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云
摘要:作為一種新型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能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聯的多篇文章并深入思考,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文章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兩方面對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群文閱讀教學經驗,對群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進行探討,以提高群文閱讀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群文閱讀;教學質量;閱讀能力;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1-0081-04
群文閱讀是一種師生共同圍繞一個或數個主題相關的文本素材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的閱讀教學模式,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助于教師重塑閱讀教學觀念,創新閱讀教學策略,有利于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鍛煉學生閱讀的速度與能力,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更加重視閱讀。本文從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兩方面對群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群文閱讀教學經驗,對群文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進行探討,以提高群文閱讀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群文閱讀是指圍繞某個議題選擇多篇文章,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展閱讀教學。群文閱讀由“議題”和“選文”兩個要素組成。這里的“議題”即主題,是多篇文本所圍繞的核心,具有開放性、議論性的特點。議題可大可小,學生可圍繞議題閱讀文章,與作者進行對話。議題能引發學生對文章的思考,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選文”指的是圍繞多個議題所選擇的文章。與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相比,群文閱讀教學篇目較多,且每篇文章的議題相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開展群文閱讀,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群文閱讀如“1+X”“Y+1”“X+Y”“1+X+Y”。中“1”所代表的是一篇文章或是一個單元的文章,這是群文閱讀開展的基礎,因此多選用教材中的課文。其中“X”指的是該單元內的其他文章,在深入掌握該單元的核心文章之后,其他文章可以作為課余讀物,其目的在于鞏固新知識,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其中“Y”指的是課外讀物。學生在完成群文閱讀之后,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選擇課外讀物。
1.“1+X”式群文閱讀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其所發揮的是以點帶面的作用。在教師所選擇的多篇文章中,學生需要精讀其中的某一篇文章,掌握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并且在其他文本的閱讀中來檢驗這些寫作方法,從而對這些方法進行內化。例如,統編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主題是寫景,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可將寫景類文章的寫作技巧作為議題,引導學生精讀《海上日出》,學習寫景類文章的寫作順序、修辭手法和表達方法。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本單元的其他文章,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2.“Y+1”式群文閱讀
這種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進行閱讀,然后再學習教材中的課文,將自己在課外讀物中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內閱讀之中。這種閱讀方法更加貼合學生的實際,能夠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這種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比較自由,教學中很少采用,偶爾在作文指導課上才會用到。
3.“X+Y”式群文閱讀
這種群文閱讀模式是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在學習課本某個單元的課文之后,教師在課外讀物中選擇與單元議題相同的文本,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另一方面在于對相同議題的文章進行對比,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文章主旨。例如,《伯牙絕弦》與《蒙娜麗莎之約》都表達對藝術的欣賞,因此教師可以“知音難求”為議題,為學生選擇課外讀物,讓學生課后進行閱讀。
4.“1+X+Y”式群文閱讀
這種群文閱讀模式是將教材中的某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對單元的多篇文章進行分析,提煉出一個或多個議題,再圍繞這些議題從課外讀物中選擇相應的讀本供學生閱讀。這種模式與前面的三種模式相比,閱讀量比較大,能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學生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群文閱讀是聯系課內與課外的橋梁,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在備課環節和授課環節的一些疏忽,群文閱讀的作用并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1.教學設計中的問題
(1)教學內容和目標未明確。群文閱讀最大的特點在于通過對多篇文章的閱讀和對某個議題的深入探究,增強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認知。因此,教師在群文閱讀設計中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該目標直接指向將要討論的議題。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設計的目標過于模糊,導致教學活動沒有按照既定的方向開展。部分教師認為群文閱讀與普通的單篇閱讀并無明顯差別,只是在閱讀的篇目上有所增加,教學目標沒有變化。例如,統編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8單元選擇的文章有《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對魯迅先生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教師雖然將“走進魯迅”作為本次群文閱讀活動的議題,但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導致課堂教學的側重點仍放在字詞教學、文章主旨提煉、寫作技巧上,完全背離了議題設計的初衷,這樣的群文閱讀顯然意義不大。
