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小學英語課堂上,繪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學習資源,繪本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英語素養和思維能力的任務。本文通過對繪本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研究,探究繪本教學中如何實現思維可視化,探索英語繪本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以期實現學生語言素養和思維品質的雙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繪本教學;思維品質;思維導圖
作者簡介:陳小香,福建省廈門市瑞景小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能力的任務。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思維能力的發展是抽象的,需要借助語言表達才能體現;要提高語言習得效率,發展學生思維品質也至關重要。近年來,英語繪本進入小學英語課堂,成為重要的學習資源。它具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情感體驗的價值,也具有“發展兒童語言能力、促進心智、提升思維品質的功能”。因此,繪本閱讀既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只重視對繪本中詞匯、句子的教學,重視故事情節理解,忽視對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完全理解故事的內容和中心思想,或者學生思維固化,只著眼于單一文本的學習,缺乏對故事的全面看法。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會缺乏批判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其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探討如何在繪本教學中,利用思維可視化工具——思維導圖,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思維導圖以符號、文字和圖片等對繪本故事進行直觀、簡潔的表達,是將繪本故事內容和情感理解、思維過程可視化的工具。這一可視化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在讀懂故事和厘清故事脈絡的基礎上建構故事網絡,使其看清知識間或者故事中的實質性聯系,促進思維的激發和整理,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和邏輯性,從而幫助學生形成高效的思維方式,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
一、繪制圓圈圖,發散思維,培養思維靈活性
圓圈圖是由一個小圓和一個大圓組成的思維圖式,中心詞寫在小圓圈內,由中心詞聯想的內容寫在兩個圓圈中間,這樣可以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使之產生更多有創意的想法。繪本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性格、特征和經歷等,都可能影響故事情節的發展。閱讀前,教師可以運用圓圈圖,讓學生對主人公相關信息進行自由聯想和想象,調動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知識,讓學生大膽猜測故事情節,使新舊知識產生聯系,建構起知識網絡。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亦能激發其思維的靈活性。
【案例1】繪本The Ant and the Grasshopper
【主要內容】螞蟻在春天、夏天和秋天里辛勤勞作、搬土筑巢、儲備糧食,而蝗蟲則在這三個季節里唱歌、跳舞、彈琴;冬天來臨,螞蟻有充足的食物和溫暖的巢穴,而蝗蟲因為之前偷懶,只能在寒風中飽受饑餓之苦。
【案例解析】在開啟繪本的圖片環游之前,教師讓學生先觀察繪本的封面,設計了“What can we see on the cover?”的問題,學生基本能說出故事的兩大主角the Ant 和Grasshopper。緊接著,教師拋出圓圈圖和開放性問題“What did you know about/ think of ants? ”,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給予學生充足的機會,讓學生對故事主人公之一(The Ant)進行聯想,暢所欲言。于是,學生根據自己在其他學科所學知識和生活體驗,聯想了螞蟻的屬別(insect)、外觀(small、brown、six legs)、生活習性(群居、雜食性動物)和特點(hard-working、“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等。這一圓圈圖,在學生的自由聯想和暢所欲言中,不斷豐富,不斷填充,在師生的互動中不斷生成,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過程顯現出來,成為可視化的成果。
想象和聯想是形成思維導圖的基礎。繪本故事閱讀中,師生共同繪制圓圈圖,就是借由這兩大大腦運作機制,激活學生大腦神經元,將原本零星狀、散點式分布的感官或知識顯現出來。這一圓圈圖是發射性思維的自然表達,也是學生多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的體現。這一思維圖式的使用,可以外顯學生頭腦風暴、自由聯想的思維過程,教師對此進行引導,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繪制流程圖,厘清思路,提升思維邏輯性
流程圖是由方框和箭頭組成的,每個方框可以書寫一個故事情節,箭頭方向則表示故事發展的順序。它是“用于分析事件的順序和步驟”的思維圖式。英語繪本故事中,無論是“曲徑通幽”的曲折發展,還是“一眼望穿”的平鋪直敘,基本都隱藏著一條主線,但受認知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無法輕易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找出該主線,導致最后環節的輸出失敗。因此,教師在繪本教學中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動態繪制流程圖,使學生厘清閱讀思路,快速高效理解故事內容,從而抓住故事主線,培養和鍛煉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和邏輯性,為學生構思和輸出提供語用素材、語言結構和故事脈絡。
【案例2】繪本Little Mouse Deer and the Crocodile
