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鎮佳 林伊菲
【摘 要】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學校勞動教育。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2022年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頒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福建省廈門工學院附屬學校立足本校優勢,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實踐建設,因校制宜,開辟勞動實踐新天地,開發課程,探索勞動實踐新載體,實施項目式學習,促進勞動實踐新融合。學生通過勞動教育實現對環境的綠化、美化,在勞動體驗中經歷“從容生長”,感受勞動對人的熏染涵養。
【關鍵詞】勞動教育 課程開發 項目式學習 知行合一 從容生長
近幾年來,廈門工學院附屬學校立足本校優勢,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勞動教育,以“知行合一,從容生長”為校本勞動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注重頂層設計,以勞動教育融入實踐建設為突破口,自主開發了“七色花”種植課程、“七星瓢蟲”農學園課程和“七巧板”工程坊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勞動中經歷“從容生長”,初步探索出一條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的道路。
一、“因校制宜”,開辟勞動實踐新天地
(一)巧建“七色花”種植園
面對城市大多數中小學校勞動實踐地塊普遍缺乏的困難,學校因地制宜開辟了“七色花”種植園。2018年,學校在樓宇與運動場之間的適宜空間,依形而筑、依勢而建,興建了一段長約百米的梯階式立體種植箱,加上校內原有約半畝的學農試驗田,初步構成了學校“七色花”種植園。在附校人的眼里,這是一塊難得的小小“梯田”。一年四季,景色各異,“七色花”種植園成了學校人文景觀的重要“打卡地”。各班在自己的種植區開展花卉種植,舉行花卉觀賞節。學校每年還舉行“清秋”文化節。
(二)共建“七星瓢蟲”農學園
學校與翔安香境里農業科技園簽訂了為期10年的租賃合同,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校企共建研學基地,開辟了“七星瓢蟲”農學園。學校租地10多畝,種植農作物和果樹,將校內種植園地向校外延伸,學生定期在農學園參加勞動,聽農業科技人員舉行科技講座;請當地有經驗的農民手把手教學生學習番茄、茄子、辣椒、包菜、胡蘿卜等蔬菜種植技術,學習玉米、紅薯栽培技術,學習火龍果、檸檬、香蕉、蜜柚、永春柑橘等水果管護技術,增進了學生與田園的感情;還引導學生利用在農學園習得的技能,開展家庭種植、養殖活動,將花卉盆景、蔬菜種植養護延伸至家庭,不僅美化了家園,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三)拓建“七巧板”工程坊
學校以契合產業和社會發展的急需人才為培養方向,構建和發展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數據科學、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建筑等新興科學技術專業領域。這幾年來,學校依靠廈門工學院獨特的教學資源與師資優勢,開辟了“七巧板”工程坊。在機械類專業、建筑類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等方面設立工學實踐項目課程,如木工、鉗工、車輛維修、3D打印、建筑模型、新能源材料等,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大學的工程展覽館也成了學生開展工學實踐的場所。
二、課程開發,探索勞動實踐新載體
在實踐設計上,學校成立了“七色花” “七星瓢蟲” “七巧板”勞動實踐課程領導小組和研究小組,頂層設計學校勞動實踐方案,將勞動教育與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融合,通過對植物栽培、工學實踐活動的目的、功能、內容展開探究,對課程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以學農、學工為主線的實踐課程。
在實踐拓展上,穩定校內專、兼職勞動教師隊伍,引進校外專業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翔安香境里農業科技園的導師、廈門工學院的教授長期擔任植物栽培、工程技術項目指導教師,為課程開發提供智力支撐。學校還不定期地邀請家長作為勞動實踐課的講師,給學生帶來勞動新體驗。學校編制了校本課程“七星瓢蟲農學園”“七巧板工程坊”。
在實踐評價上,學校初步探索了一套勞動素質評價機制。一是勞動記錄評價。一年級開始建立勞動表現記錄卡,從勞動態度、內容、師生反映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勞動素質。二是勞動成果評價。在每一次學農、學工實踐活動,每一次家庭勞動作業,每學期的勞動周,每學年的“清秋文化節”中,都要對學生的勞動成果做出評價,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三是勞動小能手評選。在每學期的“從容杯”優秀少年活動中,都會評選“勞動小能手”。
三、項目式學習,促進勞動實踐新融合
新勞動教育不僅是單純的勞動教育,而且是整合了勞動技術、自然知識、創新技術、人文藝術、道德品質教育等跨學科課程的綜合性教育。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動手實踐為主線,在花木種植、農作物栽培、工程技術實踐中開展勞動教育。在勞動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挑戰性問題”“真實情景”“持續探索”“增進反思”“階段性成果”這幾個鮮明特征,使項目式學習成為勞動教育融入實踐建設的最佳途徑。這幾年,我們把項目式學習作為勞動實踐的基本形式加以推廣與探索,提升了勞動課程學習的質量。
例如,在“七色花”種植實踐中,根據一、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動手能力,指導學生培植綠蘿、太陽花等,觀察植物的生長現象。在活動中結合美術學科,讓學生設計花盆,將花盆與植物完美融合,為校園增添一件件充滿童趣的藝術作品。
結合三、四年級語文課程細致觀察和連續觀察的語文要素,讓學生在種養過程中連續觀察,隨時進行記錄,留心發現植株的變化,真實、客觀地呈現出觀察對象的特點,并收集相關的照片、視頻等資料。教師引導學生以植物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如手繪植物系列書簽、彩泥植物、制作植物牌等,以鞏固、檢驗學生的勞動教育實踐成果。
