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音樂教學要聚焦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優化教學效果。在此背景下,音樂教師要積極運用聆聽、示范、模仿、參與等一系列方法,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教材分析;音樂;京劇;課例
作者簡介:孫茂玲(1980—),女,山東省濟南市南山仲宮街道初級中學。
音樂教學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音樂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確立相關教學目標,精心安排和組織各種學習活動,從而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對此,筆者設計了京劇課《這一封書信來得巧》的教學案例,以期給各位同行提供借鑒。
一、教材分析
《這一封書信來得巧》是譚派代表劇目《定軍山》中最經典的一個唱段。這段西皮流水唱腔旋律動聽、節奏明快,表現了老將黃忠想出妙計后的喜悅和得意。其中,“頭通鼓”“二通鼓”“三通鼓”“四通鼓”四句,一句一頓;接下來的唱腔上、下句均為板起、板落,每句后都有一板的停歇,并且上、下句相對比較工整,表現了黃忠發出號令時的自信和神氣;“三軍與爺歸營號”一句中的“號”字,要唱出磅礴之勢;最后一句“到明天午時三刻要成功勞”,轉為散板,節奏的自由和舒展將這位老將的成竹在胸、勢在必得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這一封(呃)書信來得巧”等唱詞中,多次使用虛詞“呃”,這在老生唱腔中最為常見,或是為了突出唱腔的板眼,或是為了增加唱腔的流暢性、抒情性等,也為了體現人物身份的至高和威嚴。
二、課時目標
1.能在感受、體驗京劇唱段中,積極參與演唱、欣賞等實踐活動,并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興趣及自豪感。
2.欣賞、學唱《這一封書信來得巧》,感受京劇老生唱腔的特點;初步模仿、體驗老生的唱腔。
3.了解京劇唱詞中上口字與尖團字的咬字、發音特點,體會西皮流水有板無眼的節拍特點。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課程內容圍繞四個方面設置,即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并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層層推進。
(一)激趣導入 新曲鋪墊
演唱歌曲《一起向未來》,引出第24屆北京冬季奧運會。
師:從2008年夏季奧運會到2022年冬季奧運會,北京成為歷史上首座“雙奧之城”,作為中國人我為此感到驕傲與自豪,今天讓我們一起用歌聲表達對北京的祝福。(教師示唱)
問題一:同學們聽出老師用了哪種演唱風格嗎?
師:剛才老師用的是京劇生行的唱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京劇《定軍山》中的經典唱段《這一封書信來得巧》,領略京劇唱腔韻味。
設計意圖:教師用京劇唱腔演唱與北京奧運會有關的歌曲,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出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活動建構 層層推進
【初聽】
老師穿上厚底靴、戴上髯,精彩亮相,完整演唱西皮流水唱段。
問題二:同學們仔細聽,老師的演唱中有與普通話發音不同的字嗎?
師:這些特殊的發音其實就是京劇中保留的方言和古音,通常稱為上口字和尖團字,下面我們通過一段短片來了解京劇的起源和發展。(視頻呈現)從剛才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知道京劇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它融合了徽劇、秦腔、昆曲以及一些民間曲調,兼容并蓄,發展至今,因此保留了很多古音與方言在唱詞中。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西皮流水唱段中的上口字和尖團字,并從整體上了解京劇,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遍聽】完整聆聽西皮流水唱段(音頻播放)
問題三:同學們可以跟著老師通過拍手的方式感受此段唱腔的節拍特點嗎?
師:京劇唱腔基本屬于板腔體,流水板是京劇的板腔體之一,中快速。此段唱腔只有強拍沒有弱拍,叫作有板無眼,板代表強拍,眼表示弱拍或次強拍。有板無眼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1/4拍,那么京劇唱段中的2/4拍叫什么呢?一板一眼。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音頻、拍手活動,讓學生抓住此唱段的重點,再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此唱段有板無眼的特點。
【喊嗓(吊嗓)練習】
A.抬鼓上山式:
用gu母音進行“6-1”曲線型練習,如圖1。
進行“6-5”波浪線練習,可通過登階梯練習6-1-2-3-5,找到5音高,反復練習“6-5”,如圖2。
B.抬轎下山式:
發“jiao”進行“3-6”ao母音歸韻練習,如圖3。
設計意圖:通過結合唱段旋律的音階練習,可以讓學生熟悉旋律,提升后面學唱的效率。
【口傳心授,對比學唱】
京劇傳統唱段保留了部分依字行腔的特點,以第一通鼓為例,教師要先讓學生學習依字行腔的特點,再學習虛詞(呃、那)的使用,然后學習裝飾音(前倚音)的演唱,最后學習吐字歸韻,從易到難,從簡入繁。因此教師采用對比學習的方式學唱其中三句,引導學生整體分析譜子,如觀察第三樂句開頭第一小節,“3”開頭,如之前練的喊嗓“3-6”,唱準旋律,提醒學生注意咬字和歸韻;然后分析第四樂句,節奏變得密集,第一小節從四分音符變成了兩個八分音符,音樂所傳送的情緒更加緊張。著重講述一句一頓,從而引出此唱段的故事背景。其中,講歸韻遙條轍,口型要撮起來,變成圓形;講授休止符,要一句一頓,體現出人物的特點。
問題四: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學唱的這個唱段是誰唱的嗎?
