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遜 黃成亮
摘 要:經濟和社會的轉型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應用性”已經成為國家意志,大學扮演著知識生產“發動機”、技術轉化“孵化器”、產業發展“加速器”等重要角色。通過加強保障機制建設,樹立共同目標;加強教材建設,培育共同語言;加強評價機構建設,探索共同評價;加強合作研究,實現共同發展;加強創業平臺建設,實現共同利益等舉措,有利于在校企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取得實質性成效。
關鍵詞:校企合作;協同創新 ;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42
1 “新時代”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的號角正式吹響。當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高質量的高校教師隊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期間“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做出了具體部署。早在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時,就提出 “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整體要求。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如何準確理解企業需求,盤活企業資源,在校企合作視野下,明確什么是應用型人才,理解應用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有何區別,探究怎樣才能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政府、大學和企業的共同關切。學校和企業的協同創新,不同于普通意義的校企合作,如何提升人才培養與全社會創新需求和企業人才需求的契合度,如何增強科教興國進程中的參與度,如何確保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如何體現與科研院所的區分度,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利益訴求,都是大學必須要回應的現實問題。“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學都主要是一個高等教育的機構而不是高深知識的機構。”與科研院所不同,高等教育的機構,更加關注人才的培養與輸出,因此,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與能力水平,成為大學能否履行職能的關鍵所在。
這些年來,高校教師隊伍的數量、職稱結構、年齡結構都在數字層面呈現出顯著的發展趨勢,然而,這些看起來“熱鬧喧囂”的發展,卻也未必能夠回應改革的需要。正如吳康寧教授所言,教育“發展”本身并不能代替教育“改革”。當社會轉型和創新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關切,大學所承載的人才培養任務和社會期待,也發生了深刻轉變。經濟社會的轉型,對人才規格、能力模塊、角色適應等方面,均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應用性”已經成為國家意志,并且通過“卓越計劃”“2011計劃”“中國制造2025”等具體措施,從國家戰略逐步轉為現實舉措。在此背景下,探討高校與企業協同創新,共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成為大學更好地履行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職能優先選項。
2 校企協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大學自身功能的日益完善,今天的大學早已經不是獨立于社會發展之外的“象牙塔”,而是與社會發展共榮共生的知識生產“發動機”、技術轉化“孵化器”、產業發展“加速器”。大學的學科、專業和產業之間的聯系,有機整合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主要的大學職能。對大學而言,科學研究的深入,離不開學科建設的支撐;大學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也需要專業的優化和內涵式發展;大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得益于產業的可持續轉型升級。學科、專業與產業的緊密銜接,能夠使得人才培養準確聚焦,避免偏離社會需求,也能夠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減少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培訓、培養成本。當然,也加速了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能力遷移”的進程,有利于畢業生從學校到企業、從學生到勞動者的角色轉變。然而,教師自身的創新意識、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實踐能力、教學藝術等方面,從根本上決定了學習者在學科、專業、產業的知識鏈條上的學習效果。
傳統的封閉式校園學習,缺乏企業的協同參與,無論對老師還是學生,都造成了知識和視野方面的局限。沒有企業協同參與的人才培養過程,無異于高校自身的“單口相聲”和“自說自話”,難以滿足真正的社會需求。盡管大學對社會需求需要保持足夠的距離,不能“亦步亦趨”,但是,大學也不能對社會需求視而不見、置若罔聞。
