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 閆雨瑋
[摘 要]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青少年學習中華經典文化,國學經典閱讀成為學校育人的重要內容。對延安市10所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情況進行調查,從閱讀內容、閱讀目的和閱讀成果檢驗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國學經典閱讀中存在學生缺失學習主動性、教材內容缺乏系統性、評價體系缺乏有效性、國學師資建設不足、地域文化彰顯不充分等問題,并對此提出經典閱讀推廣策略。
[關鍵詞] 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現狀;推廣策略
[基金項目] 2018年度延安大學資政育人項目“延安市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現狀調查及推廣研究”(YDZZYB18-072)
[作者簡介] 郝 靜(1989—),女,陜西銅川人,文學碩士,延安大學醫學院實習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漢語教育、社會語言學、語言教育研究;閆雨瑋(1998—),女,河北邢臺人,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21級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25-0176-04 [收稿日期] 2022-03-16
引言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根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8年9月25日,教育部、國家語委關于印發《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切實發揮語言文字在傳承發展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延安市各中小學積極開展了國學閱讀、傳誦等相關活動。開展此類活動能夠引導廣大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詩詞歌賦、親近中華經典,更加廣泛深入地領悟中華文化思想理念、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華人文精神。本研究以延安市中小學為依托,對延安市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現狀進行調研,以期對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的開展和推廣提供有效的建議。
一、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調研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延安市區及區縣部分中小學校的教師及學生。調查樣本為延安10所學校,它們是蘭家坪小學、延安希望小學、延安大學附屬小學、寶塔區第四中學、寶塔區第五中學、延安大學附屬中學、延安中學、甘泉縣初級中學、宜川縣中學、延川縣中學。每所樣本學校抽樣70名學生填寫學生問卷,共計700份;抽樣15名教師填寫教師問卷,共計150份。回收學生有效問卷649份,教師有效問卷98份,共計747份,問卷有效率達87.9%。
二、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調研結果
(一)學生調研結果
1.國學經典閱讀內容。閱讀過《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啟蒙國學經典的學生有468人,占總人數的62.7%;閱讀過《論語》《大學》《孟子》等傳統儒家經典的學生有174人,占總人數的23.3%;閱讀過《唐詩》《宋詞》《元曲》等國學經典的學生有326人,占總人數的43.6%;閱讀過《左傳》《史記》等史家著述的學生有69人,占總人數的9.2%;有11位學生閱讀過《西游記》《紅樓夢》《聊齋》等國學經典,占總人數的1.5%。
2.國學閱讀的目的。關于閱讀國學經典的目的,154人是應教師要求或考試需要,占總人數的20.6%;為陶冶情操,提高個人修養而閱讀國學經典的學生有225人,占總數的30.1%;78人是為了參加詩詞比賽或演出而閱讀國學經典,占總人數的10.4%;為增長學識、開闊眼界而閱讀國學經典的學生有290人,占總人數的38.8%。
3.國學經典閱讀獲得方式。國學閱讀傳播獲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學經典的傳播媒介。調查顯示,168人通過課外興趣班接觸到國學經典,占總人數的22.5%;184人通過學校開設的國學課接觸到國學經典,約占總人數的24.6%;有425人通過網絡電視或者書籍接觸到國學經典,占總人數的56.9%;135人是通過父母、親人推薦接觸到國學的,占總人數18.1%;有3人表示從未接觸過國學,占總人數的0.4%。可見網絡媒介目前是學生接觸國學經典的最大途徑。
(二)教師調研結果
1.國學經典閱讀必要性。在是否有必要開展國學經典閱讀活動的調查中,有73位教師表示有必要開展,占總人數的74.5%;有8位教師表示沒必要,認為會加重學習負擔,占總人數的8.2%;有17位教師表示不清楚,占總人數的17.3%。
2.國學經典閱讀課程開設。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校未開設專門的國學課程,部分學校國學課程的開課頻率為每周一次,少數學校每周兩次及以上。747名調查對象中,認為很有必要在中小學開設國學課程的教師有396人,占總人數的53%;認為學校可以適當開設一些國學課程的教師有444人,占總人數比例的59.4%;認為學校沒有必要開設國學課程的教師有10人,僅占總人數的1.3%。
3.國學經典課程教材選擇。被調研學校選擇教材情況如下:使用自編教材的占30%;使用國家“985”工程項目子項目《小學國學經典教材·國學(第1冊)》(該教材由中小學國學經典教育課程研究總課題組審核通過)的占29%;教師自選教材的占26%,還有10%的學校國學課沒有固定教材。
4.教師授課方式選擇。對于國學知識的講解方式選擇,52%的教師選擇將內容與歷史故事相結合,25%的教師選擇播放音樂、視頻的方式進行引導講解,其余教師選擇單純介紹書本知識。
5.國學課程學習成果檢驗方法。每位教師選擇的檢驗方式不同,42%的教師選擇通過考試的方式,34%的教師選擇國學誦讀表演等形式,其余19%的教師選擇隨堂提問計分、晨讀檢查計分等方式。
三、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現狀分析
(一)學生能理解和認識國學經典,但閱讀主動性有待提升