生:傳統京劇《定軍山》取材于三國演義第70、71回,講的是蜀國老將黃忠接到夏侯淵交換人質的來信時,心生一計,唱了這個唱段。
問題五:從唱段中可看出黃忠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自信喜悅,喜不外露。
【唱做結合,加強實踐】
要求學生手、眼、身、法、步相結合進行演唱,重點講述基本腳站位(外八字腳站立) 和四樂句中每句所用的手勢及其含義。
(三)合作探究 鞏固提升
分兩個小組來完成這個作品,一組演唱頭通鼓和二通鼓兩樂句,二組演唱三通鼓和四通鼓兩樂句,加上動作,練習時間三分鐘。老師分組指導,并讓小組學生示范演唱和表演,老師配合伴奏,第一遍清唱加入京板鼓和響板,第二遍跟音樂伴奏配合演唱。
設計意圖:采用小組合作分句學唱,降低難度,加入動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
(四)拓展延伸 拓寬視野
觀看京劇《定軍山》完整視頻,進行講解。簡單講述武老生(靠把老生)的行頭,之后簡單介紹譚派藝術的創始人譚鑫培與《定軍山》的故事。譚鑫培是譚派藝術的創始人,有“伶界大王”之稱,1905年,譚鑫培出演的《定軍山》片段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1]。
接著,教師演唱京劇的兩個傳統唱段,即《三家店》選段和《穆桂英掛帥》選段,并講述兩個唱段的人物角色秦瓊和穆桂英。
設計意圖:通過賞聽結合方式,讓學生感受京劇不同行當的演唱特點和唱腔韻味。
(五)復習鞏固 反饋糾錯
教師通過板書形式,幫學生梳理本節課所學知識點,即有板無眼的節拍特點和上口字、尖團字的咬字發音,然后和學生一起完整演唱(結合音樂伴奏),演唱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六)課堂總結 文化延伸
教師進行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到了京劇的魅力和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如今,同學們感興趣的流行音樂也有從京劇文化中吸取營養的歌曲,這些歌曲或融合了京劇元素或改編自京劇,以另一種方式讓京劇藝術發揚傳承下去。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可以多多關注傳統戲劇及相關文化,也許你會喜歡上它?!?/p>
(七)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學生日常涉獵京劇較少,因此在教唱環節,為使學生能準確唱出老生的唱腔韻味,教師結合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學習起來輕松、愉快,教學效果明顯。存在的問題是個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跟上節奏,對唱腔韻味的掌握還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根據班級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課例分析
這是一堂京劇學唱綜合課,教師圍繞《這一封書信來得巧》西皮流水唱段開展教學,在導入中加入了生角的唱腔,從而引出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緊接著進行示范演唱,讓學生通過聆聽、欣賞直接感受這個唱段的唱腔及上口字與尖團字的咬字發音,引出本堂課的第一個教學重點;而讓學生二遍聆聽感受京劇唱段的節拍特點和帶領學生通過拍手方式感受流水板的特點即有板無眼是第二個教學重點。這兩個教學重點在層層推進中完成,為接下來的教唱進行了鋪墊。
在教唱環節,教師先設計了喊嗓練習,通過抬鼓上山式和抬轎下山式這兩種新穎、獨特的練聲方式,讓學生結合唱段旋律片段進行練習,大大提升了學唱效率。練聲后就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即四個樂句的學唱,教師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教唱,逐句分析,并進行唱做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唱效果顯著。接著利用三分鐘復習鞏固,老師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指導,最終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示學唱的教學成果,師生配合表演完成四句唱腔的學習展示。
拓展與延伸階段,教師采用視頻呈現的方式,即通過觀看譚派藝術家的表演視頻再次復習鞏固這個唱段,并結合京劇老生的行頭進行知識拓展,加深學生對京劇知識的了解;接著老師又演唱了兩個傳統京劇曲目《三家店》選段和《穆桂英掛帥》選段,更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整堂課推向了一個高潮;最后結尾處老師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到了一些京劇與流行音樂融合的歌曲,以此進一步引發學生課后對京劇文化的關注和興趣。
總之,本節課實現了兩個結合。德育與美育結合:本課巧妙地把德育和美育滲透到教學中,如結合冬奧會,巧設導入練習曲,既能夠引出學習內容,又可以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動態與靜態結合:本課以聽賞為主,同時貫穿喊嗓練習、學唱、小組合作以及京劇手眼身法步的動態練習,實現了動靜結合,讓學生在動靜相宜的課堂中感受、體驗音樂。創設生動的課堂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在本課中,老師用精彩的示范、生動的話語一步步帶領學生感受京劇唱腔的美,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京劇唱段,感受老生唱腔的韻味。
結語
實踐證明,好的音樂課堂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成功的教學設計。精心準備的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師減少課堂教學中的盲目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真正做到葉瀾“新基礎教育”理念的“五實”,即扎實的課、充實的課、豐實的課、平實的課和真實的課[2]。
【參考文獻】
[1]馬少波.中國京劇史(上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2]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M].
上海:三聯書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