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
摘要:兒童本位是以兒童為中心,其他人或事物必須服務于兒童利益的理念和觀點。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應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的角色,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認知世界,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讓學生通過自己熟悉的方式與世界對話。文章從兒童本位的內涵及兒童詩歌的概述入手,對兒童本位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以及兒童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并對兒童本位視域內的兒童詩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兒童本位;小學語文;兒童詩;生活元素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3-0073-03
兒童本位倡導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行為習慣,是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兒童詩是指以兒童為主體接受對象,適合于兒童聽賞、吟誦、閱讀的詩歌,具有短小、凝練、淺顯易懂的特點,通常包含有生動的藝術形象,能傳遞出童真與童趣,是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載體。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從理性角度分析兒童詩的內容,還要引導學生從感性角度解讀兒童詩背后所蘊藏的情感,以此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兒童詩的藝術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學生的審美力、表達力以及藝術鑒賞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1.兒童本位的內涵
(1)教育學領域的兒童本位說,即兒童中心論,是指課程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科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在我國,兒童中心說被稱為“學生本位”,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
(2)兒童本位理論的具體內容。1)兒童本位理論主張遵循自然原則對兒童進行教育,其目標是培養“人”,使“人”的天賦得到和諧發展。2)兒童本位理論強調在教育中保護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自由和自我活動,把兒童培養成為自由的人。3)兒童本位理論倡導對兒童進行教育時,要順應兒童的天性,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
2.兒童詩的概述
兒童詩是詩的一個分支,是以兒童為對象的,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練、有韻律、分行的語言來表情達意的一種藝術形式。兒童詩既包括成人詩人為兒童創作的詩,也包括兒童為抒發自身情感而創作的詩。兒童詩的內容充滿了童真、童趣,十分貼合兒童的心理特征,適合兒童誦讀和欣賞。在兒童詩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此發揮出兒童詩的教育作用。
兒童本位思想不但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有助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
(1)在兒童本位思想的影響下,語文教師會更加關注學生的真實訴求和心理需要,從學生角度入手,認真地分析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在此基礎上對后續的教學方案作出合理改進和調整。
(2)在兒童本位思想的影響下,語文教師會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表現,并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
(3)在兒童本位思想的影響下,語文教師會更加關注語文閱讀課堂環境的創設,從學生角度入手去營造輕松、自由、舒適的學習氛圍,以此消除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畏難情緒,促使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中學習語文知識。
(1)兒童詩的創作形式多樣,內容涉及面廣泛,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兒童詩不僅有助于豐富語文課程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詩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感知周圍的事物,了解世界,提升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
(3)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處在發展階段,學生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成人詩所傳遞出的思想與情感內涵。而兒童詩所具有的獨特意境和韻律之美,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多元閱讀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兒童詩的閱讀中產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兒童本位視域內的兒童詩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要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所制定的教學方案以及所采用的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及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并為他們指明正確的學習方向。
1.從生活元素入手進行引導式教學
“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無論是詩歌的創作靈感,還是詩歌的創作素材,都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活中的平凡可以造就詩歌藝術的不平凡,很多充滿意境且備受喜愛的詩歌往往都來自生活中不經意間出現的小美好。為了培養學生對兒童詩的理解能力和創作能力,教師要帶領學生從生活的點滴中尋找寫作素材,讓學生明白關注生活與觀察生活的重要性。
(1)用眼觀察。為了提高學生對兒童詩歌的感悟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觀察和感悟生活中所存在的詩意。例如,在春天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中觀察校園不同角落的春色,讓學生仔細觀察樹枝上的嫩芽、爬滿樹枝的紫荊花,以及紫藤花開時的美妙畫面,并給學生閱讀幾首關于描寫春天美景的兒童詩,如《夢想》《蝴蝶·豌豆花》等。在夏天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引導學生參加小鳥、青蛙、蟬的演唱會,帶領學生與蜻蜓、蝴蝶一起捉迷藏,讓學生嘗試著將自己的小秘密告訴花叢中的一只小蜜蜂,并給學生推薦一些描寫夏天的兒童詩,如《螢火蟲》《夏天到來蟲蟲飛》等。在秋天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集體秋游活動,帶領學生一起收集落葉制作書簽,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秋天所帶來的滿足和喜悅之情,并給學生推薦一些描寫秋天的兒童詩,如《秋天的懷念》《秋天的落葉》等。在冬天時,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觀看雪花飛舞和梅花盛開,并給學生推薦一些描寫冬天的兒童詩,如《積雪》《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等。這種身臨其境式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教學效果要遠勝于逐字逐句地講解詩歌。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多聽、多看、多思考,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詩歌素材,激發學生詩歌創作欲望,提高學生的詩歌創作能力。
