,提出了對古典名著閱讀方法的遷移運用。基于以上的分析,將本單元項目學習主題整合為“走近中國古典名著”。
二、創設情境,產生驅動問題。
巴羅斯和坦布林曾說:“知識的獲得來源于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的過程。”問題能驅動學習。項目學習用怎樣的問題驅動學生主動投入?可以將核心主題嵌入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將比較抽象的、深奧的本質問題,轉化為特定年齡段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雖然驅動性問題很有趣,但并不意味著降低思考的質量,它必須引發學生的高階思維。故驅動問題的生成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關聯真實世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直指單元主題的核心內容……[2]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訓練點,關聯當下時事,筆者創設如下情境:2022年北京舉辦冬奧會,許多外國友人來到中國,想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讓我們為古典名著代言,做一個推薦者,將名著風采向世界展示。
由此產生驅動性問題:你會推薦哪個故事?你將采取哪些方法如何推薦呢?
為了解決這個驅動性問題,學生既要通讀本單元的四篇文本,又不能僅停留于此,還需在系列子項目中融合個體經驗與同伴意見,進行關于古典名著知識的意義建構,從而落實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訓練。
三、展開項目,有效實施。
項目學習具有以終為始、逆向設計的特點,在項目開始的時候就要考慮最終成果和中間過程,并將該成果的實現分解成微項目,確定各個微項目實施的活動流程。筆者將驅動問題拋給學生,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互反饋,得出多種推薦故事的思路:講述經典故事、制作人物名片、解析人物、表演精彩片段……教師在項目學習中應發揮主導作用,是“引領者”“監管者”的角色。筆者將學生討論的成果與單元課文、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的學習要素進行整合,設計項目作品與成果,將成果的實現分解成系列微項目,厘清項目主題下的驅動問題所需要完成的分目標,確定各個微項目實施的活動流程。
表1清晰地反映了各微項目與單元要素的關聯,涵蓋了學情調查、學法發現、學習實踐、學習成果等過程,涉及了“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同時也很好地落實了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整個項目以“走近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不同的維度提升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3]。
四、多方資源,綜合融通。
項目式學習重視學生對學習資源的綜合運用能力。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也提倡語文學習要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因此在師生、生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提供了以下學習資源。
1.提供魚骨圖、火車圖、階梯圖、環形圖等思維導圖的模型,以及人物名片、人物泡泡圖的范例。
2.提供相關資料的查詢途徑,如古今中外不同背景下關于周瑜、武松的歷史評價,引發學生對辨析人物,甚至展開辯論,全面立體地認識人物。
3.提供劇本范例,包括對白、獨白、旁白、舞臺提示。
4.介紹戲曲、書籍、影視等不同媒介載體的名著故事。
5.提供“推薦故事”的途徑
五、多元互動,全程評價。
項目化學習的評價是與成果的產生、公開的成果匯報緊密相連的,包括對學習實踐以及學習成果的評價。新課標(2022)也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因此本次項目式學習,評價貫穿于始終,在項目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對名著的深入閱讀,對學法的探索、活動的參與程度、協作態度進行評價,如表2。項目學習后,進行“成果展示”以及遷移運用的評價,如表3、表4。這些評價工具是教師監控項目的好幫手,也是學生重要的學習支架,既能為他們導向項目活動的目標,又能幫助他們做好實時監控、自我評價。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聚焦單元的語文要素,整合單元學習內容,巧設驅動性問題,通過一個個學習項目,引發學生借助多種學習資源,閱讀名著,再構語言,超越文本,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匯報學習成果。通過導圖分析、演繹經典等多種互動式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促進語文要素的落實,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引導學生真正走進古典名著,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8).
[2]項目視域下初中語文單元整合的策略探究? ?作者:陳燕? 《教育.項目學習》2019年第01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Z].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