延安市中小學生對國學內涵有著比較一致的認識與理解。首先,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國學泛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與國學教育在“國學熱”大背景下的時代價值相吻合[1]。其次,能夠正確認識國學教育與道德修養之間的關系。學生認可國學教育對自我成長的價值和自身發展有重要意義。當前中小學生在網絡、電視和書籍等的影響下,對“國學”一詞不再陌生,但真正自覺學習國學的學生很少,大多數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國學的意識,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主動性有待提高。
(二)學習目標明確,但一定程度上忽視國學潛移默化的作用
以中學階段學校為主,各科教師仍將中考高考升學率作為最高目標,強調學生將所有學習重心放在應試科目上。在教師和環境的壓力下,學生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國學經典進行閱讀,導致有效和持久的經典閱讀難以開展。在中小學,國學經典閱讀主要通過語文課堂實現,但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點在于教會學生識字、閱讀課程文章、書寫作文等,沒有認識到大量的國學經典閱讀對學生的視野拓寬、人格塑造、知識豐富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2]。
(三)國學經典著作來源單一,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
著作來源渠道單一直接影響了學生感受國學經典書籍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大多數中小學圖書館館藏書籍數量少,品種單一,多為實用性的課程教學書籍;個別中小學沒有圖書館,只能由學生自己購買或借閱同學的國學經典書籍;部分學校的人文社科類圖書質量堪憂,圖書較為陳舊未及時更新,其中國學經典著作少,不能為學生的閱讀提供幫助。在對國學經典閱讀內容選擇時,部分教師隨意選用國學經典內容進行教學,導致國學經典閱讀課程的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
(四)國學課程標準模糊,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
1.課程標準模糊,組織實施不夠規范[3]。教育行政部門未出臺相關政策和規定,使學校在國學課程設置上缺乏統一標準,隨意性較大。多數學校在實踐操作方面處在自發的不成熟階段,基礎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積極摸索和嘗試,條件不好的學校實施起來相對困難,國學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2.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它作為整個教學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對教學和學習有重要指導作用。但從調查情況來看,不同學校對國學經典課程的評價方式存在差異,不成體系。一些學校通過期末考試由試卷分數來核定學生學習成果,一些學校通過課堂考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來認定學生學習效果,還有不對國學經典課堂進行評價的學校。
(五)師資問題嚴峻,缺乏專業國學教師
國學課程缺乏專業教師,兼任教師水平不足。由于國學課程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大部分受訪學校未設置國學專職教師,大都由語文教師兼任。語文教師系統學習過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文化概論等相關專業知識,但均未深入研究和學習,無法保證國學教育的質量。此外,多數學校未開設專門的國學教育教學培訓課程,教師缺乏國學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教授國學經典停留在“閱”和“讀”的層面,不能很好地對文章和詩詞歌賦進行剖析和解讀,學生在國學經典學習中浮于誦讀層面,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缺乏了解。師資問題是導致國學經典閱讀教學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地域歷史文化優勢未充分利用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開展中小學國學經典誦讀時,不僅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充分借助延安市的歷史優勢,將延安的特色文化、延安精神融入中小學課堂中,融入國學經典誦讀中。但是調查發現,已開設國學課程的多數學校未將延安傳統文化融入,忽略了延安本土紅色歷史文化優勢。
四、國學經典閱讀推廣策略
(一)重視國學經典閱讀,拓寬國學教育面,加強學校和教育部門的配合
延安市的教育部門、各中小學應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從政策引導、財政投入、宣傳普及三個方面對延安市中小學的國學經典閱讀給予支持。首先,針對延安市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現狀,教育部門、各中小學應該結合中小學課程教學實際,明確課程性質,制定國學課程標準,出臺相應的文件,加大國學經典閱讀及國學教育的宣傳力度。學校要積極響應并督促教師落到實處。其次,教育部門、學校應加大對國學教師的培訓經費投入,鼓勵各中小學校培育優秀的國學教師,打造高質量、精品化的國學課程。最后,完善政府和學校監督機制,定期進行走訪、聽課,實地了解學生國學經典學習情況。
(二)設置國學課程建設,編制合適的國學經典閱讀教材
中小學校應加強對國學課程的建設,以教育規律為標準開發不同階段的國學課程,明確合理的課程目標[4]。各中小學校可組建國學課程開發隊伍,并定期召開研討會和合作交流會,開發國學課程。在國學經典內容的選擇上要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科學態度。在內容的編排形式上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循教學邏輯原理,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要求制定內容,避免不符合學段要求的晦澀艱深和不易理解的國學內容,以學習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編排設計,賦予靜態的課程內容以動態的感官體驗,使學生在學習中化被動為主動。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動國學經典相關活動舉行
