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剛
摘 要:“雙減”背景下,新課程改革已提上日程,素質教育也在不斷地推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跟得上教育的變革,逐步地從傳統的教育理念過渡到減負提質,讓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現代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設計的教學模式,必須遵循這一觀念,注重學生的學習感受,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教師的教學不能只是死板地填鴨式教學,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質,注重培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導向,讓學生在課堂上變得積極主動,從而真正地達到減負提質。
關鍵詞:雙減背景;初中數學;減負提質;對策研究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初中階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到初中數學教學的減負提質,簡單來說就是創設更加優質的教學方法來替代繁重的學習壓力、作業壓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既要減負,又要提質,是在“雙減”背景下,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師要順應潮流,積極變革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上,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創新性,啟發性,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從教經驗,從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法枯燥,知識傳輸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主動思考能力較差,課堂氛圍不活躍,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
2、教師設計的教學情境,并沒有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雖然接受了減負提質的新概念,但是在實際教學運用過程中,并沒有有效地貫徹這一理念,導致學生的接受度不高,課堂效果沒有達到,運用較為死板,沒有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做到因人制宜。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減負提質的具體方法
1、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自身專業素質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輸者,要及時地更新教學觀念,及時地學習新教學理論和方法,從而提升自身地專業教學素質,來達到課堂減負提質的目的。教師的教育是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需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緊跟新課改的要求,先提升自我,而后再落實細化到數學教學課堂上,才算是踐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例如,教師積極地在課余時間,去閱讀有關于新課程改革下,數學教育改革的相關書籍,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確定教育目標,這才是教師開展教學的第一步。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邀請相關的教育專家來對教師進行專業的知識講解,邀請優秀教師傳授好的教學方法,也可以派遣教師到先進的學校進行一定周期的學習,這樣教師經過一個吐故納新的系統培訓,就可以很好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
2、借助多媒體開展教學,降低知識理解難度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將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轉化為具體性,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去感受知識點的呈現,有利于輔助學生理解。尤其是教師借助網絡設備,將數學知識中的圖像從課本上靜態的圖片變為動態的影像,或者立體畫面,有助于幫助一些空間思維差的學生,更好地去觀察圖形。
例如,教師在講述《幾何圖形》的時候,就可以根據教材所講述的內容,教師首先在課下做好備課工作,尋找相關的教學素材,把教學中涉及到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做一個動畫效果,展現圖形的各個面,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多個維度地去感受圖形的變化,彌補學生想象空間的不足。尤其是教師把練習題中的題目,借助多媒體來進行分解,會降低學習的難度。
3、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并不是脫離于現實生活的,它是和生活高度吻合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將知識抽離開生活,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創設相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必然能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求知,去探索知識的本質。學生的主動思考,必然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掌握,有助于學以致用。
例如,教師在講述《軸對稱》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講解。軸對稱在生活實際中非常常見,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可以提出一個生活化的問題,讓學生舉例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物品,并且分析它的特性,讓學生們自行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討論,然后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增強知識學習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作為教師,要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積極地研究新教學導向,優化教學模式,設計高效的教學課堂,營造寓教于樂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將教學的重難點問題,通過有效的策略呈現出來,減輕學生的理解難度。減負和提質,教師要兩手抓,綜合考慮,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打造,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培育他們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鄧建成,李方方.初中數學教學的“減負與提質”[J].新課程(中),2014(08):173.
[2]但佳志.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減負提質途徑[J].新課程(上),2012(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