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寫立美,是通過寫作“建立美的形式”的實踐活動,是兒童實現從審美鑒賞到審美創造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實施主題閱讀、微觀速寫、審美聯想、煉詞煉意、表現性評價等策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審美素養,激發表達活力和生命活力,促進思維發展和審美創造。
關鍵詞:以寫立美;審美素養;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6B-0058-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解讀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時指出:要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1]5。因此,培育兒童的審美素養,成了勢在必行的功課。習作,一頭連著兒童,一頭連著客觀世界。以寫立美,在作文教學中培育兒童審美素養,就是引導著兒童打開連接自我與客觀世界的通道,激發“活潑潑的表達”“活潑潑的生命力”。如果說“審美”屬于意識活動,那么“立美”則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實踐活動,是一種審美創造。以寫立美,是實現兒童從審美鑒賞到審美創造的有效途徑。
一、主題閱讀:喚醒文字、文體的審美意識
寫作行動里包含著閱讀行動,兩者辨證地相互依存。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統編教材習作編排體現了關聯性和互補性,實現從讀到寫的平穩過渡。主題閱讀會讓學生對同一主題下的多篇文章、或同一題目下的不同風格、同一風格下的不同立意產生直觀印象,從而喚醒對文字和文體的審美意識。
統編版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有一個主題,如五年級下冊的習作單元,是一組描寫人物的文學性作品,典型事例、多種方法塑造的鮮活的人物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樣是文學性作品的六年級上冊的小說單元,矛盾沖突、不同敘述節奏中的人物形象也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兩組文章的教學,側重點并不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一篇到一類,從一種文體到不同文體,從一篇到一個作家,從節選到原文,從一個閱讀策略到相關策略進行審美鑒賞,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結構、語言、立意等方面的不同意趣。在主題閱讀中強化審美感知、感受,逐步形成審美理想、審美標準。
統編語文教材里的選文有著多個組合和發散空間,教師有機地整合閱讀材料,通過一定的主題閱讀策略,能幫助學生關注優質的書面語言,不同語境、不同文體的美,從無意識閱讀到有意識、有方法地欣賞,喚醒對文字和文體的審美意識。
二、微觀速寫:提高寫作的審美能力
語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審美對象,語言學習與運用也是培養審美能力和提升審美品位的重要途徑[1]6。微觀速寫可以突破時間、內容的限制,提高兒童寫作的審美能力。“速寫”一詞,源于繪畫,在寫作上主要是訓練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記錄生活的能力。微觀速寫將觀察能力、感受生活的能力與寫作相結合,遵循日常性、持久性、豐富性原則,在寫作中強化感受力,在細微觀察中提升寫作力,在長期熏陶中提高寫作的審美能力。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習作《猜猜他是誰》時,設計寫作前置活動:每天速寫一個人物的外貌或活動,抓住人物特點,不出現名字,通過描寫讓別人猜出寫的是誰。教學習作《這兒真美》時,堅持日常速寫一種植物或動物,圖文搭配速寫觀察到的一個場景等。試著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如“深秋的小樹林換了新裝……”“這個角落真有意思……”“小路兩旁的花真漂亮……”通過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的視角變化,觀察的不同方面,評選“多彩速寫”“新鮮詞句”等活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審美情趣,提高寫作的審美能力。
微觀速寫將學生從寫作的功利性中解放出來,激發學生敏銳、好奇的天性,在長期的美感熏陶中培養和孕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微觀速寫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察看世界,把自身投放到世界中去,同時讓客觀世界走進內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周遭環境的感受力得到強化,感受力得到越多的培養,人就越是聰敏。習作素材漸漸沉淀為活水之源。以此獲得的審美素養既體現為對生活美的細節的感知和欣賞能力,又轉化為對語言文字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審美聯想:提高“真話作文”的質感
審美聯想是對審美客體的一種想象,從而形成另一種與之相關的審美對象,并產生審美體驗的心理活動[2]17。審美聯想是具有審美功能的聯想,是由此一事物想到彼一事物的心理推移過程。審美聯想與一般聯想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以審美情感作為由此及彼的內驅力,并在這種推移中,創造出美感的意象。例如在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中,盲姑娘聆聽貝多芬的演奏時眼前仿佛看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海……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旋律的變化,音樂的質感,讓盲姑娘由琴聲推移到相關的事物,從而創造了美的意象,這就是一種審美聯想。聯想觸發物與聯想所及物常常憑借可以間接喚起感知的形狀、色彩、光度、硬度、聲響、氣味等屬性構成了相似聯想。
