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錦
摘要:新課改教育理念與美術教學的整合,讓許多教師意識到以往教育模式的弊端,使教師開始主動尋找新穎的教育手段,推動美術教學的優化。而教育戲劇的出現,無疑可以為教師提供助力。在現階段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主動利用戲劇元素推陳出新、積極引導,從而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教育戲劇;小學美術;新課改
教育戲劇是指將戲劇元素融入課堂的教學手段,其不僅能夠活化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構建美術知識的動力,也能夠讓學生立足主體視角,對美術知識進行親身感知,從而形成對美術知識的深刻印象。在現階段開展美術學科的教學工作時,教師有必要將教育戲劇引入課堂,積極利用教育戲劇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便在改良傳統教學結構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更加享受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
1? ?巧用戲劇元素,實現推陳出新
1.1彰顯主體地位,自主構建知識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向我們揭示了學生建構知識的基本過程,即學生將未知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重新建立新的知識框架,可見,學生才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然而,在傳統美術課堂上,教師習慣于直接采用口述的方式為學生講解基礎美術理論,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學生會處于被動的學習位置,難以享受學習美術知識的樂趣。而教育戲劇能夠讓學生通過模仿、表演等方式進行美術知識的感知,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美術教師要積極引入教育戲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自主完成對美術知識的建構。
例如,在小學美術“會響的玩具”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教育戲劇,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位置。在課堂上,教師先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會響的玩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有哪位玩具制作家想要為我們介紹會響的玩具的制作原理呢?”學生主動地完成身份的轉變,自覺扮演“小老師”,為其他同學介紹會響的玩具的制作原理,如有的“小老師”介紹道:“這個小球之所以會響,是因為里面裝了玉米粒,另一個玩具會響是因為利用包裝塑料紙制作了響板……”在“小老師”講解完畢后,教師再作為配角,對“小老師”介紹的制作原理進行整理、總結,以便其他“聽眾”也可以認識到會響的玩具的制作原理。
教師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介紹美術理論知識,自己則化身配角,為學生提供輔助,不僅能大大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彰顯學生的主體價值,使學生自覺建構美術知識。
1.2突破封閉課堂,形成開放氛圍
教育評價是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但是,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總是站在自身的專業視角,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點評,使得評價環節呈現封閉的狀態,學生無法參與到評價之中,也難以通過評價的過程獲得審美鑒賞能力、美術創作能力的提升。而在引入教育戲劇的教學手段后,教師能夠打造開放式的評價模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育評價。因此,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妨創建戲劇情境,邀請學生對同伴的作品進行點評,以便學生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提升美術素養。
比如,在小學美術“團包紙工”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突破以往的封閉結構,為學生營造開放式的評價氛圍,讓學生基于戲劇情境,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學習“團”“包”的制作方法,并引導學生使用各種紙張,自主制作立體造型的作品。在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請學生將作品展示在講臺上,并為學生擬定如下戲劇情境:“我是一名顧客,走進了一家團包紙的工藝品店,你們能幫我看看哪個工藝品最好,哪個工藝品仍需要改進嗎?”學生自覺扮演顧客,對其他同學制作的作品進行欣賞、點評。在統一選出最優秀的作品后,教師再請制作這一作品的學生化身為“匠人”,為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制作過程,之后,其他學生則再次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調整,從而讓自己制作的工藝品更加寫實、更具美感。
在美術課程的評價環節,教師為學生擬定戲劇情境,邀請學生參與到評價環節中,能夠推動開放性課堂的生成,促使學生在七嘴八舌的點評、賞析中真正融入課堂,提升審美鑒賞素養。
2? ?發揮戲劇優勢,形成積極引導
2.1展現教育價值,促進學生參與
每個學生都擁有獨特而優秀的靈魂,他們的閃光點、獨特性也能夠在美術課堂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當教師采用枯燥乏味的手段組織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學生的參與感會降低,閃光點和獨特性也難以釋放。而當學習的方式富有戲劇色彩、趣味色彩時,學生也會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主動對未知知識進行探索。所以,美術教師要主動放大戲劇的教育價值,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創建戲劇情境,以便學生在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中親身完成對美術知識的探究,逐步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
以小學美術“各式各樣的鞋”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發揮教育戲劇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對美術知識的認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創建“鞋的前世今生”“小小設計師”“變廢為寶”“鞋子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化身為“講解員”“設計師”,全程參與學習活動,加深對鞋子的了解。首先,在“鞋的前世今生”的活動中,學生可以充當“講解員”,向他人介紹自己搜集到的鞋文化,鞋子的種類、作用等內容,使學生在“講解員”的介紹中加深對鞋的了解。其次,在“小小設計師”“變廢為寶”等活動中,學生則變身為“設計師”,自主進行鞋子的創新設計,并運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完成鞋子的制作。最后,在“鞋子表演”活動中,學生再展示自己制作的鞋子,并扮演“設計師”,為他人介紹自己的設計和制作理念。活動促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真正地提高對鞋子的認識,并完成美術創作。
教師為學生創建多元化的教育戲劇,能夠讓學生在不斷變換自身角色的過程中全程參與學習活動,增強在課堂上的參與感,以便在扮演角色之余有意識地構建美術知識,提高學習實效。
