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杰

摘要:集市是我國小農經濟千百年來形成的產物,民族地區至今還較為完整地保留了趕集的傳統習慣。云南大理鳳儀是白族聚居地之一,每隔五天趕集的習慣被當地人稱為“趕街子”。現代經濟與傳統集市的沖擊,給當地的農民和“趕街子”這一傳統習慣帶來了多重挑戰與機遇。通過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利用經濟學思想和相關政策提出建議對策,讓鳳儀街子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民族地區;鄉村集市;大理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作為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鄉村振興將在鄉村扶貧已取得全面勝利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鄉村的扶持力度,實現鄉村全面發展。鄉村集市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我國小農經濟千百年來形成的產物,民族地區至今還較為完整地保留了趕集的傳統習慣。鄉村集市便是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農民生產生活和物質交換的主要集中區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集市從家門口的地攤匯集成專門的趕集街道,從趕集街道演變為有專門管理的市場和商場,到現在集市已超脫了物質形態轉化為云端電商。但由于民族地區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各村鎮雖已通路通網,但仍保留著本地的傳統集市。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民族地區,集市文化是當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象征,通過集市將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進行有效銜接。云南省大理州鳳儀鎮是白族聚居地之一,每隔五天趕集的習慣被當地人稱為“趕街子”。而隨著現代經濟與傳統集市的沖擊,給當地的農民和“趕街子”這一傳統習慣帶來了多重挑戰與機遇。通過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從鄉村振興的視角對民族地區集市經濟的傳承和發展問題提出建議對策,讓古老而神秘的“街子文化”在保留傳統民俗的基礎上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二)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對集市的研究側重于理論研究,沃爾特·克里斯塔勒從空間角度提出中心地理論,其人類社會聚落結構理論雖以盈利為標準,卻忽略了社會因素。史密斯對該理論進行了延伸,通過調查危地馬拉高地集市,發現當地集市的集期和買者的數量有緊密的關系,基層集市的功能是向當地居民提供農產品,向更高一級的中心市場輸送產品用于城市居民消費。美國的施堅雅將目光投向中國四川,利用中心地理論研究了20世紀的中國農村集市,以集市作為鄉村社區組織的核心,強調將反映中國社會自然結構的集市作為分析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
我國近現代對鄉村集市經濟的研究可以追溯至費孝通先生的巨著《江村經濟》,他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對太湖東南岸開弦弓村的實地考察,以小見大,對我國鄉村的社區經濟制度進行研究。肖良武(2007)總結了我國農村市場的發展規律,他認為農村集市按照“集會集市-定期集市-常日集市”的路線來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前,云貴地區農村集市依舊是最主要的貿易市場。龍建民在詳細考察了云貴區域彝族居住區十二獸集場,并將其按照規模大小分成了四種類型。不難看出,以西南云貴地區為代表的民族地區,集市是當地農民物質交換和生產活動的主要場所。
綜上,不難發現當前對于集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市自身的形成和發展、結構和作用等方面,但對其經濟文化屬性則鮮有提及,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鄉村集市,由于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讓它有了文化價值。本文在梳理相關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深入實地考察民族地區鄉村集市在當地人民群眾生活中的作用和影響,以深度訪談的形式進一步剖析傳統鄉村集市,以參與式觀察的田野調查方法來對比分析大理各地鄉村集市的異同點,為經濟人類學視角下鄉村集市的相關研究豐富了研究內容并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現狀與實地調研