從分發種子到播種,從培育到收獲,從基地到廚房,五、六年級學生不僅了解了花生、玉米等植物的生長特性,也掌握了一定的農作物加工方法,烹飪出一道道美食;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將多種說明方法與勞動實踐體驗相結合,學寫說明文,將佳作整理、裝訂成冊,供低、中年級的學生翻閱并學習。綜合實踐教師與學生一起設計小課題,有效地指導、檢查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教室展示墻上隨處可見學生的點滴記錄及豐收成果,學生自主設計植物“名片”,使校園充滿田園文化氣息。
四、勞動教育融入實踐建設的典型做法
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把勞動教育融入實踐建設,并將實踐融入學校課程建設中,勞動實踐體系日益完善,課程內容不斷優化,以勞動教育為載體,有力提升了學校的全面育人品質。2019年,我校被評為廈門市首批勞動教育項目基地學校。我校“知行合一,從容生長”的有關勞動教育實踐經驗在江西撫州召開的全國會議上做了交流。
(一)鏈接學科深度學習,推進勞動實踐
堅持以“農學”和“工學”課程研發為重點,把勞動課程融入學科深度學習中,實踐內容的針對性明顯增強。學校加強植物栽培課與科學學科、生物學科的緊密聯系,學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如播種、扦插時要了解不同種子萌發所需的溫度、水分并合理控制;勞動過程中學習各種蔬菜的植物學形態特征、生活習性以及常見蔬菜的區別;結合“種子”的學習,實地觀察種子的結構、探究種子的萌發條件、記錄種子的萌發率、觀察開花結果等,同時開展“自然觀察日記”比賽,在勞動實踐中滲透生命觀教育;在“七巧板工程坊”弦絲畫學習中,感受點、線、面在構圖中不同的美的樣態,初步感知等角螺旋線、黃金螺旋線、黃金分割線等數學知識在構圖中的應用,體驗數理與自然、數理與美術之間的聯系,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
(二)關注創意物化,推進勞動實踐
在落實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不僅重視全員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每學期掌握一兩種勞動技能,還十分重視勞動成果的創意設計、技術應用和物化能力。創意物化能有效促進學生反思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情感、勞動技能、勞動思維等個性化發展,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必備的勞動技術和勞動技能,實現學習需求和德行的生長。例如,在花卉養植、美化校園的同時,讓學生在種植中獲得參與觀察、思考、實踐、發現、展示的積極體驗,在體驗中感受花卉的美,體會“勞動創造了美”。校內舉辦的蔬菜交易體驗活動,既體現了勞動的價值,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如學校的弦絲畫、剪紙、陶藝、汽車維修、建筑模型等“七巧板工程坊”項目,在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又通過勞動成果與生活藝術品的關聯,讓學生受到美育的熏陶,提升學生多方面的素養。
(三)關注真實問題,跨學科項目化螺旋推進勞動實踐
學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勞動技能的難易程度,提煉并制定各學段勞動實踐項目。學校將勞動目標分解成一個個“項目清單”,細化了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的勞動任務,將勞動項目活動化、系列化。項目清單可操作性強,調動了學生主動勞動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內驅力,成為學生自主開展勞動教育的指引。其技能的習得包含了探究性勞動、藝術性勞動和創新性勞動,賦予學生真體驗、真成長。每一個項目,突出“問題探究”,依據不同年段教學內容,開展項目式學習。例如,在種植茄子的項目中,種植前就“選擇什么樣的土壤,茄子才能長得又壯又好”開展研究,讓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提升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發展綜合素質。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搜集相關資料、學會交流與分享、學會分工與合作,并在自己所調查研究的領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實踐中進一步學會觀察、提問、調查、采訪、記錄、整理有關信息,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也提高了團隊協作的意識和能力。
(四)整合校內外勞動教育資源,因校制宜推進勞動實踐
城市中小學面臨的普遍問題是勞動實踐場域的缺乏。場域缺乏,勞動實踐就會流于形式。沒有種植園、試驗田,種植性實踐勞動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們充分利用校園綠化邊角和建筑空間,因地制宜設計了梯階箱式立體種植園,合理開發實踐場域。盡管是微觀栽植,也能為教學與實踐所用。同時,借力“校外基地”,與翔安香境里農業科技園、廈門工學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解決了學校勞動實踐資源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是可以借鑒的發揮校外資源作用的做法。
勞動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勞動教育融入實踐的過程中應避免將勞動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干活” “干體力活”,而應以更豐富、更有特色、更加貼合生活的實踐活動,讓勞動成為日常、成為創意、成為需要。勞動教育融入實踐建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一是勞動課程特色化仍需進一步提升。二是勞動評價的科學性仍需進一步優化。勞動實踐是一個活動的過程、動態的過程、個性的過程,而課程實施的評價體系是一個復雜而又綜合的問題,做到勞動過程和結果、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的有機結合,促進短期行為評價與長期行為評價的統一,才能讓勞動素養真正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的核心素養。勞動教育將是我們長期堅持的一項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