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偉
摘 要:新課堂改革要求體現“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從單純的一味的填鴨式教學中脫離出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中的主人,但也不能少了教師的引導工作。因為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自立能力還有些差,對于一個新的知識點,他們不會如何去發掘其中所體現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重點,這是就要凸顯教師的引導作用了。
關鍵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 ? 思想引領行動? ? ?主動學習
最近幾年,一直在低年級工作。前幾年帶的一直是一年級,一年級的學生從幼兒園剛入小學校園,意識上沒有學習這回事,還主要靠老師引導,老師講解,老師督促。當他們升入二年級后,在語文知識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如認識了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能簡單地讀課文和一些課外書了,自律方面也較一年級有所提高。針對二年級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如課件、微視頻等,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一、采用合理地方法,引導他們主動自覺地學習語文。
(一)、采用單元整合的方法,讓孩子在學習本單元課文之前對本單元的主題和課題、內容有一個大概了解。
部編本語文教材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單元主題。以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大自然的秘密”,共包括15《古詩二首》、16《雷雨》、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18《太空生活趣事多》幾篇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本單元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常識,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把語文課上成自然常識課,要依據課文內容,緊扣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運用訓練和語文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逐漸產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雷雨》這篇課文就為我們展示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的景色描寫。《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為我們介紹了四種天然的指南針:太陽、北極星、大樹、積雪。《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課分別從“睡覺、活動、喝水、 洗澡”4個方面介紹了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二)、在學習新課之前,把本單元的課文的錄音給孩子們播放幾遍,讓他們對課文有個粗略的印象,對于下一步學習課文打了個基礎。
一篇新的課文,對于孩子來說非常陌生,他們讀起來也非常困難,但是聽了幾遍錄音之后,再讀課文就簡單多了。如我在教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課文時 ,先讓學生聽了幾遍課文的錄音,學生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本單元包括15《古詩二首》、16《雷雨》、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18《太空生活趣事多》和《語文園地六》。在每一次聽錄音地時候,我都對學生提出要求,第一遍標出自然段序號,第二遍標出好詞語,第三遍根據本課內容回答相關問題。如第17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三遍錄音時,我提出如下問題: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幾種大自然的指南針?聽第18課《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的錄音時,我提出: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太空生活的哪幾件趣事?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就能非常認真地從文中找到答案。
(三)、每學完一篇課文,教師都要對本課內容做一個檢測。對于成績沒有達標的同學,教師要給學生做心理輔導,激勵他們,關鍵是給他們從心里樹立一個“我要學”的意識。
如在學完第16課《雷雨》后,檢測題中是這樣設計的:你能根據學習的內容介紹雷雨前(中、后)的現象嗎?其實就是通過這個問題檢查學生的背誦課文的情況。如果本題完成不好的同學,我就引導學生樹立一種“背不會”不出教室門的信心,背會后就給同桌檢查,通過后再去做別的事情,慢慢地,學生們就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心中有了主動學習語文的意識,老師和小組長也不用督促他們了。
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引導他們樹立一種“我要學好語文”的思想。
思想引領行動,行動帶動成績,興趣也在主動學習的行動中越來越濃厚,孩子們的語文素養也會隨著他們的付出水漲船高。那么,教師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呢?
(一)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用賞識的眼光來欣賞他們。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
都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簡單的斥責和生硬的要求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淵。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只是他們的花期不同,作為老師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在心中一定要有一個信念:他可以,這樣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才能用賞識的眼光來對待他們,才能接受不同孩子身上的優缺點。一個知識點的接受,對于不同的孩子來說,不是同時的,這源于孩子天生的智商和平時養成的學習習慣。所以教師對他們的接受程度要因人而異,要努力接受每個孩子的不完美。
(二)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
新課堂改革要求體現“師為主導,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從單純的一味的填鴨式教學中脫離出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中的主人,但也不能少了教師的引導工作。因為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自立能力還有些差,對于一個新的知識點,他們不會如何去發掘其中所體現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重點,這是就要凸顯教師的引導作用了。一節課,教師是把學生和本課內容聯系起來的紐帶,讓學生和本節課的內容產生共鳴,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或引導學生小組活動來對知識點進行探討或分組活動,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印象,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習慣的養成。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課堂就成了雜亂無章的菜市場,學生也變成了“無頭蒼蠅”到處飛,不知道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可見教師引導工作的重要性。
(三)教師要幫助學困生。
學困生的智力和學習習慣都較優秀生差一些,同樣的一個知識點,優秀生一遍就能接受,對于學困生來說,要三遍甚至五遍才能接受,教師要能接受這些學困生的不完美,用信心和耐心教導他們,讓他們對自己、對學習產生信心,從而樹立“我想學、我要學”的思想,相信他們的思想會帶動他們努力學習的行動,教師也要做好他們努力學習的支持者,做好他們的堅強后盾。
思想引領行動,先進帶動后進。在教學中,同樣也是如此,教師要扭轉學生的思想,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在班級甚至在學校都形成一種“比學趕幫超”的熱烈氛圍,就不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了,整個學校都會出現一個積極向上的好現象。
參考文獻
[1] 田杭君.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J]!成功.2008年7期.
[2] 梅廣蘭,淺談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才智.2008年12期.
[3] 孫世梅.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