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小學教育中重要的一環。新時期,德育要秉持“經歷教育,體驗成長”的理念,與智育并舉,與勞育齊下。班主任要做錘煉學生品格的引路人,讓學生在愛的陪伴下慢慢成長,從容愉快地書寫“厚德、睿智、健康、美致、樂創”的童年,發揮活潑天性,自由快樂地成長。文章主要研究了班主任身正為范、德育和智育并舉、德育與勞育齊下等具體的實踐方法與策略,強調構建德育多主體、多環節的立體體系,以期全面提高新時期德育質量,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德育;實施路徑;智慧與愛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32-0056-03
引 ?言
小學階段是學生塑造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初始階段。開展好小學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需要把德育所蘊含的每個環節、每個細節、每個規則、每個具體的措施不斷細化,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學校要構建“多方位、多主體、全方面”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體系。學校是小學德育的主要陣地,新時期,小學德育工作可以圍繞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及教學主體等諸多方面進行創新。教師人人都是德育的工作者,特別是班主任,教師的德育之本是智慧與愛。在德育工作中,有哪些具體的實踐方法與策略?本文對此展開探討。
一、班主任身正為范,善良溫暖
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應加強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作為我國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為了實現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培養的總體目標,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接班人,還是培養新時代“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德育都是重要的內容。因此,班主任應充分認識到德育在義務階段教育中的重要意義與作用,能夠清晰自身責任與義務,實現對學生的良好培養。德育作為品德與素養教育的綜合體,其中蘊含著多種多樣的知識與內容,大到仁、義、禮、智、信等傳統優秀品質,小到孝、敬,以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好人好事[1]。而班主任作為其中的關鍵因素,將直接影響整體的德育質量。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心理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同時對說教式德育存在一定的厭煩心理,導致班主任的教學工作開展難度較大,德育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實際學習需求等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創新德育方式。
班主任要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典范,注重“身教”“行道”,注重榜樣示范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煉品質。班主任要教育學生明大德,守公德,擇善而從,見賢思齊,實現“風吹草偃”的德化效果,當好學生的引路人。
首先,班主任要時刻銘記自己的職責,明晰厚德載物的分量,關注生活中的細節,踏實工作,注意規范自己的行為,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其次,班主任應做一個簡單純粹、溫暖善良的人。在學生面前,班主任應摒棄強勢的姿態,多給學生提供自我感悟、自我管理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堅強品質。同時,班主任要嚴慈相濟,耐心地曉之以理,善待每個學生,不挖苦諷刺學生,尤其是特殊學生。這樣學生才愿意跟班主任傾訴自己的小秘密、小心思,把班主任當成可以依賴的大朋友。對于班級的特殊學生,班主任要從學生的學習和健康等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并及時與家長交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個別學生思想問題,班主任要及時與其溝通,了解其成長環境,對其攀比、享樂、滋事、欺凌等不良行為予以批評和教育,幫助他們從不良環境中走出來,知恥明禮。班主任應耐心等待學生心智的覺醒,使學生學有所得,度過一段美好、幸福、完整的童年時光[2]。
最后,班主任為了能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充實自己,以跟上時代的腳步,提高德育質量。班主任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德育書籍,或者通過與其他班主任的交流與分享,將德育作為一個專業領域,不斷完善知識體系,持續提高專業素養。
二、德育和智育并舉,促進全面發展
學校應回歸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規律和生命成長規律辦學,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的,踐行“無處不德育,無事不德育,無時不德育”的大課程觀,完善校本德育體系,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材,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3]。
班主任應優化日常管理,主動開展班隊活動,拓寬德育途徑。優秀的班集體離不開德育工作的良好開展。班主任應有效開展德育活動,精心設計“每月德育主題活動”、德育微課程、“少先隊每周一課時”活動課程、節日課程及專題課程,充實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向上的動力。比如,學校應重視每周的升旗儀式,儀式內容多元化,如“憲法同行”“像英雄致敬”“向雷鋒同志學習”等;同時舉辦道德講堂、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等;科學制訂評價標準,實施智育與德育并舉,每周進行文明班級評選及每學期“文明之星”“文明標兵”“五好學生”的評比活動,不再以分數“論英雄”;推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融合,發揮先進典型示范作用,推進“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激勵師生心懷“國之大者”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德育與勞育齊下,促進健康成長
班主任要把德育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給學生濃厚的道德熏陶,同時善于發現和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元素,將德育與美育、勞育結合起來,讓學生的道德素養得以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加強日常勞動教育,創設優良環境
播種好習慣,收獲好品質。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會將習慣內化為一種內在的自律需要,就會變為指引和激勵自己的精神力量。學校和班主任都應制訂措施,制訂實施學習、紀律、安全、勞動、衛生的量化標準,每周公布,通過一言一行引導學生講文明,做垃圾分類小衛士,爭做文明標兵。此外,班主任要及時總結、矯正學生的不足之處[4]。
教育部門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與學習并不矛盾,相反,學會勞動對學生一生的成長都有很大幫助。家長要摒棄“學習好了就行了”的觀念,只讓學生學習而不讓學生參與勞動是得不償失的。家長應給予學生勞動的機會,并加以方法指導,讓學生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此外,班主任要聯合家長為學生參與勞動創設機會與空間,鼓勵學生每天管好個人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如在家整理自己的房間,打掃家里的衛生,或者給父母洗洗腳,從清潔、整理、烹飪等這些最平常的勞動開始,培養學生的自理和勞動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就能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從而愛上勞動。
