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之后,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成為小學德育的主要課程。結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和當前課堂教學現狀,學校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開放性教學,充分挖掘和利用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課程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讓課程教學內容不局限于課本,教學空間不局限于教室,教學評價不局限于教師,切實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郭宏茹(1972—),女,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元光小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學要“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知行合一”。由此可見,實施開放式教學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重要途徑。所謂開放式教學,是指通過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充分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得到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其核心是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豐富教育資源、拓展教學空間、創新評價方式為主要手段,以學生主動探索、全面發展為目的[1]。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開放式教學的實施能夠有效契合其教學目標,對癥下藥,并從教學內容的拓展、活動體驗的創設、評價方式的創新三個方面展開開放式教學策略方法的研究,力求化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切實提高教學實效性。
一、傳統課堂教學弊端
(一)教學方法陳舊,局限于教材和課堂
由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隊伍配備不足等,班主任往往也兼任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所以經常會無可避免地出現占用、挪用、壓縮課時等現象。且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只是一味地采用灌輸說教的教學方法,或者簡明扼要地讓學生畫一畫、讀一讀、背一背教材中的重點語句。如此照本宣科的封閉式教學模式,造成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枯燥無味。
再者,許多教師的教學跳不出課堂的條條框框,在空間上無法做到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在時間上無法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其他學科進行配合,因而無法實現彈性的延展。此外,有的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日常生活的指導和情感的交流,導致學生“知”與“行”脫節,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受阻,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評價方式單一,教師緊握評價“指揮棒”
教學評價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是教學進程的推動器,也是提高教學實效的催化劑,更是發揮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作用的有效手段。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以教師的口頭激勵為主,教師緊握評價的“指揮棒”,擁有著絕對的權威。有的教師只會千篇一律地使用“真棒”“非常好”等口頭語言隨意評價學生,抑或是用試卷進行測評,又或者是非?!翱犊钡卦谄谀┰u價中給全班“優”。這樣隨意的評價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生活態度等,嚴重違背了教學評價的綜合性與客觀性[2]。
二、實施開放式教學的意義
(一)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們的言談舉止,時時受到理念的支配,并伴隨著我們的行為。課堂教學行為也是如此,教師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有什么樣的課堂教學行為。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往往是以自身為中心,即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為服從和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而開放式教學的應用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促使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創新。教師也變身為教學的引導者、服務者、激勵者,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體。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具有學習探索的天賦和能力,如果他們的學習探索不被壓力和外來的約束力所扭曲,他們是能夠自覺自愿地學習的。在開放式課堂中,教師改變傳統知識傳授的方式,通過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感悟生活中認識社會,學會做事、做人。在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路徑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各方面素質得到發展。
(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開放式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體現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踴躍參與、積極表達。教師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各抒己見,營造民主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堅持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也促進了家校聯系,形成育人的雙方合力。以激勵為主的評價方式,可以促進學習小組內的合作與小組間的競爭,營造活躍正向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實施開放式教學的策略與方法
基于開放式課堂的意義,教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探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路徑,才能找到開啟道德與法治開放式課堂的金鑰匙,道德與法治課才能上得生動有效,道德與法治教育才能讓學生們入腦入心。
(一)超越教材,拓展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一般是一個對開頁講述一個話題,內容較為簡單。在開放式教學中,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彈性的,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因而教師要花時間廣泛閱讀與教材主題內容相關的各種資料,選擇恰當的資源來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
