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相融合的主要依據,其次闡述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傳統美德的原則,最后對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法治教學融合的優化措施進行了具體分析。
【關鍵詞】中華傳統美德;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分析
作者簡介:高永成(1975—),男,陜西省寶雞市鳳縣教學研究室。
中華傳統美德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因此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雖然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包含著眾多中華傳統美德知識,但是教師并沒有重視美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實際教學的方式方法還有待探索。
一、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相融合的主要依據
(一)時代發展訴求與社會文化環境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隨著我國有關公民道德建設的相關文件的提出,公民道德建設的進程也日益加快。中華傳統美德作為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只有加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不斷發掘中華傳統美德資源,才能夠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扎根傳統美德意識。
從實際教學活動來看,中華傳統美德在于培養學生自強不息、扶正揚善、尊老愛幼等精神。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與中華傳統美德概念息息相關,教師應基于時代發展特征將二者相結合,從而在教學內容中賦予中華傳統美德新的時代內涵,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1]。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書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總的來說,教學活動的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傳統美德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因此,基于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需要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2]。
(三)多元環境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的高速發展及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西方文化的輸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初中生思維認知較差,他們無法科學合理地分辨哪些文化是優秀文化,哪些文化是糟粕文化。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和社會風氣,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需要將道德法治意識融入學生的思維認知當中,還應通過與中華傳統美德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中華傳統美德。
道德法治與傳統美德向來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清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而中華傳統美德又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道德觀念與行為觀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手機、電腦普及率越來越高,初中生每日都會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因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認知是至關重要的。融入中華傳統美德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到相關概念的重要性,并且能夠讓他們將這些概念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踐行中華傳統美德。
(四)學生道德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和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但是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初中生思維品質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這一矛盾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思維創造性,其次是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和思維批判性都是學生思維認知發展的重要能力。但是,倘若學生本身存在意識形態薄弱的問題,那么他們的思維創造性和思維批判性就會逐漸演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認知。因此,這就需要道德與法治教師將中華傳統美德作為拓展教學資源,以此來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能夠靠自身的思維認知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因而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所作所為,基于中華傳統美德規范自己的行為,以此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3]。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傳統美德的原則
(一)傳統美德應具備文化底蘊與深層次含義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將中華傳統美德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以此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在選擇中華傳統美德教學內容時,還應挖掘傳統美德的文化底蘊和深層次含義,只有其具備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深層次含義,才能夠切實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
中華民族文化歷經千年的沉淀,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和深層次含義。結合中華傳統美德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認同。因此,教師不僅需要將傳統美德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課程中,還需要讓學生懂得傳統美德的文化底蘊和它的真正含義。這樣,學生才能夠結合課本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落實傳統美德的真正內涵。
(二)傳統美德要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
中華傳統美德形式多種多樣,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應首先尋找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美德為學生展開教學,這樣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儒家文化對于學生思維認知的影響十分深遠,教師應結合時代的發展及道德法治觀念為學生選擇其中最具精華的部分開展教學[4]。
(三)傳統美德應與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相符合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美德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高度融合,教師需要觀察傳統美德內容是否符合學生認知思維的發展規律,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及當前教學進度調整相關教學內容,以此來實現符合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還應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優化教學活動,大力開展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將中華傳統美德與道德法治相結合并將其落實于日常生活中[5]。