(2)用耳聆聽。除去用眼睛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用心體悟生活中的美好外,聽聲音也是學生獲取外界信息、搜集生活素材的重要方式。聲音本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生活中充滿著美妙的聲音,如滴滴答答的雨聲、風吹樹葉的沙沙聲、腳踩雪地的吱嘎聲,這些悅耳動聽的聲音充滿了詩情畫意,學生只有認真聆聽才會在心底升起別樣的感情,產生創作的欲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爸爸的鼾聲》這首兒童詩時,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這首詩歌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將“爸爸的鼾聲”描寫得十分有趣且美妙。其次,在學生被這首兒童詩的內容和情境所吸引之后,教師可以順勢為學生推薦一些同樣描寫聲音的詩歌,如《雨鈴鐺》《巴喳———巴喳》等,并引導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入手,解讀這些詩歌。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大自然中的各種美妙聲音,并啟發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嘗試用文字將這些聲音詮釋出來。隨即,一首首充滿童趣的兒童詩便躍然紙上。《撞玻璃》:我透過蛋糕房的玻璃,看著五顏六色的蛋糕,不知不覺間,頭撞到了玻璃上,“咚”的一聲響,又疼又饞。《小青蛙》:想要把教室變成池塘,想要成為池塘中的小青蛙。我開心地蹲在荷葉上,呱呱呱呱地笑著。
2.從詩歌表演入手進行情境式教學
語文教材包含著很多適合學生進行表演的兒童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為學生創設出頗具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提升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明天要遠足》這首兒童詩時,教師可以以本課程內容為主題,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表演情境,以此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詩歌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首先,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選出兩名女生,引導她們通過演繹的方式閱讀第二小節的內容。兩名女生,一名負責閱讀,一名負責表演,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判斷她們讀得、表演得正確與否。負責閱讀的女生讀道:“翻過來,翻過去,唉———小女孩為什么還是嘆氣?”負責表演的女生做出翻來覆去的動作,并發出嘆息聲。負責閱讀的女生接著讀道:“小女孩兒又為什么睡不著呢?她想些什么呢?”負責表演的女生要表現出思索和期待的神情。負責閱讀的女生繼續讀道:“原來小女孩兒明天要去遠足,她在想明天要看見的云朵是什么樣子。”負責表演的女生則要做出觀看窗外天空中云朵的動作。然后,教師再挑選出兩名男生通過演繹的方式閱讀第三小節的內容。跟之前女生閱讀表演的方式一樣,一名男生負責閱讀,一名男生負責表演,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判斷他們讀得、表演得正確與否。負責閱讀的男生讀道:“翻過來,翻過去,唉———小女孩為什么還是嘆氣?”負責表演的男生做出失眠、不舒服的神情。負責閱讀的男生接著讀道:“小女孩兒又為什么睡不著呢?她想些什么呢?”負責表演的男生輕聲地說道:“為什么還不天亮,好煩躁。”負責閱讀的男生繼續讀道:“原來小女孩兒明天要去遠足,她在想明天要看見的云朵是什么樣子。”負責表演的男生則要表現出忐忑和期待的神情。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啟發性問題:“文章作者對于此次遠足產生了非常高的期待,其中所運用的感嘆詞‘唉,能充分表達出她的復雜心情。請各位同學回想一下,你們是否也出現過與文章作者同樣的感受?你能夠將這種狀態演繹出來嗎?”以此引發學生對詩歌內容展開討論,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綜上所述,兒童詩的最大特點是天馬行空,且擁有非常純粹的情感內涵。兒童詩的最大魅力在于充滿童真和童趣,學生在閱讀和創作兒童詩時,可隨心所欲地將自己腦海中的世界描繪出來,不需要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兒童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是學生比較喜愛的一種文學題材。兒童本位是兒童詩教學的出發點,它要求教師從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教學內容的指引下自然生長。因此,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要貫徹落實兒童本位理論,將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表達方式和學習習慣,全方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從多渠道入手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保證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玉璽.教授兒童文學必備“兒童詩教素養”[J].甘肅高師學報, 2016(05).
[2]馮雪梅.小學教育專業兒童文學實踐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
[3]尤麗洵.高等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兒童詩教學的幾點建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8).
[4]霍玉英.影響小學兒童詩教學的因素:學科知識與閱讀策略[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2).
[5]梁峰.淺析從兒童詩歌入手加強作文教學的指導[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01).
[6]詹振權,陳金如,陳忠蘇,金曉晴,陳培都,陳蓓蓓,傅欣欣,湯笑影.《兒童詩習作與小學生素質教育》研究報告[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hildrens Poetry Based on Childrens Standard
Zhang Shu
(Xianlinhu Campus of Jinling Primary School,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 Childrens standard is the idea and view that children are the center and other people or things must serve the interests of children. In the teaching of childrens poetry, teachers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organizer and leader of students learning, adhere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from multiple angles,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literary literacy, and let students talk to the world through their familiar ways. Starting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childrens standard and the overview of childrens poe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standard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the role of childrens poetry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standard.
Key words: child centered;primaryschoollanguage; Childrenspoetry; life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