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學校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進行整合,能夠最大化釋放學校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當有意識地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建恰當的教育方式,促進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關鍵詞】活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學教學
作者簡介:李宛夏(1989—),女,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東延路實驗學校。
學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必然要擔負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1],讓學生在實現智力發育的同時,增強民族認同感,更加主動地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地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而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一直保留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吳地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在實際開展教育工作時,教師要主動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結構和學習特點,進行教育活動的優化設計,從而推動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一、豐富資源,讓學生真學習
縱觀當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教學,我們能夠看到,學生的學習渠道相對單一,只能通過教師的介紹和實地走訪深入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世界,感知其中的文化色彩。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新穎的教育方式開始應用于課堂之中,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靈動。在指導學生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內容時,教師要巧妙地借助多媒體技術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邀請專家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從而逐步提升學生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質量。
(一)應用媒體,快速了解
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育資源的限制,學生的學習活動局限于課堂之中,只能通過教師的單向滲透來對未知的知識進行探索,以至于學生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難度較高。而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學生帶來了微課等網絡資源,使學生可以輕松地完成學習活動。對此,為了讓學生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進行學習,教師可以發揮微課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以便學生通過完成簡單的學習活動,感知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魅力。
比如,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制作工藝包含拼接、緄邊、繡花等,為了增強學生對這些制作步驟的認識,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教師先收集拼接、緄邊等制作步驟的相關資料,為后續微課的制作奠定基礎。隨后,教師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思維,合理地安排微課中拼接、滾邊等制作工藝的次序。在做好微課視頻后,教師將其分發給學生,促使學生在觀看微課后認識拼接、滾邊等手法。
教師為學生引入現代教育資源,能夠讓學生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方式變得更加便捷,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更加自覺地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2]。
(二)邀請專家,加深認識
在校教師相當于“半路出家的和尚”,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認識相對淺顯,而研究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專家,對這部分內容了解得較為透徹,能夠為學生進行詳細的介紹,加深學生的認識。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主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雙師制”的學習模式[3],讓學生通過在校教師的簡單介紹,建立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初步印象,然后通過專家的深度講解,全面認識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
例如,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便可以與專家合理分工,共同帶領學生走入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世界。教師先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簡單地介紹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起源、發展、歷史價值等,讓學生初步認識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與農耕之間的關系。隨后,教師邀請專家到校進行講解,促使學生認識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制作工藝、文化特征等。在專家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如“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上的紋樣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以便通過專家的解答,了解更多的專業知識。
教師與專家分別負責不同的內容,為學生呈現一場有關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學習盛宴,能夠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從而完成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學習。
二、以生為本,讓學生真了解
新課改中強調“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4],在引導學生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內容時,教師不能將學生置于課堂上的被動地位,讓學生消極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自主、積極地進行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探索。對此,教師不妨為學生創建合作學習等活動,促使學生依靠集體的力量,深入了解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
(一)合作探討,強化印象
單個學生的力量是很弱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可估量的。在引導學生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時,如果教師僅讓學生依靠個人的力量對相關知識進行探索,那么學生學習的角度會有一定的局限,積累的知識也會相對較少。對此,教師有必要為學生建立合作互動的小組,讓學生擁有集中集體智慧的機會,共同走進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世界。但在分組前,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采取優勢互補的原則,科學地分配各組組員,保障各小組成員的學習水平均衡。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便可以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為學生設計合作互動的學習活動。教師先為學生設計“你了解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相關內容嗎?”等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判斷。隨后,教師再基于學生以往的表現,對學生的口語交流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進行分析,采取優勢互補的原則,分配每個小組的成員。在分好組后,教師為學生設定“探索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依靠小組的力量,共同探索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知識。如口語交流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走訪工作,而信息整合能力較強的學生負責對網絡上的信息進行檢索和整理。這樣,在合作中,學生能夠多角度地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提高學習質量。
教師先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再采取恰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集中力量,促使學生在相互輔助中全面學習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并加深對該知識的印象。