產學研相結合成為很多高校加強自身科研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劑良方。有學者指出,產學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根據其內涵和特點,可以分為6種:如以高職院校為代表的學習—實踐—再學習“三明治”模式;以企業人員之后教育為代表的繼續工程教育模式;高等院校和企業致力于技術創新和優秀人才培養的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以尖端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的博士后工作站模式;高校自創給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科技產業的校內產學研結合模式;高校、院所和企業相互結合的大學科技園模式。無論哪種模式的產學研合作,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校企雙方的雙贏局面,也都為我們探討校企協同,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空間。2012年3月決定實施“2011計劃”以來,逐漸理順了體制機制,為高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協同創新提供了寶貴支持。參與的高校通過相關的項目和基地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的顯著成果,也為我們謀劃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3 校企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路與舉措
3.1 保障機制建設:樹立共同目標
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關鍵在于人才是否滿足產業轉型發展的需求。以“中國制造2025”為例,“以人為本”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基礎,創新驅動根本在人,質量保障根基在人,綠色發展內涵在人,結構優化的基礎也在人。其實何止“中國制造2025”,中國經濟如何在“新常態”下獲得突破,人民群眾如何才能在分享改革紅利過程中有更多的“獲得感”,關鍵都在于“人”這個最核心的元素。高校和企業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必須要有完備和可操作性強的保障機制,才能樹立合作共贏的目標,引領雙方,齊心協力想去看。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徐旭東提出了 “達爾文死海”的概念。在他看來,技術成果從原創性發明到轉化成批量產品,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較長時間。在此過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興趣不高;企業也不愿意投入額外的成本去承擔創新的風險。這個兩頭不愿沾的中間地帶,就被形象地稱為技術轉化過程中的“達爾文死海”。“技術改變生活”變得并不容易。說到底,由于缺乏共同利益,大學和企業之間存在著“一堵墻”,各自都只管自己墻里面的事情。如何尋找突破口,創造條件實現校企協同,產學研用相結合,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機制,成為當務之急。對高等院校而言,只有打破“圍墻”,才能真正實現校企協同,從而優化教師隊伍建設。
3.2 加強教材建設:培育共同語言
高校教師和企業中的工作者,缺少共同話語,從而導致校企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效果容易打折扣。有學者指出,高等學校和行業企業的文化差異和“產品”差異十分明顯,合作的過程中缺少“共同語言”,在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障礙和困難,其合作往往是不深入、難以持續的短期行為。高校教師關注的是如何發現知識、傳遞知識;其打交道的主要對象是共同發現新知識的同事和接受新知識的學生,以學術語言為主。企業中的工作人員,關注的是如何運用知識、物化知識;其打交道的是共同運用新知識的同事和感受新知識的產品使用者,以生活語言為主。高校教師的學術語言與企業工作者的生活語言,既存在明顯的差異,也存在相互融合、互利互補的空間。在校企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雙方應該尊重對方的表達習慣和話語體系,但是更應該對自身的語言風格和話語體系做出必要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合作的過程中,真正建立以尊重為前提的交流平臺,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共享。
高等院校和大學教師在人才培養的環節,應該提倡和鼓勵引導學生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強調人才的能力培養和實踐性要求。大學教師應該明確人才培養中兩個基本特征:定“向”在應用,定“點”在實踐,可以從“教什么”“誰來教”和“怎么教”三個方面進一步促進人才的能力培養和實踐性要求。加強教材建設主要回答“教什么”。在教材建設方面,適當增加行業企業發展動態、知識生產和產品生產的關聯關系、學習體驗和產品應用體驗的差異與共性等方面的內容。很多本科院校雖然定位基本明確,但教材大多還是采納研究型大學的,以學術語言為主,在教材建設方面大膽突破,有利于校企協同建設師資隊伍過程中,培育雙方的“共同語言”,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更加長遠和根本的成效。
3.3 評價機構建設:探索共同評價