在提倡、鼓勵孩子寫“真話作文”的今天,真話作文也容易走向純粹記錄“生活真實”、不加選擇記錄“真實生活”的極端,走向過于“時髦”“直白”“無趣”的極端。審美聯想訓練調動兒童的視聽聯覺,激發多種感官,使真話變得“有意思”,創造了一個豐富的“意象世界”。在獨立意識和好奇心的共同推動下,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兒童的審美活動越來越多,審美聯想也變得異常活躍,很容易在審美體驗中被審美客體帶入情境,與其所傳達的想法產生共鳴,又或者將自己的感受反映在審美客體上,使其表現出主觀色彩[2]18。在一次次發散思維的審美聯想中,兒童表達出生命中真切的、獨一無二的體驗與發現,構建自己的語言體系,對客觀事物產生好奇并加以探索的能力得以不斷發展。
四、煉詞煉意:形成語言、文意的審美判斷
煉詞煉意,要有“尋找唯一需要的詞和唯一需要的位置”的意識。漢語言文字特有的長短句、抑揚平仄、豐富的內涵使它充滿了建筑美、韻律美和意境美。因此咬文嚼字是必須的,煉詞煉意是必須的,它可以熏陶、培養學生對語言、文意的審美判斷。
咬文嚼字包括小到對一個字的品讀聯想,包括對“閑筆”的關注,對畫面的想象,對為什么用這個字而不用那個字的爭論。例如仿照六年級下冊《匆匆》第三自然段,學生寫出“于是——閑聊的時候,日子從嘴唇邊過去;喝水的時候,日子從杯子邊過去;散步的時候,日子從腿邊過去;發呆時,便從托著的腮幫邊過去……”引導學生注意到“邊”字用得太多,改成“于是——閑聊的時候,日子從嘴唇邊過去;喝水的時候,日子從杯子里過去;散步的時候,日子從雙腿間過去;發呆時,便從托著的腮幫前過去……”寥寥幾字變化,句子一下子就生動許多,在變化中保持了整齊排列的建筑之美、意境之美。
言語與思維同構共生,寫作思維的品質決定著言語表現力大小。這個思維過程就是兒童的審美理解、審美判斷。它促使兒童有目的地選擇寫作材料,形成服務于內容的語言風格,同時也促使兒童重新審視、深入理解已獲得的材料。它滲透著寫作者的價值判斷和審美理想。兒童在寫作中觀察能力、模仿能力漸強,通過閱讀、觀察學習在大腦中保持的東西——審美判斷,一旦外部條件成熟,機會到來時,就會被“提取”出來,作為復制或加工的材料。所謂“百煉為字,千煉為句”。如此,文章的語言才能“立”在紙上,有活潑潑的生命力,讀者從語言中能觀看“景”,識別“人”,感受“情”,領悟“意”[3]。
五、表現性評價:保護獨特的審美創造
評價是習作教學中極其重要的環節。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基于觀察和主觀判斷的評價,是“通過學生自己給出的問題答案和展示的作品來判斷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表現性評價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4]。表現性評價的恰當運用,會最大限度地保護并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
例如,四年級下冊“輕扣詩歌大門”單元學習中,教師設計了:賞詩——找、讀、抄,誦詩——誦、詠、錄,品詩——圈、比、批,繪詩——想、畫、配,寫詩——仿、創、展等一系列表現性活動,設計評價量規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并分享、追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在某個或某些環節得到練習和表現,最終指向學生審美創造力的提升。
表現性評價的策略之一是教學生自我評價,評價指向包含學生“閱讀能力、語言能力、邏輯能力”等多維智能的審美創造。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四季之美》時,讓學生對比閱讀林文月的翻譯版本,賞析評價語言特點。學生寫出“‘群螢交飛’這四個字把我們課文里‘無數的螢火蟲翩翩飛舞’這十個字概括得很好,又不失文雅,還給人一種短小、精煉的美。”“‘泛紫的細云’中‘泛’字用得很好,突出了顏色的淺而美的感覺,寫出了作者觀察的細微。”“我認為‘不消說’用得妙,它與‘自不待言’相呼應,像是讀者是知道這么美的事物的,不必多加解釋。”“‘三只、四只、兩只的飛過’中‘三只、四只、兩只’用得很自然,不像‘兩只、三只、四只’那樣的循規蹈矩。”
評價中,學生結合平時所學,運用審美意識、審美判斷、審美聯想,實現了富有個性的審美創造。表現性評價觀察或回顧學生的表現或成果,并對其質量做出判斷,將教師從精批細改的疲憊中解放出來,將學生從無可奈何的挫敗中解救出來,建立了兒童的讀者意識、過程意識,促使學生修改作文這一行為得以真實、有效地發生。某種程度上逆向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催生內驅力,激發學生最大程度將情志投放于學習寫作的過程中,進而促進思維發展和審美創造。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史佳露.少年兒童審美素養培育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7.
[3]于漪.于漪全集:寫作教學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256.
[4]許世紅.基礎教育學生評價研究:歷史沿革·現實狀況與未來走向[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4.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立項課題“基于學習科學的兒童語文思維力培養研究”(D/2020/02/134)、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讓學習真正發生’的‘敏學課堂’實踐研究”(GH2018112)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4-21
作者簡介:季曉燕,南通市通州區通州小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