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偈
摘要: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機械簡單的教學方法不但難以滿足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更難以實現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高職院校各學科教學都應承擔起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責任。文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中的《詩經·蓼莪》教學為例,對其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討,以期提升該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詩經》;《蓼莪》;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32-004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徑研究”(ZJGB2020203)的研究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指引,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著重培養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素養,使其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文化自信,感知中華文化,見證中華文化,致敬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增強學生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的內在動力,為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職場、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奠定基礎,使其閃爍人性光輝,充滿人文情懷,彰顯個性魅力,成為助人為樂、恭謙知禮、誠實守信、孝老愛親、自立自強之學子?!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思政目標一是實現“立德樹人”,二是實現“傳承文化”。要想實現以上目標,該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顯得尤為重要?,F以《詩經》教學為例,品讀其中的經典詩篇《蓼莪》,對其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探討。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中華民族的詩歌歷史源遠流長,而這一古老傳承輝煌歷史的起點與不竭源泉正是《詩經》,《詩經》猶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以其巨大的文化影響永久彪炳在我國的歷史文化史冊中。提到《詩經》,許多人就會情不自禁地吟唱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么應該怎樣解讀這部詩集呢?這部詩集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怎樣的地位呢?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進行自覺傳承呢?這就需要教師先制定教學目標,在整體目標基礎上再設計素質目標、知識目標及能力目標這三大目標,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蓼莪》,對《詩經》所展現的文化進行感知和研究。
第一,素質目標。1)追溯中國文學源頭,提升學生文化自信。2)教會學生感恩父母,傳承中華孝道美德。3)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探究精神,促進學生共同進步。第二,知識目標。1)了解和掌握《詩經》的文學史地位、風格、影響等知識。2)了解和掌握《蓼莪》的藝術特色及其所表達的未盡孝道的悲哀情感。第三,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感悟《詩經》中現實主義精神的能力。2)培養學生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繼承和發展中華孝道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的能力。設計上述教學目標后,教師需要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教學重點:1)《詩經》的文學史地位及影響。2)《蓼莪》蘊含的孝道美德及藝術風格。教學難點:1)如何傳承《詩經》所呈現的藝術特色及精神。2)如何傳承《蓼莪》所表現的孝道美德。
1.教學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必須讓學生體驗、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發自內心地致敬中華文化,自覺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做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還需要將課程與專業結合起來,將課程思政目標融入教學“三環六步”全過程?!对娊洝まぽ穼嵤┱n程思政教學的理念如下。
(1)實踐體驗教育觀?;貧w生活、回歸本質,用生命喚醒生命,用智慧啟迪智慧,把握職業教育特色,將“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結合,踐行“四動”原則,即動手、動腦、動口、動心,達到“用嘴說出、用腦思考、用手制作、用心表達、用情傳遞、用行回報”的實踐體驗效果,讓學生充分感知中華文化。(2)生態教育觀。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成長的需要,實現學習和成長的統一。堅持走課程與藝術相結合的道路。很多高職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文史知識不足,但有一定的藝術功底,喜歡參加活動。為提升針對高職學生的教學效果,在生態教育觀指導下,《詩經·蓼莪》課程思政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必須是學生喜聞樂見且容易接受的。
2.教學設計思路
“三環”:即課前→課中→課后?!傲健保海ㄕn前)第1步,發布任務。課程思政目標:團結協作。(課中)第2步,走進《詩經》。課程思政目標:文化自信。第3步,品讀《蓼莪》。課程思政目標:孝道文化。第4步,感恩父母。課程思政目標:秉承孝道。第5步,吟唱《詩經》。課程思政目標:陶冶情懷。(課后)第6步,鞏固延伸。課程思政目標:傳承經典。
1.一環:課前