為保證校企合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取得應有成效,有必要加強評價機構建設,成立校企合作師資共建評估中心,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效果的評估機制。首先,把現有的教師隊伍治理監控和評價體系進行必要的優化。從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實際出發,在目前評估依據的指標體系、評價標準、評估結果的效用中,融入更加合理的激勵機制。其次,探索由高等院校和企業相關人員共同組建評估機構,學校、企業、地方政府、第三方機構等單位分工明確,密切配合,高效協同,及時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效果進行監測與反饋。最后,優化評價過程,把注重結果的靜態評價和注重過程的動態評價相結合。在評估校企協同師資共建的過程中,持續征求教師本人、企業方面、學習者、終端消費者、學校管理者等不同利益群體的意見,校企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有益嘗試、合理經驗、現存問題、改進建議等,通過閉環狀態的信息流動,實現提升合作效果的最終目的。
3.4 加強協同研究:實現共同發展
鼓勵學校和企業投入精力,開展協同研究,例如,通過產學研基金、社會捐贈、自主創收、橫向委托課題等多元途徑,促進學校和企業對重大課題進行聯合攻關,合理進行利益分配,鼓勵和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實現校企共贏。在校企協同中也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行業、企業中的龍頭單位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相關專業領域的深入交流,共同聚焦行業企業所需人才的特點和實質,為加速高校教師的轉型提供更加廣泛的渠道和載體。通過與企業協同加強“博士后流動站”建設,以高水平科研項目為橋梁和紐帶,加強合作研究,實現校企雙方的共同發展。在協同研究過程中,高校可以發揮自身的信息資源優勢、研究氛圍優勢和理論探索優勢,結合企業方面的實踐平臺優勢、儀器設備優勢、用戶體驗優勢,從而在協同研究中,彌補教師在工程實踐能力方面的不足,加強企業工作者研究的理論深度,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以協同研究為基礎,鼓勵教師進一步了解技術轉化、產品研發、工藝制作、市場開拓等知識傳遞以外的重要環節,打破原有從理論到理論的慣性思維,實現教師知識水平和信息容量與企業所需的技術轉化和產品研發“無縫對接”,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短板”得到彌補,企業也可以節省科技咨詢、專家論證等方面的相關成本。這樣的協同研究,有利于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增強知識的“可雇傭性”;也有利于企業方面持續加強自身的研究水平,通過合作研究挖掘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后勁。
3.5 創業平臺建設:實現共同利益
高校教師創業,對大學是一種損失嗎?當然,我們不回避可能有一部分教師創業成功之后放棄教職這樣的風險,但是同樣有一部分教師在創業之后依然選擇在教學一線教書育人。無論對于是大學還是企業,都致力于高質量發展這個一致性目標。今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廣泛共識,鼓勵大學教師,以不同方式參與創業和創新,有利于實現大學和企業的“雙贏”。早在2016年初,江蘇省人社廳、教育廳和科技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有關人事管理的意見》,用明確的制度,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這樣一種“改革排頭兵”的嘗試和努力,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激發了教師隊伍創新的積極性,也活躍了全社會共同創新的輿論氛圍。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加強創業平臺建設,政府投入專門的基金,有利于加速技術成果的轉化和市場化進程。政府從財政投入和財政預算方面,專門投入相關經費,對相關企業進行必要的補貼。當前,國家鼓勵在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中實施“揭榜掛帥”制度,建立了比較寬容的成果轉化失敗兜底和支持機制,改進了知識產權的管理辦法,減少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承擔的個人風險。這樣會有利于破除“創新創業過程中確保國有資產增值”的“緊箍咒”。政府出臺相對靈活、可操作性強的知識產權管理辦法以及對科研成果轉化失敗結果的相對寬容的政策,通過創業平臺建設,實現高效和企業的共同利益,這樣才能筑牢校企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期基礎。
4 結論
總之,無論是從全國的整體情況看,還是從江蘇省產業結構轉型、實現快速發展的具體情況看,高校和企業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都是當務之急。只有找準焦點,措施得力,校企協同才能真正成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沃土,在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過程中,滋養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王建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14,(2):4.
[2]吳康寧.改革·綜合·教育領域——簡析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之要義[J].教育研究,2014,(1):41.
[3]胡赤弟,黃志兵.知識形態視角下高校學科—專業—產業鏈的組織化治理[J].教育研究,2013,(1):78.
[4]石火學.的典型模式述評[J].高等研究,2000,(3):6568.
[5]李拓宇,李飛,陸國棟,等.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7.
[6]林雪明.課程集群嵌入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