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不斷加強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對其日后的學業發展至關重要,小學階段加強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意義重大。文章結合多位優秀一線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經驗,并查閱相關文獻,以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營養要均衡”一課為例,從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評價入手,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旨在幫助廣大教師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型思維,提升學生學習小學科學的效率,增強其科學核心素養,助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科學;科學思維;學習習慣;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19-0016-03
引? 言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科學課程有助于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知自然世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關系,發展基本的科學能力,養成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知識改變命運,科學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在21世紀信息化發展的世界大背景下,科學知識越來越重要。
一、明確教學目標,靈活解決教學重難點
(一)將抽象的書本知識具體化,讓“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成為現實
小學科學的教學重難點通常是知識相對抽象、學生認知范圍有限、課程容易枯燥、學生動手能力弱、學生難以理解教材語言……這些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給小學生學習科學造成了巨大的阻礙。學生聽不懂授課內容或對授課內容沒有興趣,教師就無法實現教育部所倡導的“立德樹人”的偉大目標。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提煉教材知識要點,轉換語言表達方式,利用更加簡單直白的話語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降低知識理解難度,最終幫助學生提升學習科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邏輯思維,讓生動形象的小學科學課堂成為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終南捷徑”[1]。
例如,在講解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呼吸與消化”中的“營養要均衡”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在教案上明確寫明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通過了解食物中的營養,掌握科學知識,進而合理飲食,珍惜糧食,學會感恩,健康生活”。如今的小學生生活條件優越,但他們更關心的是食物的口感而不是營養,浪費食物的現象也十分嚴重。筆者在講解“營養要均衡”這一課內容時,會給學生帶一些水果,在他們認真學習完各種水果的營養成分之后獎勵給他們。同時,筆者會利用電子教學設備向他們展示水果種植、生長、采摘的全過程,讓他們充分了解到食物中營養的來源,以及農民伯伯工作的辛苦;通過實物與理論知識的講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營養均衡的重要性,讓他們養成勤勞節約的良好美德,讓“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真正成為現實。
(二)通過學情分析啟迪學生思維,讓快樂與學生相伴成長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愛玩愛動的年齡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笑話、動畫短片等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熱情,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另外,廣大教師還要做好學情分析工作,在講課之余仔細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特點和對知識的理解、接受程度,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只有做好科學的學情分析工作,教師才能通過舉辦多種學生真心喜歡的課內趣味小活動來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質樸務實的科學思維習慣。
例如,大多數成年人都認識到了“營養要均衡”這一理念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小學生閱歷淺,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常常會根據口感選擇食物。筆者曾做過一次關于“營養要均衡”的學情分析,許多學生認為食物口感好,就是健康食物,而大人們整天要求他們吃的水果、蔬菜因其口感不好,就是不健康的食物。通過學情分析,筆者了解到許多學生對“營養要均衡”這一飲食理念存在重大的認識偏差,同時也了解到許多學生心中所謂的“健康食物”,如辣條、果凍、薯條等。總之,筆者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分析他們學習“營養要均衡”這一課時的心態、感興趣程度、知識掌握程度,進而通過分析這些因素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營養價值觀。總之,學情分析可以幫助廣大教師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及時發現學生問題,改進教學方法,進而高效解決問題。
此外,為了加深學生對“營養要均衡”相關知識的理解,筆者常常設立一些小比賽,在比賽中設置美食猜猜看、健康食物搭配、目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等項目。然后,筆者會準備一些小禮品來獎勵優秀參賽學生。食品知識競賽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充分開發學生智力,鍛煉學生比賽時的心理素質并活躍學生思維。此外,知識競賽還可以幫助學生糾正常見的食品科學認知誤區,如“不甜的水果含糖少”“土豆熱量高”“低脂無糖食品都是健康食品”等。科學知識競賽猶如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讓學生的智慧散發無限的光芒。
(三)家庭作業高效化,給學生更多的思維想象空間