(二)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喚醒內在生命力
學校和班主任要畫好課程育人“同心圓”,將德育滲透到各學科中,滲透到實踐中,同時實行第二課堂實踐育人“項目化”管理。比如,不同年級開設不同的實踐項目,設計實踐內容,評價體系等,創設實踐育人“試驗場”。當前學生的勞動教育是短期的、不經常性的,很多時候是少數人的體驗,受時間、場地、材料等的限制,通常是一種體驗式的經歷。怎樣讓學生的勞動觀念根深蒂固,形成勞動意識呢?其實任務式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的體驗式活動成為常態并長期存在。這就需要教師構建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作用,廣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多渠道開辟實踐場所。
學校應秉持“經歷教育,體驗成長”的理念,充分利用現有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開展勞動教育。在農村地區,學校可利用相應土地、山林、草場等作為學生實踐基地。比如,某些學校開辟了農田、菜地等,作為學生參與開墾、播種、收割等活動及學習勞動技能的場所;還可以設計與勞動活動相關的實踐作業,讓學生在投入勞動后,對所學所得有更深刻的體會。這樣能打造書香校園、“蔬”香校園、“勤”滿校園,看到學生滿滿的精氣神。又如,綜合實踐課、勞技課教材中涉及的勞動實踐活動有益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但因為材料、場地、師資受限無法有效開展,對此,學校要進一步完善自身建設,逐步建好、配齊勞動實踐教室、實訓基地。
(三)家校德育互聯,創新共育新模式
家庭是學生的重要成長課堂,家長也是學生的老師。《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更凸顯了新時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了家庭教育的概念、要求和方式方法,其中,道德品質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構成之一。家校德育共育可以優化家庭教育環境,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功能。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家庭讀書分享會,通過學校推薦或者家長互薦的方式,選取部分適合小學生家庭閱讀的有關品德教育的優秀書籍,鼓勵學生家長和學生一起開展親子閱讀活動,并回顧家庭的閱讀經歷,思考親子閱讀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家長和學生可以將讀書心得用文字或者語言等方式進行分享,還可以將閱讀內容與心得創編成兼具戲劇性和趣味性的故事,讓家庭在親子閱讀中有所悟、有所獲、有共情、有成長,提高家校合力德育的質量。又如,學校還可以根據傳統節日,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家庭德育中。以春天為例,學校可以組織家庭開展“春天詩會”“忙趁東風放紙鳶”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吟誦有關春天的詩歌,感受春天的情趣,并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及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更深入的了解;通過手工制作個性化的風箏,將美育與德育相融合[5]。
在家校品德共育的過程中,學校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傾聽家長的意見與建議,特別要關注學生在家庭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問題,注重問題的溝通與解決;關注個性化的家庭,通過家訪等方式,深入詳細了解這部分家庭的實際情況,并通過制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落實“一案一策”;還可以通過學校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學生家長走進校園,走進班
級;向學生家長詳細介紹學校的德育情況,讓家長參觀學校德育的有關成果,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的親子德育活動,真正架起家校德育互聯互通、共促共進的橋梁。
(四)激發學生能動性,樹立榜樣領航成長
為了提高小學德育的整體質量及效率,單純地依靠班主任的能力是無法實現的。班主任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從自身做起,為德育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班主任應在小學班級內尋找得力助手,使其能有效分擔班級管理的重任。班主任需培養出優秀的班級干部,使班級內形成良好的班風,使班級內的德育管理工作更高效。班主任應讓班級干部成為德育管理的“先行者”,利用當前小學生存在的好勝心理及表現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進而使其能夠感染其他學生,獲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在此過程中,班主任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發揮班干部的榜樣作用,可以選擇“輪值制度”,使班級內的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成為“模范先鋒”,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及服務意識,為德育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級內設置值周班長的職務,讓學生輪流擔當,保證學生可以發揮出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身作則,保持班級良好的秩序。此外,班主任還可以對當前小學生管理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對于得分較高的學生,可以給予其一定的獎勵與表揚。這樣的方式能夠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進而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結 ?語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學校要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德育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育的有機整合,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讓學校教育有高度、廣度、厚度、溫度,讓每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讓每朵花兒都向陽盛開。
[參考文獻]
岳亞軍.傳統美德與現代德性的多元融合:學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2(08):21-25.
錢麗婭.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勵策略[J].小學生,2021(10):29.
史雪玲,周文哲.小學班級管理中德育教育功能開發路徑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03):47,56.
王卓龍.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07):17-18.
陳昂,何恒剛.信息化背景下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15):15-17.
作者簡介:王欣新(1976.9-),女,浙江東陽人,
任教于浙江省東陽市實驗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