(二)尊重差異,個性成長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株獨自盛放的花朵,如果教師采用相同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一樣的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不同學生表現出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進度會大相徑庭,學生之間的差距也會在無形之中加大,致使課堂的教學進度緩慢。對此,為了讓全體學生都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燃起興趣,讓所有學生都可以自覺地接觸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教師有必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學習的角度,以便學生在獲得個性發展之余,增強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認識。
比如,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方向,可以分為起源與發展、文化特征、制作工藝、歷史價值等,而不同的方向對應著不同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先簡單地為學生展示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圖片,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隨后,教師為學生設定“自選角度,走進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角度,如有的學生選擇起源與發展角度,有的學生則選擇文化特征角度。
教師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為學生設定可以自主選擇的學習任務,能夠讓學生基于自己感興趣的角度走入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世界,從而加深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記憶。
三、打破傳統,讓學生真傳承
傳統的教學方式會限制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過去,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教師會為學生設定專門的學習活動,也會專注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講解,期望學生在專門的學習活動中,增強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認識。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對此,教師有必要打破傳統,優化教學方式,做好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與學科知識的整合工作,并為學生創建自主創新的平臺,以便學生實現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一)整合學科,促進傳承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常常將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視為特別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然而,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致使學生認識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方式較為單一,學習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因此,教師有必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尋找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與不同學科之間的結合點,將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與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以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逐漸接觸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從而在提升學科素養的同時,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例如,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中包含多元化的美術知識,如服飾的外形、結構、紋樣、色彩等,這些都能夠成為教師開展美術教學的重要素材。對此,教師可以將美術知識與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在學習美術基礎知識之余,增強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認識。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圖片,設計課堂導入環節,用極具民族風情的元素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主動將注意力放在美術課堂上。隨后,教師通過講解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色彩等知識銜接教學,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觸美術知識。接著,教師再以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為例,為學生講解美術知識,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效果。之后,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審美鑒賞的活動,讓學生應用美術知識,完成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藝術賞析。
教師主動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做好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與學科內容的整合,能夠在提升基礎學科教育實效的同時,取得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讓學生更加自覺、自然地完成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二)開拓創新,持續發展
部分教師認為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教學重點是傳統技藝和民族特色,因此將目光聚焦在傳承上,極少讓學生在認識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活力,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新的發展[5]。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重視創新教育,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讓學生以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為對象進行創新,融入自己的想法。而在學生完成創新設計后,教師也要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擁有展示自己創新設想的機會,從而讓學生在獲得強烈的滿足感之余,愛上創新活動。
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了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顯、俏、巧的特點后,教師再帶領學生認識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在用料、裁剪、色彩選擇等方面的特別之處,讓學生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有具體的認識。隨后,教師開展設計大賽,鼓勵學生以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為對象,開展自主創新設計與制作。在學生完成設計后,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成品,并請學生介紹自己設計與制作的過程,如靈感的來源、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等,讓學生獲得較強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在未來更主動地為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傳承與發展添磚加瓦。最后,教師再選出優秀作品供全體學生學習,進一步提升全體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重視創新教育,在指導學生學習了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基礎知識后,為學生提供創新設計的平臺,能夠讓學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添加新的想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總而言之,促進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并非僅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實現。所以,在未來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開發更多的教學手段和教育資源,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滲透方式,增強學生對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知識的認識,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民族意識。
【參考文獻】
[1]許漱文.“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特色及美用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17.
[2]謝婧.蘇州甪直水鄉婦女傳統服飾的傳承與創新分析[J].大眾文藝,2013(07):35-36.
[3]張鳴艷.基于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文化元素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J].今古文創,2021(04):77-78.
[4]梁惠娥,周丹,卿源.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元素解析及其在文創產品中的設計應用[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21,34(06):30-36.
[5]許漱文.淺論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中的拼接工藝[J].藝術品鑒,2016(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