現在許多教師側重于家庭作業的數量,往往忽視作業的質量。大量的作業只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讓他們對小學科學產生消極情緒。如有的四年級學生每晚家庭作業堆積如山,這只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筆者在布置家庭作業時,只選擇教材重點內容,并要求學生高效完成。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時間,然后鼓勵他們在日常實際生活中應用小學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授完“營養要均衡”相關知識內容后,筆者會布置一些有趣的社會實踐作業。如要求學生在周末和父母一起到各大商場生活食材區記錄各種食材的營養成分、食物新鮮程度等,然后評選出自己心中的營養健康“十佳蔬菜、水果”。這樣的家庭作業模式可以讓學生了解各種水果、蔬菜、肉、蛋、奶的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糖類含量、維生素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等,讓學生真正了解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從而幫助學生扎實、有效地掌握“營養要均衡”的相關知識。此外,學生也可以根據課堂所學科學知識判斷食品的新鮮程度、營養成分等。這種家庭作業模式,既滿足了學生愛玩的天性,又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應用小學科學知識判斷食材品質、營養成分。例如,筆者教過的一位學生曾反映,他非常喜歡這種靈活自由的家庭作業模式。有一次,他到不同商場購買水果,利用課堂上所學的食品知識挑選相應水果。結果,他發現挑選的水果口感都非常棒。他感覺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他學習小學科學知識的熱情也明顯有所提升。這種以市場調查為主的家庭作業模式,可以讓學生通過真實的所見所感靈活運用科學知識,有利于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敏捷性、深刻性。此外,它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維,讓他們觀察生活中常見食品的營養問題,把所學的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的重要性,并在社會實踐中學會利用已學知識快速轉換思維解決問題。
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備,積極做好教學準備工作
(一)用好網絡資源,讓教學準備工作更高效
現在許多教室都已經配備了多媒體智能教學設備,它們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生動、豐富的教學資源。廣大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設備積極收集上課要用的圖片、視頻、音樂、實驗數據等,為教學做好資料準備工作。另外,在上課之前,教師應積極備課,組織課堂教學語言,準備實驗用具,規劃課堂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積極充分的教學準備讓學生的想象空間不再局限于課本語言的描述,而是利用電子屏幕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2]。筆者經常利用多媒體設備把科學問題融入學生喜歡看的動畫片、寓言故事中。
例如,現代智能教學設備可以說是對筆者講解“營養要均衡”這一課的教學準備工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課堂上提起食物中的營養,如果只單純講解課本知識,學生必然感到索然無味,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筆者在上課時便充分發揮了智能教學設備的優勢。上課之前,筆者先利用電腦查找一些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圖片,然后標明相關的食材、營養成分、養生效果等。接著,筆者剪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相關精彩視頻,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到中華傳統美食的營養。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PPT,通過PPT向學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各種美食,并通過營養均衡與不均衡的學生身體成長發育狀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營養均衡對成長發育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充分利用現代智能教學設備,可以讓小學科學知識授課更高效,讓先進科技教學設備真正成為教學準備工作的“殺手锏”。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讓教學設計更完美、教學評價更科學
在教學“營養要均衡”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充分利用智能教學設備便捷高效的優勢讓教學過程更完美,同時也讓教學評價更加科學化、人性化。
例如,在進行“營養要均衡”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設計工作時,筆者先上網收集相關成功教學案例,積極研究其成功的教學方法、模式、特點,然后根據本班學生的真實情況設計教學內容。如上課要從哪個角度進行切入?“營養要均衡”相關知識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如何快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通過借鑒吸收其他教師的成功教學經驗,筆者將教學過程設計得更加嚴謹、高效,進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充分利用現代智能教學設備,也可以讓我們的教學評價工作更科學、更高效。以往的教學評價設計通常由學校相關人員進行,現在廣大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利用現代智能教學設備對自己的教學評價設計進行科學評價。
(三)堅持“以生為本”理念,凸顯課程設計特色
目前,許多小學科學教師授課仍以“滿堂灌”的方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筆者在設計課程時,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講課從學生最感興趣的細節入手。例如,許多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熊出沒》,筆者就以他們感興趣的熊大、熊二動物形象向他們闡釋保護森林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借用動畫形象之力,傳授科學知識。因此,獨特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充滿自信地活躍在課堂之上,讓他們真正成為小學科學課堂的主人。
例如,筆者在講解“營養要均衡”相關知識內容時發現,挑食、偏食一直是許多學生身上的“通病”。在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最喜歡吃的食物,然后筆者根據學生所列舉的食物,上網查找相關營養成分、生產原料、加工流程、食用價值等。接著,筆者列舉偏食、挑食學生的生長發育不良圖片、案例事實等。筆者通過這些知識的講解,并結合學生的視覺、嗅覺多種感官體驗,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偏食、挑食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鼓勵他們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讓教學特色更加凸顯。
結? 語
隨著小學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廣大小學教師應積極研究教學實踐成功案例,積累寶貴經驗,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意學情分析,劃定教學重點,并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3]。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愛好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學習知識的快樂,鼓勵他們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汪弘.小學生科學思維能力調查及培養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劉玉英.分析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J].人文之友,2020(03):213.
邵俊蕾.起·承·轉·合:小學科學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26):201.
作者簡介:陳利民(1976.5-),男,浙江杭州人,任教于蕭山區南城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