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問題;策略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科學、有效的課堂練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消化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從“教”的角度看,通過課堂練習,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以此為依據進行課后作業設計調整、教學進度及教學方案調整,這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可見,高質量的課堂練習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練習,并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學情況,科學、合理設計課堂練習內容。但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課堂練習的重要性, 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做課本或資料上的習題。很顯然,這沒有真正發揮課堂練習的作用,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也不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對此,教師應積極探索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策略,以充分發揮其價值和作用。
一、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基本原則
課堂練習作為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為最大程度發揮課堂練習的教學優勢,在實踐應用中, 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出發,圍繞基本設計原則進行靈活設計,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
1.關注學生學習興趣,進行多樣化設計
對于數學教學而言,多樣化的課堂練習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應從課程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入手,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情設計新穎、富有趣味性的課堂練習題目,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教師可融入競賽、游戲或搶答等練習活動,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汲取數學知識,內化課堂教學內容。另外,課堂練習的內容要確保“精而簡”,即通過典型例題滲透課堂教學重難點,避免大量作業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2.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知識
課堂練習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和價值在于讓學生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應基于教學目標,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增加梯度性的學習活動,以此充分發揮課堂練習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課堂基礎知識入手,循序漸進地鞏固課堂教學內容, 然后在此基礎上增加實踐性的應用問題,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每節課會包含若干個不同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不同,對此,教師要將其靈活融入課堂練習設計中,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提高課堂練習效率。
3.關注個體差異性,注重訓練技巧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由于自身學習能力和知識基礎的不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吸收程度也各不相同。對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 要基于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技巧,并針對教學重難點或易混淆的知識點,設計層次性的課堂練習活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對于基礎相對差的學生,教師可鼓勵其熟練掌握課本基礎知識,逐步提高其解題能力;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可讓其在基礎練習的基礎上嘗試提高類型的習題,逐步提升綜合學習能力;對于學優生,可讓其側重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即在多樣化的習題練習中發散思維。可見,這樣的課堂練習設計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堅持因材施教。
二、數學課堂練習設計存在的問題
1.課堂練習設計單一、枯燥
受傳統教學思想影響,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將側重點放在重點知識的考查上,作業形式多以書面作業為主。這樣的作業形式雖然便于教師批改,但是單一、枯燥的形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并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另外,單一的作業形式、重復的練習內容,還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產生思維慣性,在做題時只考慮本節課所學知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練習設計缺乏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是一門和實際生活有密切關聯的學科。對此,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可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靈活設計課堂練習的形式及內容,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認知,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這樣,學生可認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并激發出主動學習數學的內在動力。在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的關注重點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上,其設計的課堂練習只針對知識點進行訓練,并沒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這就導致數學知識與生活脫節,導致學生不能靈活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3.課堂練習設計缺乏對個體差異性的關注
3.課堂練習設計缺乏對個體差異性的關注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知識接受能力、知識基礎都不盡相同,對于課堂練習題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同樣的課堂練習題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難度是不同的。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以統一的標準進行課堂練習設計,這就無法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而言,常規類型的課堂練習題難以激發其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育提升效果不明顯;對于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而言,常規類型的課堂練習題則容易影響其數學學習信心。很顯然,練習設計缺乏對個體差異性的關注,無法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
1.課堂練習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無論哪一學科的學習,興趣都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學生只有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才能主動學習,積極學習,并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樂趣。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后,其興趣會進一步提升,從而深度探索知識,應用知識,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在設計數學課堂練習時,教師要重視練習設計的趣味性,以新穎、有趣的課堂練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枯燥、單一的練習形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青少年學生年齡小,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如果教師盲目地進行高密度、形式單一的重復訓練,很難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并易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抵觸等情緒,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
