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慧 李莉 王雅娟 韓榮春 王桐生
[摘 要] 根據學習遷移理論的核心原則,結合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學實踐,將學習遷移的經驗類化說與認知結構說理論有機融入“藥理學”本科教學過程,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對新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同時,從學習材料、學習情境和學習目標等方面入手,在教學設計環節,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優選授課材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動畫、隨堂提問及相關課程知識點實時整合的方式,讓學生將藥理學內容充實到他們的藥學知識體系框架內。本著為遷移而教的目的,“藥理學”課程教學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 學習遷移;藥理學;教學設計;經驗類化;認知結構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打造臨床藥理學金課,提高醫學生崗位適應力的研究與實踐”(2019jyxm0240);2021年度安徽中醫藥大學重大教學研究項目“以轉化醫學為導向的‘藥理學’教學改革”(2021zlgc036);2019年度安徽中醫藥大學教學研究項目“立足專業能力培養與提高的中藥生物技術課程教學與實踐研究”(2019xjjy_zd019)
[作者簡介] 童小慧(1989—),女,江蘇儀征人,博士,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醫藥治療代謝性疾病的機理及應用研究;王桐生(1972—),男,安徽桐城人,博士,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藥理學及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24-0132-04 [收稿日期] 2021-11-24
因材施教,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材”指學生的特點、個性、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同時,筆者認為,“材”也應包含學科特質、課程類型和學習材料等方面內容。而良好的教學效果,不單單是讓學生掌握固定的知識,而是在強化記憶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要學習領會知識內涵并靈活運用。由此,強化學習遷移的研究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學習遷移也被稱為訓練遷移,是指此種學習對彼種學習所產生的影響[1]。學習者在學習遷移發生前所掌握的知識稱為源知識;而學習者即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為目標知識。遷移的發生,是指學習者把源知識應用到目標知識的學習和領會過程中,其結果是促進或者阻礙了對新知識的學習。遷移包括但不局限于技能和知識范疇,它同樣可發生在動機、態度、興趣和情感及行為方式等方面[2]。
孔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就是表達了學習遷移的重要應用。西方學習遷移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時期。柏拉圖在其創辦的學院中,要求學生重視幾何的學習,這種教學理念的實施并非是為了向社會貢獻更多的數學家,而是這位先賢認為通過幾何學的基本理論和思辨方式的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在其后的教學和培訓實踐中,學習遷移的方法被廣泛應用。然而,對該方法進行高度概括并提出“遷移”概念是英國學者John Locke。他主張為使學習者具備良好的推理能力,務必盡早熟悉推理方法以訓練心智;而數學的學習尤為重要,因為學習者可將數學的推理方法“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藥理學作為一門內容豐富、知識點分散、涉及知識面廣的應用型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有較大的難度。主要表現在各章節內容彼此關聯性不強、各章節所要求的知識儲備有很大的跳躍性。筆者于藥理學教學工作中結合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學習的特點,應用學習遷移理論的相關原則和方法,在本門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遷移學習理論概述
遷移學習理論經過不斷地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知識體系[3]。根據遷移的內容,可分為一般遷移和特殊遷移。一般遷移是對共性原則原理的遷移。如學習方劑學過程中所習得并養成的課前預習、課中筆記和課后及時復習的良好習慣,對于藥理學的學習也同樣適用。特殊遷移是特殊技能與事實的遷移,指兩種學習間特殊的和直接的適用性。如解剖學和生理學中的消化系統結構與功能,對于理解治療消化性潰瘍與胃食管反流病的藥物作用機制就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根據學習過程先后及知識體系的承接,又分為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若以遷移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為衡量手段,則可細分為正遷移、負遷移與零遷移。
辛格萊和安德森通過對知識形式進行區分,同時考察遷移對象的特征,把遷移劃分成:陳述性知識向陳述性知識的遷移、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遷移、程序性知識向陳述性知識的遷移、程序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遷移[4,5]。這一分類方法是基于遷移環節源知識和目標知識的類別而創立的。以上所述的內容均基于遷移本身的特征。
應特別注意的是,遷移過程認知主體的參與是遷移學習得以實現的決定性因素。根據學習者學習遷移過程中意識的參與程度,可將遷移分為低層次遷移和高層次遷移;根據認知操作類型參與形式的不同,可分為聯結性遷移和運算性遷移[6]。
總的來看,經典的遷移理論包括形式訓練說、共同要素說、經驗類化說、關系轉換說、學習定勢說和分析概括說。而伴隨遷移理論的新發展,又產生了類比遷移理論、結構匹配理論、符號性圖式理論、認知結構說、產生式理論、建構主義遷移理論和元認知遷移理論[7]。