(一)研究現狀
云南地處祖國西南邊疆, 地理位置閉塞導致交通不便,阻礙了與外界溝通交流,各地少數民族便形成了不同的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 從而衍生出復雜的民族支系。物質的稀缺性和商品的局部流通使得跨區域的鄉村集貿市場成了人們實現經濟交往、文化交融的絕佳場所。自元朝以來,受中原文化影響,村鎮“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逐漸演化成為集貿市場,隨著近現代交通運輸業的不斷革新和云南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當地鄉村集市所包含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各地人對集市的稱呼大都為街或街子,也有少部分地方居民稱之為會場或道場。
毛佑全在對云南集貿市場進行研究歸納后,將其分為集會集市、定期集市和常日集市三種類型。他們的特征如下表1所示。
(二)田野點概況
鳳儀鎮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東南部,是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規劃建設中以新型工業和倉儲物流為主的第一城區和新型工業城。全鎮有13個村委會,80個自然村,134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64734人,有白、漢、回、彝等12個民族。不同的少數民族在這里交往、交流和交融,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歷史上,鳳儀曾被設為縣,面積曾覆蓋至現在大理市行政區劃面積的一半有余,經濟較為發達。近代以來,當地居民將公歷日期尾數5、0定為該鎮的趕集日期,當地人將趕集的日子稱為“街子天”。通過實際調研,不難發現具體趕集的范圍為鎮上的主干道——鳳中路展開,向四個方向的街道延伸,即東南西北四街。由于市場經濟產生分工協作,鳳儀四條街所售賣的商品也各有不同,具體售賣商品總結如表2所示。
各條街道所售賣的商品都清晰地劃分了類別,為當地農村生產生活娛樂提供了充足的選擇。除開四條街道售賣的東西以外,每逢“街子天”,外省商販會集中在鳳中路售賣當下時興時髦的衣服,而本地群眾也會在旁邊擺上大理特色的小吃和民間絕技供趕集的人吃喝玩樂。菜農們也會在“街子天”當天將自己家獨門腌制的咸菜和醬料放到攤位上供大家采買。經過訪談和了解,每條街道售賣商品的清晰分類并不是政府市場監管部門對當地商戶的嚴格劃分,也不是街道上的人們商量斟酌后的周密安排,二是當地群眾自發形成現在的集市分布和趕集路線。
實際上,作者與各條街道商戶均進行了深度訪談,并將趕集線路在鳳儀街道上描繪之后,發現了以下兩點:
第一,每條街道之所以有著明確售賣的商品品類,是因為該條街道的住戶原本就對所售賣的商品有著較強的制作技藝,每條街道的住戶利用自己最擅長的技能來制作最受人們歡迎的商品,這便是藏在趕集背后的經濟學思想——比較優勢。通過將比較優勢放大,每條街道的商戶都能成為集中專門化生產的部門,這便是“鳳儀每條街道,條條出精品”。因此,慕名前來購買商品的不止有鳳儀本鎮的群眾,還有遠在百里外的外鄉人。
第二,人們每次在趕集的時候一般選擇從東街進入,先購買最近要辦紅白兩事的商品以及輕便的茶葉和調料品,在南街購買購買干農活所需要更新的生產用具和五金用品,接著前往北街購買農村用的香火祭祀用品,采購完生產生活所需物品之后,最后到西街和菜市場購買蔬菜水果及干貨。忙完了趕集后,從菜場出來到小吃攤上吃一碗當地特色的涼米線來結束本次的趕集。這樣的路線其實是按照用戶的效用來走的,生產生活用具對于農村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立身之本,一開始進行采買是為了使效用最大化,由于邊際效用遞減,將日常不怎么重要的干貨炒貨以及自家都能種得出來的蔬菜水果放在最后,居民們用這條路趕集既不會偏離趕集的主要目的,也能將街子全部走完一遍。
(三)深度訪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實體經濟受到的沖擊也越來越大。最典型的便是民眾生活的吃穿用度,越來越多的村民學會了網絡購物后對傳統集市的熱情大不如前。在鳳儀集市所售賣的商品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干貨炒貨食品類和家用物品,這些商品大都為同質化較為嚴重的小商品,在對比了網購平臺與在集市采買的同一種商品后,作者發現網購平臺所售賣的商品品質均好于集市的商品,究其原因便是網購平臺所售賣商品的產地是專門生產該商品的特色產地,已形成了具有規模的流水線工作,在成本和品質上均占優勢。
“我們家賣的東西是自己家種的南瓜子和葵花籽,種的過程還是很辛苦的,原以為可以用純天然無公害的招牌來吸引趕街子的人們都來買我家的瓜子,結果現在有了網購,我鄰居家都買網上的瓜子,還給我一把讓我對比瓜子的品質,雖說我家的瓜子我自己清楚生產過程,但人家網上的瓜子就是要比我家的要便宜,質量的話也差不多,但我們家沒有辦法搞那么多瓜子來把價格調低,所以以后我家還種不種瓜子都是個問題了啊!”
