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婧
摘要:體育課程承擔著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重任。教師必須采用適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比較分析法等,以福建省廈門市初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從語言魅力、多媒體、場地與器材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能夠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學手段;運動能力;終身體育;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633.9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2-0067-03
為深入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精神,全國上下全面推進學校體育鼎新發展,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學校體育發展格局。福建省對學校體育的關注、支持和投入也在逐步地加大,特別是福建省體育中考制度的革故鼎新引起全省各地方政府、學校、家庭的高度關注,成為福建省初中體育教師關注的熱點。本文結合初中體育教學實際銓擇教學手段,從體育教師語言魅力、多媒體和場地器材三方面入手,以廈門市初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為期四個月的實驗,驗證教師語言魅力、多媒體滲透、場地器材的布置、教具的創新及練習方法的巧妙串聯等不同形式的教學手段對學生運動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為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言是教師與學生間傳達信息與情感交流的橋梁。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聲音語言、肢體語言、口令口哨語言等形式進行教學。體育教師的語言魅力主要體現在教學評價、創設問題情境、激勵表揚和口令下達(隊伍調動)四方面(見圖1)。

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語言教學手段的魅力,能夠用語言感染學生,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隨機抽取的初中學校進行推廣和運用后,對教學前后四個月初中學生運動能力的變化情況進行比較研究,見表1。

首先,從教學評價上進行比較分析。實驗前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知較為膚淺,教師在課中和課后重復強調動作要領,讓學生機械地記憶及理解動作,但學生不明確如何運用。在四個月的實驗中,教師圍繞健康行為、運動技能和體育品德三方面展開評價,評價方式以教師評價為主,并引導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結果表明,教師只有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才能引導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使學生對體育運動充滿興趣,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其次,從創設問題情境上進行比較分析。實驗前學生對所學動作的認知主要來源于教師教,在學習中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善于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但實驗后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力提高,能夠快速根據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進行思考或是小組討論,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明顯提高。再次,從激勵表揚的手段上進行比較分析。實驗后,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得到提升,在練習時能夠攻克一個又一個困難,能夠將所學的運動技能運用在實踐中,還形成了堅持、不輕言放棄的良好意志品質。最后,對口令下達的教學手段進行比較分析。實驗后,學生較為懶散的學習態度得到改善,能夠嚴格按照教師口令進行隊伍調整及動作的練習,團隊意識和責任感得到培養。
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體育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形式進行呈現。運用平板電腦、電子白板及音樂等方式與體育課堂進行融合,對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見圖2)。

體育課堂融入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將傳統枯燥的課堂變得有趣,使抽象的動作變得生動,復雜的動作變得簡單,快速動作變為慢動作回放,從而突破動作教學的重難點(見表2)。課前、課中、課后合理地運用平板電腦,能夠充分發揮平板電腦的優勢,具體表現在:在課前學生可通過平板播放教師微視頻,提前預習動作,激發學習興趣并了解動作結構;在課中教師通過平板電腦對動作進行分解或慢動作講解,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動作并學會在實踐中運用,或是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平板提示進行合作學習,或是運用平板對學生錯誤動作進行拍攝,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動作;在課后運用平板電腦復習動作要領,并在網上對自己和小組進行評價,培養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電子白板是傳統教學掛圖的衍生,在課堂中通過一段比賽視頻或一段精彩瞬間回放都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外,電子白板可以把復雜的動作進行分解,甚至可以通過標記幫助學生解決重難點,促進運動技能的掌握。音樂能夠將一節枯燥的體育課變得充滿活力和熱情。在健美操、武術等展示性較強的課程中加入音樂,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美操的剛柔與韻律,以及中國民族傳統項目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