大學階段對學生的知識傳授,不能局限在“授之以魚”,因為知識的更替日新月異,如果只是簡單機械地講授知識與技能,學生很有可能在日后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授人以漁”是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埃德加·富爾所指出的:未來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1]。結合“藥理學”課程教學實踐和學科特點,筆者重點應用經驗類化說和認知結構說的方法和原理,本著為遷移而教的目的,嘗試“藥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方向。
二、經驗類化學說教學理念的運用
經驗類化學說由美國心理學家Charles Judd提出。他強調學習是一種有組織的經驗集合,當這種經驗類化至更高的層次后,學習遷移的效率也將會大大增強。通過其設計的射擊水下打靶實驗,可以了解該學說的核心思想。Judd讓兩組學生射擊置于水下4英寸的靶子,其中一組學生在射擊前系統學習了光折射的原理,而另一組則跳過學習階段直接射擊。實驗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的射擊結果沒有差異,這似乎反映出理論學習的結果并不能有效遷移到實驗操作中。然而當他將靶子置入水下12英寸時,接受過光折射培訓的一組學生射擊表現遠遠優于未接受培訓的一組。這說明經驗的類化和提升,對于學習遷移將產生直接影響。
在講授《熱鎮痛抗炎藥》章節時,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作為水楊酸類的代表藥物,自1893年合成至今,其應用已超過一百年。阿司匹林的化學結構、pH值等與其給藥方式和過量中毒時的解救方法息息相關。我們在授課時,有意識地讓藥學專業學生回憶化學課上所講內容,從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蘇美爾人首先發現柳樹皮的解熱作用,到19世紀時科學家從柳樹皮中分離純化得到解熱鎮痛的活性單體物質,再到德國人厘清其化學結構,乃至化學全合成方法的出現與優化。讓學生能夠將在其他課程中學習過的內容與藥理學有機銜接,將新知識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和框架中。同時,課程組教師讓學生在溫習化學結構的同時,深刻領會為什么阿司匹林多采用腸溶制劑給藥,為什么要采用堿化尿液的方法解救其藥物中毒。在講到阿司匹林抗血栓功效時,授課教師會特意提到1982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John Vane在前列腺素研究中的貢獻,繼而解釋為什么阿司匹林在預防血栓形成時要小劑量應用。這讓學生將前期在生理學中習得的內容應用于藥理學學習過程,對阿司匹林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將起到有益得促進作用。學習經驗的類化并非給學生增加了額外的負擔,相反,通過將不同階段、不同課程中的內容進行整合,會使學生記得更牢固、學得更快。
“藥理學”課程同時設置了自主學習環節,授課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涵蓋對基本知識的復習和對藥理學科新進展的把握兩方面。基本知識檢測和回顧的內容要求學生提交書面作業,研究領域新發展的內容以綜合的方式全面測評:教師按學號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通過在校圖書館檢索專題文獻并在小組內充分討論后形成用于匯報的文檔。隨后,由班干部主持會議,課程組教師組成評議團,學生每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在課堂上介紹其總結內容,由其他同學對匯報的作業內容打分,同時結合教師評議團給出的成績,以加權計分的方式完成考核。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習慣,讓他們通過學習將獲得和深化的知識類化為未來學習的驅動力。通過實踐檢驗,“藥理學”課程教學效果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三、認知結構說教學理念的運用
認知結構說由奧蘇伯爾提出。他指出,學習遷移的發生依賴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條理、穩固、系統和概括程度。當前學習對于遷移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作用于原有認知結構的相關特性而間接影響遷移的發生。所以,奧蘇伯爾非常重視在新學習前進行“先行組織者”的設計以增強新舊學習間的可辨識性與銜接性[8]。藥理學知識遷移的發生有賴于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穩定、包容、條理和概括的程度,開展新的學習,需要為此提供一個觀念上的固定點以加強新舊知識間的邏輯性和可辨別性,并進而在新的學習任務和學生原有知識結構間鋪設一條通道,促進遷移的發生[9]。
在講授抗膽堿藥物時,抗膽堿藥物中的M受體阻斷藥阿托品具有擴瞳的功能。如果直接切入主題,學生可能因無法理解瞳孔收縮與放大的相關機制而影響教學效果。教師首先帶學生回顧“生理學”課程曾講授的瞳孔開大肌及瞳孔括約肌作用原理,讓學生在充分熟悉眼睛生理功能的基礎上,完成“先行組織者”的準備過程,為阿托品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在“藥理學”課程教學設計環節,我們將主要目標定為有目的、有計劃地操縱和影響認知結構,同時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并優選授課材料。在抗高血壓藥的教學設計中,重點梳理引起高血壓的病因,讓學生避免單純的死記硬背,在熟悉原理與誘因的基礎上,認識到Ca2+通道阻滯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藥、利尿藥、交感神經抑制藥及血管擴張藥的使用原則及應用范圍。同時,在高血壓藥物合理選擇的基礎上,分析相關聯合應用的基本原則及個體化治療的注意事項。以“先行組織者”為統領,讓學生不會在紛繁的知識點里迷失方向;提綱挈領,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可翻閱邏輯上的索引。而這個索引,正是教師精心選擇和強調的高血壓病因病機。
結語
為促進和實現本科生在“藥理學”課程中學習遷移的發生,第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擬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將“為遷移而教”作為目標,課程組教師通過深入研討藥理學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環節各章節重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定期組織集體備課,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保持步調一致。第二,科學精選教學材料。使用的藥理學教材要緊跟時代步伐,上課所舉案例既要涵蓋基本的原理,同時還要有豐富的變式練習元素。第三,要注意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教學要素在編排時須從促進遷移的角度出發,以最優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完成遷移;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遵循結構化、一體化和網絡化的原則。第四,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程序。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后,必須依賴合理的教學程序得以貫徹實施[1,9]。藥理學知識的教授,要按照一般到個別、抽象到具體的組織原則。也就是說,在講解具體的藥物功效及不良反應前,必須讓學生從系統用藥的角度充分認識到本章節的藥物分類和作用特點[10]。我們將概括性高、遷移價值大且派生性強的知識點放在課堂教學的最前面,讓學生為學習遷移做好充分的知識和心理準備。