集約化生產給商家帶來了更高的利潤和更低的成本,但是對于小本經營的個體散戶帶來了危機與挑戰,農民們如何在實現特色經營的同時又保證利潤,從而能夠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這是今后當地農民所面臨的不小的難題。
“我們還是喜歡來鳳儀街上買東西,本地人自己做的鋤頭和苕帚都用慣了,腌菜罐子和泡菜壇子都是要不同材質的瓶子才能腌得出來我們想要的那個味道,網絡上的那些瓶瓶罐罐就腌不出好吃的東西。其實我們還是喜歡這種上街趕集的感覺,這種熱熱鬧鬧的街子才是我們喜歡的集市,討價還價和試吃東西在那些大超市大商場里面是找不到了。”
傳統集市主要面向的是老一輩的農村人,他們對集市的需求是農村生產生活用具和傳統手工生活用品,網購平臺無法滿足他們對帶有本民族特色手工制造的需求。而本地青年更易接觸新興事物,對現代潮流和互聯網經濟更能接受,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集市的規模和受歡迎程度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但就深度訪談的調查結構來看,作者發現傳統集市——街子對青年人也有不小的吸引力。
“街子天要趕街這是我們從小就有的習慣,小時候村子里什么都沒有,就期待著每五天的集市,但是小時候家里窮,來趕街也只買一點好玩的手工玩意,現在來趕街可以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雖然更經常會用網購來買一些這里買不到的東西,但本地的生產工具和特色小吃還是只會選擇趕街子天的時候來買。”
三、對策路徑與解決措施
趕街子是當地人心中對傳統集市最深的印象,大理本地就有每逢農歷三月十五就要開展“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的“三月街”盛會習俗。如何能夠在保護好當地趕集文化的同時,繼續發揮當地民族文化特色來發展當地“集市經濟”,為小鎮的發展提供可靠支持,作者就本次調研的情況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一)保護和傳承本地市場的傳統習俗和特色手藝
隨著多元文化和現代資本的入侵,本地傳統習俗和特色手藝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很多本地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正在人們的眼前逐漸消失。街頭藝人口中已不再吟唱著當地山歌民謠,取而代之的則是網紅神曲;小孩子們要想找到一家手作冰粉和豌豆涼粉已是難上加難;當地正宗的豆腐乳和泡蘿卜只能于隱藏在巷子里的小作坊才能買到;年輕人不會穿繁瑣復雜的白族服飾。人們對于變遷的文化習俗有著很好的適應能力,但卻丟失了旗幟鮮明的民族特征,我們無法評判其結果影響的好與壞,但學會珍惜并保護本地的傳統習俗同樣重要。因此,首先要在年輕人的周圍做好傳統習俗宣傳,讓其知曉歷史,更加珍惜現在的“街子文化”。其次,政府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手藝人大賽,鼓勵各類行業的人才進行切磋交流,保護好正在失傳的手工藝品的同時還能起到廣泛宣傳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當地市場的助農機制和監管體制
政府要對現有鄉村集市改造和改善基礎設施和購物環境,增強現代市場服務功能。與此同時,通過宣傳積極引導農民進場交易,從政策等方面鼓勵外地經營者參與到市場交易活動,擴大集市規模。有關部門還加大市場執法監管力度,切實維護好農村市場秩序。通過實施巡查監管、市場預警,切實加強對集市內散戶的管理。根據農村商品消費特點,抓住農村生產重點季節,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對于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問題重點開展整治工作,為農村農民營造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
(三)宣傳和推廣街子文化的經濟模式和經營效益
街子文化的經濟模式恰巧印證了疫情之后總理提出的地攤經濟,不僅能帶動當地經濟的復蘇和解決事業的難題,還能利用民族文化的特性與傳統讓人們自主發展起來。政府還可參照大理三月街民俗文化傳統的經營模式,讓大理各地趕集變成不僅是趕集,還可以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契機和吸引游客們駐足停留的民族文化交互場景。大理的三月街一年只趕一次,而各鄉鎮定期舉辦盛大的集市能夠使得人們即使不是三月十五來大理,也能品味大理本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Stine J H.Temporal Aspects of Tertiary Production Elements in Korea[D].Urban System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Oregon,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62:68-88.
[2]Smith C A.Economics of marketing systems:models from economic geography[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74(03):167-201.
[3]王思琦.在村莊與國家之間:論施堅雅中國傳統市場研究[J].東方論壇,2008(02):117-120.
[4]費孝通.江村經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5]肖良武.云貴區域市場研究(1889-1945)[D].廈門:廈門大學,2007.
[6]龍建民.市場起源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7]毛佑全.云南農村集貿市場的經濟文化輻射功能及其特征[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5(02):88-92.
[8]周瑞云.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西部民族地區農村集貿市場的思考——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為例[J].新西部,2020(09):56-59.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