2.2搭建趣味結構,激發學習動力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維持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精神支柱,當學生的興趣高漲時,他們會自覺消耗精力和時間,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而與一般性的學習形式相比,教育戲劇更能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刺激,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拉近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距離。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基于學生的學習視角,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創建趣味性的教育戲劇,以便弱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陌生感,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小學美術“夸張的臉”這一課的教學中,當教師直接引導學生了解人臉的基本特征,讓學生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人臉時,學生會產生畏懼心理,自覺排斥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可以事先制作“小頭爸爸”“大頭兒子”的面具,并將這些面具分發給學生。在活動中,教師請學生戴上這些面具,扮演“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在聽到扮演角色的要求后,學生紛紛燃起學習的信心,主動投身到課堂中。在學生扮演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戴上面具,采用邊講故事邊畫臉的方式,隱性地為學生示范夸張人臉的畫法。在教師一邊講述故事,一邊輕松地進行人臉繪制的過程中,學生也會產生“我也想試試”的想法,從而使學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時,也可以完成夸張人臉的創作,并為這些人臉賦予情感和靈魂。
教師利用教育戲劇改良以往的授課方式,能夠弱化學生對陌生知識的排斥心理,促使學生在積極扮演角色的同時,自覺走入新課之中,從所扮演角色的角度積極構建美術知識。
2.3綻放創造才能,發展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而創新型人才是推動國家創新發展的必備要素,作為綻放學生創造才能的平臺,美術教師應當基于本學科的特色,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而適宜的環境、空間和情境,更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的創造能力獲得良好的發展。對此,教師不妨借助戲劇氛圍,為學生創建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置身戲劇情境的同時發散自己的思維,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比如,在小學美術“太空新居”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完成藝術創作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播放有關太空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的刺激,仿佛置身太空之中。之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現在,我們置身于太空之中,每個人都是太空的旅居者,如果讓你在太空中安家,你的房子會是怎樣的呢?”學生主動釋放自身的創新思維,積極進行“太空新居”的自主設計。在學生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提出“太空新居的外部輪廓是怎樣的呢?”“你的新居有怎樣的特點呢?”“它是由什么材質構成的呢?”等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進一步釋放學生的創新才能。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受,能夠讓學生迅速投入戲劇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在化身戲劇角色的同時開展自由的聯想和想象,從而促進自身創新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3? ?注重戲劇建設,落實教育改革
3.1擬建戲劇情境,調動學生活力
許多教師在應用教育戲劇開展教學活動時只是簡單地賦予學生新的身份,期望學生自主基于扮演角色的過程完成對知識的構建。然而,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下,大多數學生會呈現出“旁觀”的狀態,被動地學習美術知識。所以,為了發揮教育戲劇的價值,讓學生通過戲劇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有必要圍繞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創建虛擬的戲劇背景,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在情緒波動下自覺走入戲劇之中,成為戲劇中的“角色”。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美術“大人國與小人國”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做好戲劇情境的創建,使學生更加投入學習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些對比圖片,如天空中的飛機與紙飛機、高聳入云的大廈與地上的螞蟻,使學生對“大”“小”有基本的概念。之后,教師為學生介紹《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愛麗絲的奇妙之旅。緊接著,教師請學生閉上眼睛,并為學生闡述“有一天,你來到了森林的深處,在這個人煙稀少的地方,突然出現了一個山洞,穿過山洞,你走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這個世界里的所有東西都很小……”,使學生化身為童話世界里的主人公,想象自己穿越到小人國、大人國。在想象活動結束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剛剛同學們經歷了一段奇妙之旅,不妨將你在大人國、小人國的經歷畫下來吧!”學生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經歷”,完成故事的創作。
顯然,教師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擬定戲劇情境,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促使學生形成情感波動,逐步創作出更加靈動、更具生命力的美術作品。
3.2開展合作活動,發展團隊意識
小學生的能力有限,美術知識的積累也有限,當教師直接為學生創建戲劇情境,鼓勵學生融入戲劇時能夠發現,部分學生學習的動力十足,但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而不同學生之間能夠形成互補的關系,能在相互輔助中加快實踐操作的進度。在美術學科的教學中創建了戲劇情境后,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搭建合作小組,引導學生在相互輔助中提高對美術知識的認識,不斷強化團隊意識。
比如,在小學美術“舞臺上的布景”一課中,教師便可以在創建戲劇情境后為學生搭建合作小組。在課堂上,教師先借助“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戲劇故事為學生示范舞臺布景設計的基本方法、內容。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觀察學生的反應,并結合以往的活動經驗,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美術素養進行判斷。隨后,教師采取優勢互補的原則分配組員,保持組內學生之間的互補性。在分好組后,教師再為學生引入“景陽岡”的戲劇背景,鼓勵學生依靠小組的力量進行舞臺布景,如美術素養較強的學生負責藝術創作、舞臺布景的設計,而動手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負責舞臺搭建,這樣,各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在各司其職中推動舞臺的布景,為后續還原劇本加快進度。在完成舞臺的搭建后,教師也要指導學生根據劇本還原故事情節,使學生真正地參與戲劇演出。
教師先對學生進行觀察,判斷學生的美術素養發展水平,再進行科學分組,能夠較好地發揮學生的集體力量,促使學生在合作中推動教育戲劇的落實,從而打造優質的美術課堂。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未來組織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教師要重視教育戲劇,主動圍繞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戲劇情境,促使學生在與戲劇融為一體中發現美術的魅力,更加享受美術課程。
參考文獻:
[1]徐懿.試論新課改下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教學方法與對策[J].新課程(綜合版),2019(1):175.
[2]陸麗.以境激情:小學美術課中的戲劇元素運用[J].北方文學,2019(32):224-225.
[3]洪濤.情景戲劇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運用探討[J].科幻畫報,2022(1):95-96.
[4]李小燕.教育戲劇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華夏教師,2020(1):46-47.
[5]鮑秋琴.融入教育戲劇? 提升美術之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