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孟 邱立峰 劉仙章
摘 要:從高中生創新素養的培育入手,本文根據學習范圍選定恰當主題,制定創新素養導向下的精準化目標,融合遷移學習,選取突出交通色彩的本土化資源——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為情景,通過文化融路、生態立路、服務強路三個環節,設計7053次公益性慢火車、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歐班列(齊魯號)相關活動,在指定的真實活動中把握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本文經歷從確定主題、發現問題、細化學習活動到解決問題、成果展示過程,同時也有助于探索本土化資源主題學習的有效策略,以期使高中生創新素養培育目標的成功實現。
關鍵詞:創新素養;主題學習;本土化資源;交通;區域發展
一、教學內容概述
本課例對應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為“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2]。新課標旨在用具體的典型案例來分析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本課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學生熟悉或指定的地域背景,以此來了解并把握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本土案例,側重分析交通布局的區位條件,同時能夠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并能夠融合高階思維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根據新課標要求,將“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文化融路方面:首先,能夠結合區域特征,分析偏僻山區居民依靠7053次慢火車的緣由。其次,說出目前7053次慢火車仍存在的必要性及成為“網紅列車”所需的支撐條件。最后,通過7053次慢火車案例,梳理出交通區位和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思維導圖,旨在培養高中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生態立路方面:一方面,能夠通過多種途徑自主收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材料,提出有創新思維含量的活動主題。另外一方面,以先行區內某一類或某幾類交通方式為例,解析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關系的內在聯系,增強區域比較、信息獲取和綜合分析能力。通過知識滲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服務強路方面:首先,能夠結合區域特征,分析中歐班列(齊魯號)開通的緣由。其次,分析中歐班列(齊魯號)興起所需的條件,及對地區發展的影響。最后,通過齊魯號中歐班列的典型案例探究,使高中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得到進一步升華。
二、教學思路設計
從課程標準中解讀出來的實質問題是,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的關系究竟如何,從本質問題中拓展出來的問題有:運輸方式與布局有何特點?這些特征是如何實現的?這些特征又有哪些變化?它的變化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通過這些線索,利用高中生原有的認知,把山東定位學習的情境場域,從不同的時空角度對山東省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關系的典型案例進行探究,為前面抽象的教學目標提供具體化的承載情境[3]。再從濟南市域、山東省域、山東與我國域外國家之間轉換不同的時空尺度視角中,圍繞文化融路、生態立路、服務強路三種示范教學。本節主題學習設計思路見圖1。
三、教學實施過程設計
(一)山東的“硬聯通”和“軟實力”—見證齊魯大地交通華章
設計意圖:以收看交通強國省級示范區視頻的方式為開端,為什么選擇山東的視頻,喚醒學生山東省創造成績、創造經驗、做好示范的意識,讓交通當好中國現代化的排頭兵,激發其自豪感,激趣導入,拉近學生與家鄉交通的距離,強化社會責任意識,進而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人格。
(二)文化融路——從7053次公益性慢火車看創新驅動的示范
設計意圖:以山東省7053次公益慢行列車為背景。用本土的案例替代教材中的大眾化案例,該案例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掌握交通建設的區位因素、交通建設的意義等知識。
(三)生態立路——從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看轉型發展的示范
設計意圖:該環節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為材料,重點從學生自主收集的材料入手,找出并分析濟南市域交通目前存在的時空分布、發展上的特殊之處,一起來重點關注濟南綠色高效交通網的發展。
(四)服務強路——從中歐班列(齊魯號)看互通互聯的示范
設計意圖:運用中歐班列內外互聯現象,引導學生中歐班列路線規劃,讓學生畫圖規劃過程中綜合考慮交通的區位條件。通過探究活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分析和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通過給定的材料(文字、示意圖),既鍛煉了學生閱讀圖表、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繪圖和綜合分析的能力,且體現了小組合作的理念,較好落實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創新的人格。
四、教學評價
本節的發展性評價以學習過程觀察評價為依據,重點觀察、記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好奇心、情感、態度等,并根據評估目標進行評估觀察評價表5表。
參考文獻
[1] 張就序.主題學習的探討與思考[J].新課程學習(下),2012(12):10-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王新盼,陳世敏,馮琰.“透析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的關系——以四川省交通變化為例”問題式單元主題教學設計[J].地理教育,2021(05):18-26.
[4] 陳亞顰. 現代地理教學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5] 楊曄,郭劍峰.“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復習課教學設計(中圖版新教材)[J].地理教育,2020(0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