【主要內容】饑餓的小鼷鹿要到河對岸覓食,但卻苦于無法過河,它在岸邊遇到了同樣饑餓的鱷魚,鱷魚心懷鬼胎,想要吃掉小鼷鹿。但是小鼷鹿靈機一動,欺騙鱷魚說“國王想要統計鱷魚數量”,讓所有的鱷魚在河里排成排,方便計算。于是鱷魚召來同伴,排成排,讓小鼷鹿邊跳邊數。最終,小鼷鹿到達河對岸,找到了鮮美的食物。小鼷鹿用自己的智慧達到過河的目的,鱷魚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愚蠢行徑。
【案例解析】閱讀到故事的主要部分(How did Mouse Deer cross the river?)時,筆者帶領學生共同建構了以下流程圖(見圖2)。該流程圖將復雜冗長的故事情節精簡為由方框和箭頭組成的塊狀圖式,將故事發展的主要情節完整而系統地呈現出來,讓學生抓住了故事的主線和情節發展的順序。這樣清晰的結構有助于學生厘清思路,更好地對文本進行理解和記憶,為學生后續的語言輸出提供程序化和順序化的語言支架。在該流程圖的左側,筆者加入了First、Then、Next 和At last幾個邏輯關系詞,既直觀地體現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先后順序,又輔助學生有邏輯地構思輸出語篇的內容,最終復述出具有邏輯性的故事,而非支離破碎或雜亂無章的片段。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學生能梳理、概括信息,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即要提升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在進行繪本教學時,師生在閱讀過程中共同建構的流程圖,指向學生對故事情節的梳理、對故事主線的把握以及對故事內在聯系的分析。它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厘清思路、抓住主線,為學生最終的完整輸出(復述故事或重演故事等)提供具有完整性和邏輯性的支架,提升其思維的邏輯性。
三、繪制雙氣泡圖,辯證對比,發展思維批判性
雙氣泡圖是由兩個氣泡圖結合而成的,它有兩個中心詞,分別是需要比較的兩個事物。在兩個中心詞之間的氣泡中,書寫兩個事物的相同點;在兩個中心詞兩側的氣泡中,書寫兩種事物的不同點。氣泡圖可以幫助學生完善兩種事物的對比,從而在兩種事物中作出合適的選擇,更深入地認識兩種相似事物間的區別與聯系。
【案例3】繪本The Lion and The Mouse
【主要內容】該繪本講述了森林里強壯的獅子和弱小的老鼠成為朋友的故事。一天,熟睡的獅子被路過的老鼠吵醒了,老鼠卑微地請求獅子別吃自己,他們可以成為朋友。獅子對此不屑一顧,在嘲笑了老鼠一番之后,便將其放走。不久之后,獅子被獵人的網困住了,路過的老鼠用自己鋒利的牙齒一點一點地咬破了網,解救了獅子。他們最后真的成了好朋友。
在閱讀完整個故事之后,筆者與學生共同繪制了以下雙氣泡圖(見圖3)。該雙氣泡圖以故事兩大主人公the lion和the mouse為中心詞,讓學生發散思維,尋找兩者的共同之處;同時,也讓學生辯證思考,對比得出兩者的不同之處。首先,筆者以“What are their similarities?”引領學生在同桌討論互動中,歸納出“Both of them are animals. / They all live in the forest. / They are all kind to others.”等相同點,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接著,在“What are their differences?”的問題引領下,學生通過對故事的理解,梳理了兩者差異:“The lion is big, but the mouse is small./ The lion is strong, while the mouse is weak./ The lion has got blunt teeth, but the mouse has got sharp teeth. ”再將兩者的異同點形成可視化圖式后,筆者讓學生再次思考“Which one is stronger? ”。這時候,根據生活體驗,仍然認為百獸之王獅子更強壯的學生大有人在;但是,也有一些學生認為,老鼠雖然體型小、膽子小,但在危急時刻可以用自己的優勢(鋒利的牙齒)解救獅子,從這一角度來看,老鼠是更強大的。于是,課堂中出現了不同聲音,碰撞出思維火花,形成了辯論氛圍。筆者趁機引導學生說出佐證自己觀點的證據以及評判他人觀點的依據,使其對觀點的評判做到有理有據。因此,該雙氣泡圖不僅表征了學生腦海中原本零散的知識點,還一步步外顯了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看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同時也讓學生對他人的言論進行深入的審視、質疑,并作出分析、評估和判別,這一過程無疑發展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作為可視化工具,思維導圖運用文字和圖像,串聯零散的知識點,外顯抽象的思維過程和結果,既使知識間隱性的內部聯系顯性化,也使思維成果可視化。而比較是對問題作出分析的重要方法,雙氣泡圖是可視化地進行比較的思維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找出兩個事物的異同點,從而進行對比分析,對兩個相似的事物進行深入理解,進一步檢查相關證據,作出辯證選擇,形成理性判斷,發展思維的批判性。
近年來,英語繪本成為重要的小學英語語言學習資源,受到學生的歡迎,其也成為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渠道和資源。在繪本教學中,作為非線性的學習工具,思維導圖運用文字、符號和圖像等將知識和思維可視化,產出可視化成果。圓圈圖可幫助學生在自由聯想和頭腦風暴中發散思維,鍛煉其思維的靈活性;流程圖可幫助學生在紛繁曲折的繪本故事中厘清思路,發展其思維的邏輯性;雙氣泡圖則幫助學生在審視和比較中,分析事物的異同點,辯證對比,提升其思維的批判性。筆者將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繪本教學,巧繪各類思維導圖,巧借可視化工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策略和閱讀素養,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李簫,蘆海玲.“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9:(11):106.
[4]魯子問.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小學英語繪本閱讀教育[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1):22-25.
[5]趙國慶.思維可視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