依據學習遷移理論的基本觀點,結合教學實踐,我們在“藥理學”課程講授時應用經驗類化說和認知結構學說向學生連貫性地展示本學科的內容,讓他們回顧和掌握藥理學相關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課程中的具體應用。學習的過程即是知識的記憶,更是概念和理論的靈活運用。藥理學學習遷移以生理學、化學等內容為基礎;同時,課程中所積累的知識和學習方法,也為后期“臨床藥理學”“神經藥理學”等課程做好準備。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配合多媒體動畫、隨堂提問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覺得枯燥。通過上述因素的相互促進和有機融合,“藥理學”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燕良軾.高等教育心理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33-160.
[2]張奇.高等教育心理學[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2-92.
[3]潘劍寒.基于遷移學習思想的教學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50):201-202.
[4]康慶濤,趙啟峰,殷帥峰,等.獎勵性期中測試對大學新生學習效果影響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0):118-119.
[5]馬芳,馬學.探索遷移學習促進研究生課堂教學的實踐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4):86-87.
[6]李曉晨.課程思政視域下的教育心理學課程設計:以“學習動機”為例[J].晉中學院學報,2020,37(4):93-96.
[7]韓榮春,童小慧,劉路路,等.運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以提高中藥鑒定學教學效果[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3):110-112.
[8]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學[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102-103.
[9]崔紅霞,王文豹,王曉麗.中藥藥理學線上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藥學教育,2021,37(4):49-51.
[10]方蕾,李巍,許正新.大學生科創背景下分子藥理學綜合性實驗的設計及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19):40-41.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ology
TONG Xiao-huia, LI Lia, WANG Ya-juana, HAN Rong-chunb, WANG Tong-shenga
(a. Schoo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 School of Pharmacy,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Anhui 23001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e principles of the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experience gener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theory of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into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cess of Pharmacology course, aiming at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omoting their master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ly-acquired knowledge. Meanwhile, according to the learning materials, the learning circumstances and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we set reasonable targets and select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teaching design. The knowledge of pharmacology is integrated into the framework of the students’ pharmacy knowledge system by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anim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class questioning, and the real-tim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points of relevant courses. B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learning transfer theory, we have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harmacology.
Key words: learning transfer; Pharmacology; teaching design; experience classification; cognitive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