對此,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適當增加趣味性的練習內容,如采用競賽、搶答、游戲等多種充滿趣味性的練習形式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口算、筆算、選擇、判斷、演示操作、綜合應用等不同的題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找規律”的教學時,在完成基本教學活動后,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進行教材例題練習,然后隨機在班級挑選7 名學生(注:3 男、4 女),讓其站到講臺中間,其他學生則思考如何給這7 名學生排序。有的學生說:“可以按照個子高低,即身高排序,從低到高依次排成一排。”有的學生說:“可以按照性別排序,女生站在前面,男生站在后面。”也有學生說:“可以間隔排序,一個女生、一個男生,再一個女生、一個男生……”根據學生的說法,教師可讓講臺中間的“7 人組”依次進行排列,并在排列過程中為學生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即“兩種物體一個隔一個有規律地排列叫作間隔排列”。這樣的課堂練習設計可以打破傳統書面練習方式的局限,讓課堂練習更加靈活、生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練習,并在趣味性的練習中鞏固、消化所學知識,同時鍛煉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能力,有效提升課堂練習效率。
2.課堂練習具有目的性,提升課堂練習效率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 在每節課的45 分鐘時間內,課程導入需要5 分鐘時間,新課講解需要25 分鐘時間,這樣,課堂練習時間最多有15 分鐘。而教師要想通過短短15 分鐘的課堂練習時間讓學生鞏固知識、消化知識,就必須重視課堂練習設計的目的性,保證課堂練習具有針對性。所謂目的性是指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應以教學目標為中心,避免設計偏題、難題、怪題,保證設計的課堂練習題符合教學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完成練習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的提升,并獲得成就感,樹立學習信心。同時,考慮到課堂練習時間有限,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教師要做到“少而精”,即練習設計要突出教學重難點,練習量可以少,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專項練習設計,針對學生知識薄弱點進行專項練習設計,以此幫助學生全面、扎實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另外,教師還可針對學生的易錯點進行專項練習設計,以糾錯的方式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避免學生再犯相同的錯誤。
例如,“找規律”的教學重難點是: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排,兩端的物體相同,一種物體的個數比另一種物體多一個;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圈,這兩種物體的個數相等。部分學生容易混淆這兩個規律,因此,在課堂練習中,教師可針對性地開展專項練習,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實際排列演示等多種方式或列舉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幫助學生掌握相關規律,并將其靈活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
3.課堂練習具有層次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鮮活的個體,不同學生在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性。而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習難度相對較大,這就導致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知識接受、掌握及應用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了解學生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動機方面存在的差別,并以此為依據,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合理設計課堂練習內容,實現課堂練習設計的層次性,以簡單、中等、提升等不同層次問題的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由易到難的原則,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可先從簡答題目入手, 當學生找到解題思路后再逐漸增加練習難度, 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課堂練習都有所收獲。這樣不僅可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還可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教學水平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可根據學情設計不同難度的練習題, 針對數學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出示如下練習題:32×22+13×22=(),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的分配律知識,然后再逐步提升難度,出示45+45×32=()、102×87+26=()等有難度的練習題,以滿足中等層次學生的練習需求, 之后可以再適當提升練習難度,出示更復雜的練習題,如39×68+39×39-395=()、840×47+8.4×270=(),以滿足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引導其完成自己能力所及的練習題,并鼓勵學生嘗試練習難度更大的習題。例如,當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完成初級層次習題的練習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其嘗試中級層次的習題,對于中等程度的學生則可以在其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后,鼓勵其挑戰更高難度的習題。這樣層次性的課堂練習方式不僅可以促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其中,還可以使學生不斷挑戰自我、不斷進階,并在實踐、挑戰中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形成良性學習循環。
4.課堂練習具有實踐性,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數學作為一門和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可以說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滲透著數學知識。于數學教學而言,其最高境界莫過于讓學生學以致用。因此,在進行數學教學及課堂練習設計時,教師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摒棄傳統的以題海戰術、書面練習為主的課堂練習方式,使課堂練習變得更具形象性、可操作性及實踐應用性,以此激發學生的課堂練習參與興趣、探究欲望,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能力。
例如,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就可在課堂練習設計中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為學生設計如下練習場景:我們班要換新窗簾,但窗簾的面積需要我們自己計算。現在,同學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用現有的工具測量窗戶的長、寬,并根據我們學習的面積計算方法計算窗簾的面積。以實際應用問題來設計課堂練習,可以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效關聯,改變單純書面練習的枯燥感,讓課堂練習變得更加生動、更有實踐性。這樣的課堂練習設計對于激發學生的練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具有積極意義。學生可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積極應用,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效果。另外,這樣的課堂練習方式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關聯, 認識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
5.課堂練習時間合理,增強課堂練習效果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寶貴的,不能浪費一分一秒。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進行課堂導入與新課知識教學,還要進行課堂練習,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充分、合理安排課堂練習內容,以高效、科學的課堂練習策略提升練習效率。同時,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 教師應注意避免單一的、重復的、機械化的練習,在練習難度上做到從易到難,從基礎到鞏固、發展等不同層次的逐步提升,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練習內容的設計上做到知識鞏固和提升相結合, 并以新知識鞏固為主,以達到引導學生掌握新知的教學目標。可見,在課堂練習設計上,教師要做到時間安排緊湊,但又不乏節奏,促使學生形成連續性的思維,促使課堂練習效率不斷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提升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幫助教師全面、清晰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以此為基礎調整、優化教學方案。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練習,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策略, 以充分發揮其價值和作用,促使數學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