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娟
摘 要:課堂提問屬于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更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數學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以及數學學習能力。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更應該重視課堂提問的教學價值,精心設計提問環節,引導學生分析和探究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真正學會如何學習數學知識。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策略
高中數學的課堂提問,是教師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其宗旨就是積極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師教學進度推進的一種方式,更是在課堂上抓住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手段,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程的學習中去。如果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進行有效的提問,不僅可以激活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而且還可以更深層次地促進課堂教學,使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深刻認識到課堂提問存在的教學意義,通過各種優化策略來快速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數學進步。那么,如何在當下高中學習課堂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考慮在課堂上先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一、影響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因素
(一)未能準確表達數學問題內容
高中數學教師在明確數學課堂提問的目標之后,就需要確定數學問題的具體內容。部分教師在進行數學提問的實際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語言表述不夠清楚,未能準確表達出其真正的提問目的,導致學生抓不住數學學習目標,學生也就難以從中得到一定的數學成長。作為教師應該學會從學生的數學學習思路出發,比如,學生思考數學問題的角度、學生是否可以將數學問題轉變成自己所理解的數學含義等,要從多個方面考慮,最終設計出更加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數學問題[1]。
(二)未能準確把握數學問題難度
學生之所以認為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較大,是因為學生的數學思維未能得到更好的培養。很多教育學家常常采用“跳一跳,摘得到”來形容學生的數學思維力度。而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提問的過程中也應該找到最佳的數學思維力度,必須是基于學生本身的數學思維水平線上,使學生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數學思考之后才能得出數學答案。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把握好這個力度,所設計的數學問題難度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前者會打擊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自信心,后者則會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三)知識銜接性不強
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之后,由于有的學生對于知識銜接上不夠緊密,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他們無法確定思考的方向,導致思考進程速度緩慢,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效率也會很差,學生吸收不了知識,就無法轉變為實踐能力,他們的數學能力提升速度會很慢,久而久之他們對于數學會產生厭學的心理。這就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需要注意學生的基礎,在知識銜接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鋪設,這樣的話學生才能銜接好知識,為后期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夠快速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二、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要點
(一)充分認識學生核心地位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正確認識學生核心地位的前提下設計出更加合理的課堂提問環節。課堂提問本身,不是為了教師能夠推動課堂教學進度而設立的,也就是說,課堂提問在課堂上是要有意義的,是應該起到作用并且能看到成果的。教師要想真正發現學生的學習問題,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幫助,就應該充分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心理發展規律,針對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以及數學創新思維進行重點培養,并且時刻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進度,以及學習態度變化,以此來確保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二)數學問題設計要合理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要確保課堂問題的質量、難度和合理性,才能使得課堂提問環節的有效性得到發揮。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數學課堂提問,分層設計,不能顧此失彼,最終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深度理解相對應難度的數學問題[2]。教師在為學生設計數學問題的時候,需要達到合理的標準,這種標準需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這樣的話才能夠保證學生可以高效率地學習,在課堂上的吸收也會更加迅速,以及整體的學習知識的進度也會加快。
(三)提升數學問題的趣味性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還需要注重提升數學問題的趣味性,以此推動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不管是對哪一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興趣都是促進他們學習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缺乏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取得較高學習效率,但是如果教師能夠通過課堂提問抓住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的話,那么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數學問題,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創新數學課堂提問的形式,使學生可以更加積極地解決和回答數學問題,進而促進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
三、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一)掌握專業知識,提高課堂駕馭能力
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學習中,高中生往往具有較為靈活和多變的思維特征,那么為了確保課堂教學能夠起到一定成效,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在課堂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由此才能夠應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往往都是因為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教師大多不同,由于學生的數學思維較為活躍和發散,面對學生的一些問題,教師可能會無法回答,或者不知道該怎么用最容易讓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給學生解釋。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由此才能確保學生的問題得到有效解答。
比如:在學習“圓的認識”的時候,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專業的角度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通過一些問題的設定和解決,最終告訴學生圓的定義。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專業性的數學問題,告訴學生到頂點的距離等于定長。那么,基于這個定義,學生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為什么圓的定義是到頂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軌跡,為什么要基于軌跡這個概念給出定義,圓的定義又為什么是這種形式……對這些問題,教師不能因為自己不能給予學生最想要的答案而進行全盤否定,相反,不僅應該積極鼓勵學生思考,更應該提高自己面對這種課堂突發問題的解決能力。一味地讓學生看書、背定義,是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因此,教師應該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而且要提高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才能確保課堂的學習效率[3]。
