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當前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以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初中各學科教學帶來了新的要求和發展機遇。特別是網絡環境下的初中地理教學,能夠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模式上結合學科的特點進行新的嘗試,這對于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進而打造高效的初中地理課堂。
關鍵詞:網絡環境;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改變人們生產、生活的同時,也給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便利,它不僅給地理學科教學帶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而且打破了時空的界限,能夠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提供個性化的資源,為開展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一、網絡學習空間在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融合意義
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比較有限的,主要因為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只要求學生從教材和教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并做好筆記,沒有給學生開辟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給學生的學習活動帶來了限制。網絡學習空間的產生,則逐步幫助學生突破了這樣的限制,既能夠提供資源,又能夠提供學習平臺,還能夠助推教育開放性發展。所以得到了初中階段不同學科教師的認可,其中初中地理課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轉變的。如何將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主要顯現出以下價值:一是提供便利化的個性自主學習環境。網絡學習空間的學習活動可以超越時空限制,讓學生開展碎片化學習,能夠給學生提供多元選擇,滿足學生的自主需要。可以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情況下,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過程,從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二是增加學習遷移的可能性。初中生在地理學習中既要積累知識,又要學會遷移和應用,這就需要加強對知識的扎實掌握水平,提高技能方法,并將其應用到解題和更廣闊的空間中。
二、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的要求
學生對初中地理課程的學習,必須受到教師的約束和管理。同時網絡學習空間的開發和利用,也需要始終把握地理學科的教育要求。所以,教師應在推動二者融合的過程中,遵循內在規律和要求。一是突出地理學科特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雖然要注意發揮網絡學習空間的教學應用優勢,但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完善學生的地理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所以不管如何運用網絡學習空間,都要始終凸顯地理學科的特征與要求,避免把地理課變成“千課一面”的活動課,要讓學生真正在網絡學習中提高地理素質。二是增強學生自覺自律。在教育信息化 2.0 的時代環境下,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寬松的學習氛圍,積極探索網絡和地理結合的方法。并通過給予學生網絡學習空間支持而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自覺與自律,讓學生可以發揮自身應有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三是重視學習成果匯報。匯報學習成果的重要原因,是要讓教師發現學生的問題和失誤,有效糾正學生的錯誤,確保學生獲得正確的學習成果。而學生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彌補自身在學習中的不足。
三、融合網絡學習空間,優化初中地理課程教學的方法
(一)學校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切實發揮網絡的優勢
網絡環境下的地理教學,需要硬件設備作為基本保障,這樣才可能有效地發揮互聯網的功效。學校要重視網絡線路的建設工作,要保證網絡的快速、順暢;在班級中要保證現代化的多媒體信息工具的配備,保證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暢通地應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對于已經應用希沃進行翻轉課堂教學或者慕課、微課教學的班級,一定要保證網絡的穩定性,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網絡的優勢。對于已經建設了地理教學功能室的學校,要注意相關設備、設施的升級與換代;特別是要把互聯網和功能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升相關設備的信息化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效。硬件條件有了保證,教師在教學中的選擇才會更多,這樣既豐富了教學的形式,也能夠更有效地輔助學生進行地理學科學習,提升學科的魅力與教學效率。
(二)重視應用,豐富地理教學形式
“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 來,意味著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網絡開展教學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作為教師要重視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不斷豐富地理學科的教學形式。對于新生事物,一些教師難免會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所以有些教師雖然也應用網絡進行教學,但是存在形式主義問題,或者是簡單地照搬照抄,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重視應用就要把互聯網輔助教學的功用落到實處,靈活應用在地理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查找相關的資料,特別是要多選擇那些內容豐富、學生感興趣且貼近生活的視頻、圖 片、動畫等形式的教學材料。例如,在教學疆域一節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 34 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輪廓以及位置設計成填圖作業,這樣不僅能夠使相對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降低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難度,還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同時,對于在課堂教學中無法完成的任務,教師可以通過錄制微課或者進行線上一對一輔導的形式來解決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教學針對性更強,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有利于實現地理教學面向所有學生,促進學生成長的良好效果。
(三)融合網絡學習空間,改進作業設置方法
作業的布置是獲取教學成果和教學反饋的有效方法,隨著學生網絡化學習水平的提高,教師在作業布置方面也進行了合理調整,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并通過運用網絡學習空間,讓學生的作業完成過程得到創新。網絡學習空間設置有專門的作業模塊,可以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創造條件。網絡化作業的特征是作業的完成以及批改都基于網絡平臺完成,可以大大節省教師的時間,也可以用這種新穎的作業形式,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教師在設置網絡化作業時,必須把控好作業的數量以及質量,數量不能過多,要力求精確,能夠考查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同時要增加不同的題型,適當增加主觀題的比重,考驗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作業反饋調整作業指導和教學改進方案。教師可以在一段時間之后,利用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長久保持。
總之,互聯網的發展給初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要求和發展機遇,應用網絡的各方面優勢輔助開展初中地理教學是大勢所趨。初中地理教師要針對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好網絡的優勢,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利用好學校有利的網絡資源環境,在教學中大膽地進行嘗試,強化資源積累,豐富教學形式,力爭把地理教學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張云鵬.網絡環境下中學地理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點思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21(8).
[2]王萬里.基于網絡環境的地理教學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4).
[3]黃文明.依托網絡環境 讓學生在課堂里喚醒自我[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