1.立足本位,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是基礎性的課程資源,教材中的圖片、文字說明和各種活動欄目,都體現了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思路和范例,教師要用好這一最基本的課程資源。當然,教材在編排和選擇上無法顧及各地的實際情況,也無法與每個學校的實際教學水平與特色相匹配,所以教師有時要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增”“刪”“改”:增加其他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刪去不適合當地實際和學生的內容;改變教材內容及其順序、活動方式等,體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立足學生,關注生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的最終目的要落實到學生的身上,因而在開發課程資源時,教師要盡量從學生的視角尋求“兒童化”“生活化”的課程資源,如適當加入游戲、謎語、兒歌、動畫等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資源,以及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這種從學生興趣和發展著眼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共鳴,真正做到教學源于生活,又指導生活。例如,在教學“小水滴的訴說”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巧妙地設計活動和問題情境,將節約用水的道理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形象直觀地呈現于課堂之中,使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地投入課堂教學當中,學有所得。
3.立足社會,與時俱進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實踐創新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培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開放式課堂將教學視角投向更廣闊的的民族、國家,乃至世界。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包括民風民俗、文獻典籍等傳統文化的課程資源,讓課堂充滿傳統文化氣息。同時,教師要及時將黨和國家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用鮮活的內容讓課堂富有時代氣息,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增強教育的時效性、生動性、新穎性。
例如,在開展“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找一找生活中的規則”這一學習任務,展開調查采訪、討論交流,了解生活中的主要規則。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公共規則上,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疫情期間的相關政策。最后,教師可以將守規則上升到守法的層面,通過選取幾個新聞報道,讓學生知道不遵守規則與法律的嚴重性,從而滲透法治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二)走出課堂,創設活動體驗
實施開放式教學的根本在于打破教學時空的局限,讓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教師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愿服務、養殖種植等活動,讓學生在校園生活、大自然、家庭和社會實踐中自主探究、大膽實踐,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進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擴展視野,提升自身能力[3]。例如,在教學“家鄉新變化”一課時,課前教師可組織學生走出家門,去觀察并拍下家鄉的新面貌,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們會驚喜地發現,這一幅幅圖片無不見證了家鄉的美麗與發展。教師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鄉之情,進而上升到愛國之情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去親身經歷,動手實踐,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讓學生把認識、感悟、體驗、情感內化為行動,促進“知”與“行”的統一。
(三)注重反饋,創新評價方式
傳統課堂的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教師是唯一的權威評價者,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評價。開放式教學倡導多元化評價方式,其評價標準是多維的,包括知識、方法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與社區評價等相結合;評價的手段也是多樣化的,如觀察記錄、活動記錄、調查報告、競賽評比、成果展示、書面考查及設立成長檔案等[4]。
多元化評價方式的開展,使教師把關注點放在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學生通過自評與互評,有效發揮主體作用,獲得自身發展;家長評價也不容忽視,學生在家的行為表現只有家長最清楚,比如學生在家中是否參與家務勞動、是否尊重家人、是否認真完成實踐性作業等,這些都需要家長真實、客觀的評價;教師評價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更應從學生的日常表現和整體發展著手開展評價;等等。
例如,在教學“健康看電視”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將正確看電視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并養成良好的看電視習慣,有必要讓家長參與監督并進行評價。在教師講完此節課之后,可以發放給學生一張評價表(見表1),讓家長根據學生一周在家看電視的真實情況,監督學生如實填寫表格,以此了解學生看電視的習慣,督促和激勵學生養成正確的看電視習慣,實現教學由課堂向課外的延伸。
該評價表還運用了“比巴爭章”激勵評價法,切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它借助統一的評價指標,對學生看電視中各方面的表現作出客觀的綜合評定。這種爭章評價法是開放式教學創新評價的方式之一,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特點,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人人爭先、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圍。
結語
隨著開放的社會環境需要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教學必須走向開放。當然,實施開放式教學應在新課改的指導下,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從教學內容、教學空間、教學形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等方面改變“場所靠教室,講授靠教材,主體為教師”的局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活力,課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陳迪夫.簡論開放課堂教學的特征與意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36(11):122-124,132.
[2]郭宏茹.多元評價:打造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新模式[J].教師,2021(03):15-16.
[3]譚紅良.新形勢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放性教學[J].教書育人,2018(13):20.
[4]郭宏茹.比巴爭章:道德與法治魅力課堂打造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1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