(二)創設數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要想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那么就需要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它是指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堂提問時,根據數學教材上的實際內容和學生的數學能力,為學生創設具有一定難度的數學問題情境。這些數學問題既可以是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是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更加深度的分析,而學生在數學問題情境的引導下受到一定的數學啟發。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更好的保證。
比如:在學習“導數及其應用”這一節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展示氣球在天上飛的圖片,并且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吹氣球的真實經歷呢?你們能描述一下這個經歷嗎?”這時候,有的學生可能就會舉手回答:“我吹過氣球。在吹的過程中,氣球的直徑也會變得越來越大,并且變大的速度也會變得越來越慢。”其次,教師可以接著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回答正確,那么,你們再來想一想這種現象是否可以用我們所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解釋呢?”由此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并且還可以讓學生以數學知識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是否可以利用函數進行解釋,并且說出相應的理由,進而引入變化率概念的學習。高中數學教師通過設計數學問題情境,學生更容易在這種真實的數學情境中理解數學問題,并且總結得出數學知識,最終促進課堂提問這個環節發揮出真正的數學教學價值。
(三)凸顯知識缺口,促進學生探究
要想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那么就需要凸顯知識缺口。它是指高中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堂提問時,根據數學教材編寫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它們整合在一起,以此來形成數學知識的缺口。根據這個數學知識缺口,使學生可以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數學求知欲望,并且使學生可以產生出想要填補這個數學知識缺口的數學態度,學生也就會更加積極、更加主動地探究和思考數學知識,高中數學課堂提問這一環節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更好的保證[4]。
比如:在學習“等比數列”的時候,首先,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凸顯數學知識缺口:“同學們,你們誰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等差數列呢?”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舉手說一說等差數列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復習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學生的等差數列知識體系就可以得到進一步鞏固,同時引入等比數列的學習。其次,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下一串等比數列,并且讓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來看看這個數列是不是我們剛剛所復習的數列呢?為什么?”有的學生可能沒經過思考就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我認為是。”但有細心的學生可能就會回答:“我認為不是,這個數列并不符合等差數列的特征。”
(四)改變提問形式,深化學生理解
要想提升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那么就需要改變提問形式。它是指高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局限于向學生發起提問,也要留出一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使數學課堂提問的形式得到一定的改變。而且,教師在講解難度較大的數學習題的時候,可以明確學生的解題思路,然后再讓學生按照這個思路繼續思考,高中數學課堂提問這一環節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更好的保證。
比如:在學習“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證明余弦定理及其推論,并且令學生比較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其次,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經過了剛剛的比較之后,你們有什么新發現嗎?”有的學生可能就會說:“我發現勾股定理指的就是某一個直角三角形中三條邊長平方之間的關系,而今天學到的余弦定理則是一般三角形三條邊長平方關系。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兩個定理具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具體是什么關系呢?”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更加具體的分析,使學生最終可以得出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廣這個數學結論。高中數學教師通過改變數學提問形式,培養學生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最終促進課堂提問這個環節發揮出真正的數學教學價值。
(五)科學合理,適度安排教學內容
數學課堂中有效的提問環節是為了確保教師的教學進度,同時以提問的方式更能使學生跟緊教師上課的節奏和進程,防止學生走神錯過課堂重點。但是對教師而言,不能一味地進行課堂提問,在提問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合理的科學規劃。問題的提出方式、提出頻率都需要教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進行具體規劃。因為課堂具體內容是不一樣的,因此哪怕是相同的教學目標,也會產生不同的問題,以及每個問題最后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理,從不同的問題角度出發,也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且問題不同的先后順序和不同的提問方式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教師要能夠根據課堂內容和不同的學生做出不同的規劃,進行不同的課堂提問,這樣才會產生效果,進而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比如,教師在進行問題數量的設置上要做到科學合理。如果問題過少,那么在課堂上容易讓教學陷入傳統的平鋪直敘,也就是變成教師的獨角戲,沒有學生的參與和配合。這種回歸到“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缺乏對課堂內容的興趣,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提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不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相反,如果教師提問過多的話,就會產生另一個極端,讓課堂變成“滿堂問”,問題的填充和堵塞容易讓學生疲于思考問題,進而疲于參與課堂。當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厭倦心理的時候,過多的問題會讓教學陷入主次不清的困境中。
所以教師要做的就是合理設計課堂問題,在追求質量的前提下,確保數量適當,當然也要考慮到各個學習基礎和層次的學生,不能顧此失彼。因此也就要求教師能夠做到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不能出現難度過大或者難度過低的情況。難度適宜的問題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結束語
高中數學教師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研究和設置課堂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大大提高學生在數學教育中的課堂學習效率,更全面地掌握并鞏固基礎的數學知識。同時,學生既能夠正確地回答數學課堂的提問,又能夠牢固樹立起學好數學的勇氣和自信心,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了數學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肖鵬.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實施策略[J].新課程(下),2018(12):79.
[2]王彤.高中數學課堂提問環節質量提升有效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8(36):50-51.
[3]楊秀寶.提高高中數學提問有效性的四種策略[J].廣西教育,2018(46):149-150.
[4]張帆.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3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