環境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至關重要。首先,學校應加強校園國學文化建設、加大對國學經典閱讀宣傳力度,讓廣大中小學生認識到國學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凸顯出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的重大意義。其次,因時制宜舉行國學活動。如暑期期間中小學可借鑒《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等節目形式,在中小學的低年級暑期開展國學閱讀競賽,既可以豐富學生的假期活動,又可將國學經典閱讀滲入學生生活中,使廣大中小學生加深對于國學經典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國學經典的傳承與發揚。
(四)健全有效的國學經典閱讀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標準指出“學科教學的評價應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研究和落實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對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國學課堂活力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實行綜合考評制度。將平時表現與考試成績相結合[5],能充分激發學生活力,融入課堂以及表現自我。其次,實行鼓勵機制。以“優秀為獎、倒數鼓勵”為原則,通過設置流動周“國學經典閱讀小能手”稱號、頒發“國學經典閱讀優秀學生”獎章等,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對于國學經典閱讀表現不太積極的學生,采取鼓勵和榜樣激勵相結合等方式,激發其學習動力。
(五)加強國學經典閱讀師資力量建設
師資力量是影響國學經典教育教學的關鍵因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師資建設:一是加大對教師國學經典知識學習的培訓力度。國學經典內容博大精深,加強師資力量建設一定要從擴充教師國學經典知識做起。學校可組織多樣的國學經典知識比賽,督促教師學好弄懂國學經典。二是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組織國學專題培訓學習。學校應鼓勵優秀教師參加各種國學經典閱讀方面的培訓和比賽。三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隊伍管理激勵評價機制。學校成立專門的小組,對國學教師的講課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的量化考評。
(六)將延安地方特色與國學經典閱讀相結合
延安市紅色資源豐富,中小學的國學經典閱讀教育可以因地制宜,借助歷史文化特色開發相關課程,將國學知識的傳授與歷史文化和紅色經典結合起來,激勵學生愛國愛黨的熱情,增強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開發國學相關課程可以選取與延安本土文化有關的優秀作品,例如《黃河大合唱》《回延安》和《長征組歌》等優秀經典,將紅色文化與延安精神有關的國學經典納入國學教材之中,通過多種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劉里卿,郝夢月,張艷鑫,等.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情況分析[J].采寫編,2020(5):173-174+190.
[2]黎小慶.淺談讀國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新課程(上),2019(1):225.
[3]杜欣垣.淺議當前國學經典閱讀研究面臨的問題[J].小學生(中旬刊),2018(10):27.
[4]楊建新,俞建蓉.國學經典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融合[C]//新課改教育理論探究:第三輯,2020:73-74.
[5]侯文華.新媒體時代探索國學經典閱讀推廣的有效途徑[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9,39(5):54-57.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lassics Read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aking Yan’an City as an Example
HAO Jinga, YAN Yu-weib
( a. School of Medical, b.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vigorously encouraged the young people to learn the Chinese classic culture, and the reading of Chinese class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ading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in t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Yan’an from the aspects of reading content, reading purpose and the test of reading achieve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rea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such as the lack of initiative in learning,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rrangement in the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lack of effectivenes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inadequat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for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the insufficient display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reading.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Chinese classics; current situation of reading; promotion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