(2)文本選擇和議題確定脫離學生實際。學生能否讀懂文本內容,議題是否具有可討論性是影響群文閱讀質量的兩大要素。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文本的選擇和議題的確定上脫離學生實際。從議題角度出發,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議題過大。有的教師把“愛國主義情懷”作為議題,這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議題設置得過大。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時候,很難提出一些新的觀點或有見識的想法,基本上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結論。二是議題不具有開放性和議論性。有的教師把“說明方法”作為議題,綜合許多文本,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學生很快就能討論出結果。這種議題有比較固定的答案,不利于拓展學生的思路。從文本選擇角度出發,部分教師在選擇課外讀物時,沒有對文本的質量進行嚴格把關,直接從網絡中選擇與議題相關的閱讀材料,而忽略材料的質量。
(3)引導問題設計質量偏低。群文閱讀既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也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有效的引導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拓展學生的思維。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忽略引導問題的重要性,所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許多問題的答案能夠直接從文本中獲得,這僅僅是鍛煉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自主探究意識和概括總結能力作用不大。例如,在“父母之愛”為議題的群文閱讀中,教師選擇了《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兩篇文章,設計的問題是: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的問題所涉及的范圍太大,缺乏引導性,學生很難回答。
2.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1)群文閱讀持續時間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忽視群文閱讀,認為群文閱讀浪費時間。有些教師雖然意識到群文閱讀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拓展學生知識面的重要性,也試著將群文閱讀引入語文教學,但能夠堅持長久開展群文閱讀的很少。在教師群體中,56%的教師只能堅持開展半個學期,堅持一年以上的不到10%。
(2)課堂時間分配不合理。群文閱讀是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參與的一項活動。教師雖然在閱讀中會提出各種思考性的議題,但絕大多數的時間應當留給學生自己探究和交流。從實踐教學活動來看,部分教師仍然沒有擺脫“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很少。
1.教學設計的完善對策
(1)強化教學目標的精準性。群文閱讀教學并不完全獨立于傳統閱讀教學,傳統閱讀教學目標仍然可以運用于群文閱讀之中,只是需要將這些目標不斷地進行細化,并且有所側重。教師在選定群文閱讀議題后,可結合所選擇的文本內容制定詳細的閱讀目標。常見的傳統閱讀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言語理解、閱讀技巧、寫作手法、情感表達。教師要在這幾個大目標的基礎上,對本次閱讀文本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化,使目標的制定更加貼合文本內容,以提高群文閱讀的針對性、目的性。
例如,在六年級的群文閱讀中,教師選擇了“人間真情”的議題,所選擇的文本為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選擇的課外讀物是《我的童年》。在設計本次群文閱讀目標時,教師可將生字詞的學習作為基礎目標,讓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完成。因為選擇的這幾篇文章都是以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并且本次閱讀的議題也是“人間真情”,所以本次閱讀的主要教學目標可確定為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情感。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旨在讓學生通過體會文本蘊含的情感,學習描寫人物、刻畫故事情節的方法,從而能在接下來的寫作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本次群文閱讀教學目標的重點是學習人物描寫方法,通過分清教學主次的方法來體現教學目標的側重點,能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指明方向。
(2)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文本。學生是群文閱讀的主體,教師在選擇文本和確定議題時,應當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和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首先,在選擇文本和確定議題的時候,應當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特點。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變化很大,不同年級的學生身心特點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要根據教育對象選擇相應的文本和確定相應的議題。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故事性文本,探索一些需要發揮想象力的議題,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選擇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本,確定一些發揮學生想象力的議題。高年級學生喜歡討論一些有深度的議題,教師所選擇的文本和確定的議題應當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文學性,以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其次,在選擇文本和確定議題的時候,應當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學生在回答一些問題和討論一些議題時,通常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現有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所設計的議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還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這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如果發現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不足,無法參與課堂的情況,教師可為學生鋪設思維“臺階”,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可適當調整議題的難度,以適應學生的實際水平。最后,在選擇文本和確定議題的時候,應當考慮到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教師可將所設計的議題分為多個層次,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選擇。在組織討論交流活動時,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以形成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局面,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和成長。