第1步:線上發布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任務:收集整理關于《詩經》的信息,集思廣益,合作探究,實現團結協作的課程思政目標。
2.二環:課中
第2步:線下教學。學習任務:走進《詩經》,探尋詩源,讓學生知道《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起源,是中華文明的標志,以實現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目標。
(1)《詩經》探源。讓學生了解《詩經》是中國首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余年間的詩歌三百多篇?!对娊洝吩谙惹貢r期稱為《詩》,西漢時儒家學派將其尊為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便由原來的文學書籍變成了與政治、倫理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詩經》的內容?!对娊洝返膬热莅ā帮L、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指各地區的土風歌謠。“風”包含十五個地區的歌曲,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把拧笔侵芡醭锥肌⒅苯庸茌爡^域的樂歌?!把拧笔钦曆艠罚钦y的宮廷樂歌,包括“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于普通宴請的典禮),共計一百零五篇?!绊灐笔羌漓霕犯?,用于宮廷宗廟祭奠祖先,祈求和贊頌神明,現存作品共四十篇。(3)《詩經》的藝術?!对娊洝凡捎觅x、比、興的藝術手法,這些藝術手法是形成《詩經》濃郁風土氣息的主要因素?!对娊洝芬运难詾橹?,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取重章疊句、回環反復的形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效應。第一,《詩經》主要是詩歌,除去“大雅”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文章,基本都是詩歌。第二,除了極少數幾篇詩歌外,《詩經》中的其他詩歌都是反映當時真實社會面貌的。第三,《詩經》帶有明顯的政治學和倫理學色彩。(4)《詩經》的影響?!对娊洝穬热輳V泛,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風俗、文藝等諸多領域,堪稱中國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一,《詩經》是詩歌之源,是中華文化的珍貴“元典”。第二,《詩經》是五經之首,是讀書人的教本。五經是《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合稱。自西漢開始,儒家學派就將《詩》作為典籍,尊稱為《詩經》,位列五經之首。第三,《詩經》是“思無邪”,是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钡闹匾U稀!对娊洝穬热葚S富、思想純潔,是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理想人格的有益之作。第四,《詩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與美學家底,它讓人們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之美,體現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草木之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鳥獸之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衣著之美),“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情感之美),“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季節之美)。這些美好既真切、生動、有趣,又清澈、溫馨、樸實動人。
第3步:線下教學。學習任務:品讀《蓼莪》,感受孝道,以實現孝道文化的課程思政目標。
(1)品讀《蓼莪》。《蓼莪》是一部緬懷父母恩德,抒發失去雙親的孤苦和未能終養父母的遺憾、悲愴之情的詩歌。《蓼莪》共有六章。第一、二章寫不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人見到路邊的蒿草,看似莪蒿,其實是細小的青蒿,比興自己是人子卻未能履行奉養之責,并表現出對父母的懷念之情。第三章寫詩人以“瓶之罄矣,維罍之恥”暗喻當時民眾的生活困苦是封建統治階級造成的。第四章則描寫詩人欲報父母之恩而雙親卻已不待。詩人在句中一連用了生、鞠、拊、畜、長、育、顧、復、腹九個名詞和九個“我”字,詞拙情真,語直意切,絮絮叨叨,聲促調急,達到了如泣如訴的效果。第五、六章抒發了詩人不得終養父母的恨怨。詩歌以南山高險、狂風急遽比興統治階級的苛政暴政,使他遭遇了父母亡故不能盡孝奉養的痛苦。(2)感受孝道?!掇ぽ啡姳砻嫔鲜潜磉_兒女不能對父母盡孝道的傷感,實際上體現了中華兒女以贍養、孝順父母為責任和美德的傳統。第一,什么是孝?所謂孝順,是指孩子對家長,晚輩對長者的尊重、順從、感恩的心理。夫孝,德之本也。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崇祖輩的傳統文化思想??鬃娱_創的私學,將“孝”放在首位,認為“孝”是德行的基礎,正所謂“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第二,《詩經》中的孝道?!靶ⅰ弊衷凇对娊洝分泄渤霈F17次,體現孝道精神的詩歌共有《凱風》《蓼莪》《桃夭》等8篇,比如“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夭》)。《詩經》體現的孝有三種:一是奉養父母之孝,二是傳宗接代之孝,三是謁祖承業之孝。組織學生討論:《蓼莪》體現的是哪種孝道?如何行孝道?學生思索:孝是包容,孝是?;丶铱纯矗⑹菆蠖?。教師講解:兒女尊重父母、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蓼莪》是以豐富的情感表達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最早的詩歌作品,對后人影響很大,在詩詞歌賦中經常被引用?!对娊洝穼ξ覀冎腥A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所形成的影響是巨大的。時至今日,弘揚孝道精神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時代價值和社會意義。
第4步:線下教學。學習任務:感恩父母,以實現秉承孝道的課程思政目標。
設計感恩父母的活動。首先,讓學生現場電話聯系自己的父母,并向父母表白:爸爸媽媽辛苦了,我愛你們!借此增進與父母的感情。其次,各班選擇為父母演唱歌曲《父親》或《時間都去哪兒了》,以增加活動的文藝性,促進情感升華。再次,講述孝道故事,如古代岳母刺字及當代“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事,認知“小孝”和“大孝”,升華孝道———對國家的忠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最后,梳理《蓼莪》的孝道影響,達到秉承孝道的課程思政目標。本步驟將詩歌與歌唱藝術結合起來,并結合經典誦讀促進了學生對孝道的理解,引導學生自覺秉承孝道精神。
