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坤
摘要:數感主要是指對數的感悟,包括對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運用、駕馭與感悟能力。數感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建立、培養起來的,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應用能力,逐漸形成數學思維,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數學核心素養。文章從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意義入手,對學生數感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基于核心素養的數感培養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數感;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3-0079-03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數學核心素養是指以數學課程教學為載體,基于數學學科的知識技能而形成的重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數學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會學生數學知識的層面,更應該重視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數感作為重要的數學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在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主的數學態度和數學思維,其對學生理解、掌握、駕馭數學知識,體會數學學科本質,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數感,即對數的感悟能力,是指人對于數及其運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這種理解和感受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為解決復雜的問題,提出有效的策略。良好的數感是學生掌握數學本質,形成數學思維,學會運用數學眼光敏銳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數感,可以促使學生借助已形成的認知結構,在生活中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原理,以最快速度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最高效率地解決數學問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培養數感尤為重要,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了感悟,才會更有興趣去學習和探究數學知識,并帶著興趣和熱情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進而將興趣和熱情轉換為學習動力,有效提升數學學習效果。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關鍵時期,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數感培養還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教師不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一方面,部分數學教師對數感的理解存在誤區,片面地認為數感是一種數學天賦,無法在教學教學中培養出來,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根本不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另一方面,部分數學教師認為數感是在不斷的刷題中形成的,于是便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地做題,而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思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數感難以有效增強。
2.教師不重視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數學知識來解決的。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并不能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建立起聯系,沒有合理創設生活情境,更多的是使用教材中的案例,這導致學生缺乏使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失去了培養數感的機會。
3.教師不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動力,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數感,因此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數學教師不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導致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形成了消極的態度,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負擔,這不但不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思維,更不利于學生增強數感,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1.在生活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標不是為了通過考試,而是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教師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就必須把生活元素與數學知識巧妙結合起來,以此提高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效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把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在商場購物的情境,并請學生描述商場做促銷活動時的情形,以此把學生帶入到生活情境中。然后,教師可以提出數學問題:“周末的時候商場正在搞促銷,明明走進商場后發現:飲料3.5元/瓶、衣服42.5元/件、方便面1.5元/袋、薯條2.5元/包,于是明明買了1瓶飲料、1件衣服、1包薯條,請問明明總共花了多少元?”最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得出結論,明明總共花了48.5元。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巧妙地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促使學生迅速調動已學數學知識,結合自身實際生活經驗,快速解決了數學問題,這不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情趣,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
2.在估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無論是在數學學習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問題難以得出精確的結果,只需估算出大概的結果,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來解決。估算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數感。例如,在教學“估算較大數目”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常見事物入手進行估算練習,如估算自己的書桌的長度、估算一瓶礦泉水的重量等。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根據的估算,如在估算書桌的長度時,把書桌劃分為若干小部分,再測量出一小部分的長度,并根據劃分的份數估算出書桌的長度。最后,教師可以讓同桌之間將自己估算出來的結果進行對比,以此促使學生估算得更精準。通過這樣的估算能力訓練,學生能把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并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相關數學知識,從而有效提高自身對數學的感知能力。
3.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師合理設置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能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掌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規律等合理設置問題,以此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促使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形成深層次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數感。例如,在班級組織春游活動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咱們班級一共有41名學生,1輛汽車可乘坐5名學生,那么想要全班學生都順利出去游玩的話,需要多少輛汽車呢?有學生馬上回答道:“總共需要8輛汽車。”這時,教師可以繼續提問:“那還剩下1名學生怎么辦?”先前那名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立刻重新回答道:“一共需要9輛汽車才能夠保證所有人都坐下。”教師采取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思考,并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掌握數學知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知識隨處可見,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實踐活動,數感培養也離不開實際動手操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形成深刻認知,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數感。例如,在教學“厘米、分米和米的認識”的相關知識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教學規劃,并準備好相應教具。在正式開始上課后,教師要先詳細地為學生講解厘米、分米和米的相關概念,再引導學生自主利用教學工具,上手實踐,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如對黑板的長度進行測量等,以此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增強數感。
5.在游戲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游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這一特性,秉承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營造舒適、愉悅的學習氛圍,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游戲,促使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夯實數學知識基礎,培養數感。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設計出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指引學生模擬生活中的鐘表,自主設置表盤,并按照相關的游戲任務來完成對時間的設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先為學生提供2∶10、14∶30、19∶40等多個不同的時間,然后再指引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結合自身所制作的表盤,標注好相關的時間信息,以此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促使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樹立起良好的數學意識,增強數感。
6.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探索活動是培養學生數感最重要的渠道。不管是學習什么樣的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學生親自去探索和發現知識內涵,因為自己親自探索和發現的知識是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探索和發現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內在規律和聯系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最直接方式。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知”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可以拿出12個小木棒,讓學生嘗試著擺放,看看誰擺出來的木棒最容易讓大家看出來是12個。這時,有的學生一個一個地擺,有的學生一邊擺8個一邊擺4個,還有的學生一邊擺10個一邊擺2個。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感受一邊擺10個一邊擺2個的優越性,并幫助學生理解計數單位10,將10個木棒扎成一捆,這樣的方法更形象,更易于觀察。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滿10個扎成一捆的方法,嘗試擺出100個木棒,以此為學生后面學習更大的計數單位做好鋪墊,幫助學生在數數的親身體驗中建立數感,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綜上所述,數感是指在個體沒注意到的情況下,在一小堆物體中增加或者移除一個物體后,個體能夠意識到這堆物體發生了變化的能力。數感是一個人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這種理解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做出數學判斷,并為解決復雜問題提出有用的策略。培養學生數感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要明白培養數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不斷積累,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把提高學生數感這一教學任務落實到整個教學細節中。
參考文獻:
[1]李星云.論小學生量感的認識及培養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05).
[2]吳江渝.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數”教學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小學數學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5).
[3]孫虎,張偉平,陳志輝,馬艷嬌.基于核心素養的六年級學生數感現狀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21(04).
[4]韓瑞娟,李肖.論指向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深度學習過程———以人教版《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20(06).
[5]張磊.基于“過程→生成”教學理念的中小學生數感培養研究[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06).
[6]毛小燕.小學數學數感培養對策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5).
[7]鄭麗芳,林晴嵐.觀察·思考·感悟———《小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08).
[8]殷春陽.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9]施葉磊.基于“課題學習”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8(02).
[10]吳淑霞.積累·體驗·滲透·發展:小學生數感培養的四個維度[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0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thematical Number Sense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Lin Shangkun
(Aodong Town Center No. 8 Primary School, Pingtan County, Fujian Province, Pingtan 350400, China)
Abstract: Number sense mainly refers to the perception of logarithm, including the application, control and perception of logarithm and quant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and the estimation of operation results. Number sense i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cultivated by students in their study and lif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re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number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which helps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mathematics knowledge, improve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ability, gradually form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imperceptibly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mathematics. Starting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numb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ense of number, and probes into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sense of number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primaryschoolmathematics;core competence;numbersense;mathematical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