(3)增強閱讀問題的導向性。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增強閱讀問題的導向性。一是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范圍設計問題,二是設計的問題必須能夠引導學生探索文本之間以及文本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能夠為學生的思考提供一定的線索。為此,教師應當把所選擇的文本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將這些文本串聯在一起。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設計方法。首先,問題的設計應當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用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嘗試著去尋找新的解決路徑,這能充分發揮問題的引導性作用。其次,問題的設計應當具有比較性。教師可通過在不同問題之間設置一些可以比較的內容,引導學生探索文本之間的差異,尋找文本內容與這些問題之間的關聯點,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將同類型、同主題的文章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在經過一定數量的閱讀之后,體會到該類型文本的寫作方法和表現手法。對高年級學生而言,教師不要每次都讓學生抓住思想感情去閱讀,更多的是需要在言語理解、閱讀技巧、寫作手法方面開展群文閱讀活動,畢竟語文基礎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
2.教學實施的完善對策
(1)持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一定要具有長久性和可持續性,這樣才能保證閱讀的質量。與傳統的閱讀教學不同,群文閱讀教學是近幾年來興起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為確保群文閱讀的質量,學校要長期堅持開展這項閱讀活動。一是要建立教研共同體。選拔有經驗的教師組成群文閱讀工作小組,以小組集體備課的方式選擇群文閱讀文本和確定議題,提高群文閱讀教學質量。二是對年輕教師進行培訓。一些年輕的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學校可通過開展觀摩課的方式對其進行培訓。三是鼓勵創新。學校要積極開展教學競賽活動,鼓勵教師進行創新,探索群文閱讀教學的新路徑。持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沉浸在群文閱讀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學校要將群文閱讀作為長期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方式之一,并讓師生認識到這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趨勢。
(2)合理安排群文閱讀課時。只有師生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打造高質量的群文閱讀課堂。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為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要以“大水漫灌”式的方法開展教學,而要以“點菜”式的方法開展教學,針對學生需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小組游戲、小組合作等多人互動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改變傳統單一式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合理安排閱讀課時,可根據教學總課時,安排一周、一個月、一個學期的群文閱讀課。
(3)開展小組合作閱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保證完成全部的閱讀任務。為此,教師需要建立群文閱讀合作小組,開展小組合作群文閱讀。在小組合作閱讀中,組長要進行協調和部署,以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例如,在群文閱讀中,組長可以安排某些組員閱讀重點段落,而其他組員則閱讀非重點段落,也可以安排某些組員閱讀開頭與結尾。總之,組長可從文本語言、段落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細化小組成員的閱讀任務,最后再一起匯總,交流閱讀成果。教師需要對群文閱讀小組進行有效指導,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閱讀作用,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新型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能引導學生閱讀相關聯的多篇文章并深入思考,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群文閱讀,不斷探索群文閱讀教學方法,以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戴琳.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天地,2020(36).
[2]紀雪皎.開展群文閱讀的方法與措施[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24).
[3]劉炳.農村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天津教育,2020(36).
[4]林紅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0(51).
[5]任東斌.打造群文閱讀新時空[J].山西教育,2020(12).
[6]周鋒.小學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探究[J].山西教育,2021(12).
[7]尹宏強.優化小學高段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初探[J].天津教育, 2021(36).
[8]岳富.小學語文“1+X”群文閱讀的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17).
Discuss on the Practice of Group Reading in Chinese Teaching
Wu Cuiyun
(Liandong Primary School, Longyan City, Fujian Province,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mode, group text reading can guide students to read related articles and think deeply, effectively broaden students reading surface, increase reading volume,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Chinese learning habits, and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autonomous inquiry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group text reading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eaching design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group text reading in Chinese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group text read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roup text reading,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group reading; teachingquality;readingability; core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