第5步:線下教學。學習任務:吟唱《詩經》,以實現陶冶情懷的課程思政目標。
吟唱《詩經》是一種有效的美育手段。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人的文化修養起步于學詩,自立于學禮,完成于學樂。教師引導學生吟唱《蓼莪》《采薇》《子衿》《在水一方》,讓學生感受《詩經》的美好,陶冶學生的情懷。
3.三環:線上
第6步:課后線上教學。學習任務:鞏固延伸,以實現傳承經典的課程思政目標。
課后具體教學安排如下。第一,組織學生進行國學經典吟誦大賽,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詩經》之美。第二,讓學生給《詩經》編曲,組織吟唱和漢服歌舞表演活動?!对娊洝烦錆M生活氣質的美,它把中國古代生活的日常、自然界的事物,以及人世間的萬般情愫都刻印進來,體現了世間生活的萬般美好。讓學生明白,傳承《詩經》是當代學子的責任和義務。第三,引導學生傳承經典??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在孔子看來,《詩經》妙不可言,他特別樂意引導子弟學習《詩經》。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學詩,多讀詩,做中華經典詩歌的傳承人。
1.教學特色
(1)實現了課程思政“六進”。該課程教學將課程思政目標納入了“進人才培養方案、進教學計劃、進教學方案、進教案、進課堂、進課題”,做到了陶冶學生的心靈,構筑學生美好的精神家園,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潤物無聲地實現了課程思政目標。(2)構建了生態型課堂。教師在教學中堅持“回歸生活、回歸本質,用生命喚醒生命,用智慧啟迪智慧”,通過在學銀平臺使用分組群聊、小組任務、隨堂練習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和藝術教育進行了有機結合,構建了生態型課堂,使知識傳遞和價值引領做到了有機結合。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參與和展示的樂趣,又激發了學習熱情,實現了在樂學中健康成長。(3)運用了實踐體驗式教學方法。教師運用了實踐體驗式教學方法,通過經典誦讀、任務驅動、情景體驗等方式把詩歌教學與藝術活動結合起來,引領學生在實際行動中進行學習、體驗和感受,并突出學生的主觀認知、體驗與實踐創新。
2.教學成效
(1)學生綜合素養明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做到了心中有愛,能動手、能動口、能合作。教師采用的任務驅動、經典誦讀、情景體驗、親情熱線等教學手段,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吟唱《詩經》,且歌且舞,在實際行動中進行充分學習和體驗,使教學達到了知識傳遞、綜合素質培養、創新能力訓練的一體化效果。(2)學生樂學。在一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了進來。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及每個班級,都積極參與到了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荚囉蓛刹糠纸M成:實考和網考。實考節目單制作、編排、主持由課代表負責,學習情況由學委負責總結,評分由學生評委和教師共同評定,班長率領其他班干部負責組織、場記及后勤保障工作,各小組則自行勘選主題和解說、推薦傳統文化作品。所有工作都由學生分工協作完成,學生既鍛煉了能力,還表現出盼課、奔課、追課的狀態。(3)教師樂教。“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教學的熱情和創新靈感很大一部分來自學生的認可和肯定。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心意相通,以積極的心態引導學生學習和成長,在愉快的心情中快樂教學。教師關愛學生,學生敬愛教師,教學相長,創意無限。
總之,在新時代,讓所有的教學成為“行走的歷史、溫暖的文明、別樣的傳播、美好的學習”,是高職院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各學科教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實施路徑、教學模式等都需要教師不斷探研,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各科教師只有不斷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才能達到“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連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和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15).
[2]譚靖儀.融合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1(06).
[3]彭迎春.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8).
[4]周中興,李曉虎.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探討———以中國古典文學課為例[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21(01).
[5]崔小云,冼梨娜.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學課程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0(11).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rapi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simple mechanical teaching method are not only difficult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but also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each subj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walk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Book of Songs·Liaoe"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 The Book of Songs; Liao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