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百先
摘 要: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關注到學生的認知起點讓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要從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對教學狀況進行反思分析來尋找有效的教學思路,確保教學方案與學生的真實認知狀況相匹配。教師需要把握好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起點,從而開展有效教學。在教學時,教師必須要借助多方面的手段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將針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教學方案進行反思并提出策略。
關鍵詞:教學反思;初中數學;策略分析
引言
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要隨之提升。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到學生的發展特點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開展教學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并了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所具備的能力,設置更具體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數學教學課堂的開展需要將新舊知識進行連接,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準確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引導學生思維發展,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作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改變。
一、教學回顧,連接性教學把握學生認知水平
在開展的教學知識教師會涉及到與本節課相關知識的回顧內容。為了更好地讓課堂教學主線突出,教師可以在回顧時將與之相關聯的知識直接點出,讓學生進行回顧,避免在課堂上浪費時間。開展教學回顧,是為課堂上新知識內容打好基礎,讓學生在探求新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到舊的知識,并且能夠快速掌握新知識與舊知識共通的地方。這樣教師就能夠把握學生對舊知識的認知水平,同時在新課堂內容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建立舊知識與新知識相連立的認知思想,提高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思維邏輯能力,以快速地開展教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為了銜接好新課堂的知識教師,會讓學生回顧“四邊形的定義”,教師應該直接點題,隨機抽查學生是否還記得四邊形的定義有哪些內容。教師首先點題提出問題“有哪位學生還記得上節課在講述四邊形的性質時最后總結歸納了哪幾點性質?”教師可以讓一位學生回答一個知識點,以確保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參與,并且提問更多的學生可以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緊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四個四邊形,其中包含長方形、正方形、不規則矩形、菱形,讓學生根據教師所講述的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內容來判斷,教師在黑板上所畫的四個圖形,哪一個符合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用這一個環節來把握學生是否分清四邊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存在的區別,判斷學生的認知是否提高。
二、行動即認知,讓學生動手實踐探索性質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最有效的辦法是讓學生直接動手來探究。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解,會導致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能力較差,在探索性質時需要教師花費過多的口舌。但如果學生可以直接動手去做,通過繪畫出并且探求出來的圖形所得出來的結論會讓學生對這一節的知識有更多的了解,并且能夠扎實掌握。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知會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知識渴求的欲望。
例如:教師在確定學生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基本概念以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并通過動手量一量和測一測,來觀察平行四邊形還有哪些具體的性質。教師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量角器并且結合之前所學習過的內容來探究。學生在探究完以后,舉手向教師示意自己得出來了結論,教師鼓勵學生回答。教師可以多邀請幾位學生回答看一看學生能不能通過自己的探究,將平行四邊形所有的性質都找出來。
三、學生之間合作完成探求新知識,提升認知能力
在基本的性質探究完成以后,會要求學生通過不同的方面去增強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學生充分的發揮出探知能力并通過小組之間互相合作,從多個角度來開展對平行四邊形性質證明方法的探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保證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教師且給予學生引導,讓學生的學習態度可以直接影響最終對學習成果的掌握。在合作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讓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一直保持思維的活躍性。
例如: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針對“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這一性質”來開展討論。教師給出的示例方法使用量角器來測量,需要學生討論的是如何利用其他方法來證明。教師讓學生看圖18、1-3,讓學生根據圖來討論新的方法。在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將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對頂點連接,利用平行四邊形兩條對邊平行的原則和平行線的性質“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學生在討論完以后將所有的方法收集整理進行發言,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討論方法進行歸納。
四、課堂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自主回顧
在一堂課結束之后最重要的是帶領學生進行總結歸納,要求學生將課堂上所講述過的內容能夠全部掌握。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去完成平行四邊形性質探究,并且針對不同的問題對學生的探究過程提出改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要在總結歸納時利用例題,幫助學生鞏固對性的認知,并且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去解決數學題遇到的問題。在回顧時,教師要注重用課堂上的內容來引導學生回顧,要讓學生自己的思維形成對性質的認識,讓學生能夠對這一課的知識而形成更全面的認知。
例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實踐探究的部分較多,導致了學生對習題的練習缺乏。教師在總結歸納時需要將例題與性質進行聯系,讓學生先做例題然后再將性質羅列,讓學生對性質有更好的把握。在復習題的綜合運用第七題中,就要求學生證明并運用所學過的平行四邊形知識。學生在這一題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掙,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或者是其它方法都可以證明這一題。在學生將題目解出來以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將證明平行四邊形性質的原理,引導學生再復習一遍。在總結回顧中,學生能夠適應教師的思路將所有的性質回答出來,說明學生對這一節課的認知水平和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都已達標。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針對學生現有的數學認知水平來開展課堂,才能夠確保額課堂上學生能夠快速掌握知識,并且幫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課堂有效性得以提升。發現學生興趣,尊重學生學習特點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的事情,要將學習這件事情真正的變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在學習過程中,從學生的認知現狀開始引導,讓學生的思維能跟得上教學發展進度,保障學生的學習思維始終處于高活躍水平,讓學生的認知活動為發展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李維勝,張延林,趙愛坤.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啟迪思維——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下“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學案例與評折[J].中國科技信息,2008(02):155-156.
[2]孫遠琴,林澤飛.初中幾何教學中的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應用”教學案例[J].數學教育學報,2002(0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