三、實現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合的優化措施
(一)提高教師文化底蘊和教學素養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其言行的好壞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要想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師首先需要積極學習關于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在日常教學中充分體現這些內容,并以身作則,為學生提供榜樣示范。初中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相比于小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思考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他們更喜歡模仿別人。因此,教師可利用初中生這一特點,通過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外在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例如,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做到以禮待人,文明著裝。此外,道德與法治教師還需要不斷學習我國優秀的史書典籍,根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及教學方向,創新自己的教育方法。
為了避免因部分教師教學工作能力較差影響學生學習效果,道德與法治教師團隊可以采取師徒制結對幫扶的方式,引導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領新入職的教師開展工作。在開展傳統美德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活動中,可采取集體備課的方式,由道德與法治教師團隊中的每位教師輪流擔當核心備課人,備課內容包括傳統美德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結合對應的教案、課后習題及教學評價等。
同時,為了促進傳統美德教育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需要定期開展關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專題研討會。我國傳統美德眾多,教師團隊應在一個教學章節中,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選擇一個大方向的傳統美德內容。例如,以誠實守信為主題,備課組應根據教師的年齡層次、學識水平和教學經驗的不同,確定研討會主講人,引導所有教師互相討論,結合學生實際思維認知情況,選擇適切的誠實美德的教育題材。
(二)研習教材,開發傳統美德教育資源
研習教材,開發傳統美德教育資源的方式主要有三種。首先,教師需要主動為學生講解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的中華傳統美德內容;其次,教師需要積極拓展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中華傳統美德內容;最后,教師還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
新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雖然這些內容通常以文化典籍或歷史故事的方式呈現,但由于初中生思維認知較差,常常難以理解這些故事的內涵,因而教師可結合道德法治教育及生活中的實例為學生進行講解。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關于“做更好的自己”這一章節中有一句話:“路也漫漫,遙遙其途,心向往之,雖遠莫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初中生對于這句古詩并沒有一定的認識,那么教師就應結合道德與法治元素為學生進行講解。比如,教師可向學生講解我國原子彈研發的艱難過程,講述科研工作者在當時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十分艱苦的情況下,經過反復驗證實驗,攻克一道道難關,終于成功研發原子彈的故事,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心向往之,雖遠莫阻”的真實內涵。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認識傳統美德的內涵,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傳統美德,向科研人員不畏艱難險阻、堅持不懈奮斗的精神學習[6]。
教師不僅需要根據教材內存在的中華傳統美德元素為學生開展教學,還應基于某一傳統美德元素開展拓展教學,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誠實守信”這一章節為例,課文中提到了主人公一諾千金的美德故事,教師可以以此為話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親身經歷過關于誠信的事件,或者是自己所聽說過的有關誠信的故事。此時,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關于誠信美德的反面案例。比如,教師可向學生講解《桃花源記》這篇課文:主人公意外尋找到了桃花源,并受到了村民的熱情款待,同時村民也希望他不要將這里發生的事情說出去,但是主人公沒有遵循這一約定,并對此處做了標記。結果當主人公再回來尋找時,桃花源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通過這種課外拓展的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誠實守信這一傳統美德的理解。
(三)將時政與傳統美德故事引入課堂
從教學內容角度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與理論性,教師可利用這一特點,將我國近期的時政熱點充分結合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動態資訊,以此來結合自身行為認知,產生對社會熱點的認識,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共筑生命家園”這一章節,提到了人人都需要保護環境,那么教師就可結合當今我國社會實行垃圾分類的政策,向學生講解如何能夠做到科學合理地進行垃圾分類,以及垃圾分類在我國實施的效果與意義。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遵循垃圾分類原則,但是他們并不清楚垃圾分類的真正內涵,而教師通過時政熱點結合中華傳統美德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這一理念。
(四)設計具有美德意蘊的活動型課堂
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一章節都包含小欄目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可根據小欄目教學環節中的探究與分享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例如,在七年級上冊“親情之愛”這一章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基于學習小組討論與家人相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分享自身對于家庭美德及家庭對諧重要性的看法,讓學生能夠在討論的過程中領悟生活的美德與智慧,更加懂得如何與家人相處。
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教師首先應提高自身文化底蘊和教學素養,認真開發傳統美德教育資源,并在教學過程中將時政與傳統美德故事相結合,設計具有美德意蘊的活動型課堂,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修養。
【參考文獻】
[1]梁桂華.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分析[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1(05):143-144.
[2]黃友.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新課程,2021(08):73.
[3]沈婷婷.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中外交流,2020,27(31):232.
[4]馬小龍.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的措施探究[J].考試周刊,2020(77):102-103.
[5]樂榮柱.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融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93):122-123.
[6]李桃.淺析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7):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