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堅強
摘要:由于山區的教學條件和環境會有一些局限性,因此要求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以滿足教學需求,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內外的分層教學,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山區;初中語文;課堂內外;分層教學
引言:對于山區的學生來說,受學生所生長的環境以及從小接受的教育程度的影響,每個學生的差異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教師對所有學生的教學一視同仁,則會導致跟不上的學生自己學習自信心不高,成績提升困難。因此分層教學法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本文主要介紹了對山區初中語文課堂內外分層教學的一些方法。
一、簡要介紹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指教師將一個班級內的學生按照接受知識能力高低的標準劃分成幾個小組,教師按照小組順序、采取不同方法分別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教學方式。分層教學相比較于傳統的對整個班級統一授課的教學方式更加具有針對性,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因為分層教學的諸多優點,不少教師開始在課堂中應用此種教學方式。
二、對山區初中語文課堂內外分層教學的實施路徑
1、因材施教,平等對待所有學生
對于山區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家庭情況都不相同,有的學生還是留守學生,因此每個學生對接受知識的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教師按照同樣的方法教導學生對有些學生來說是不適用的。就像語文學科,學生的閱讀速度和背誦速度的不同導致同一時間內教師教學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以往的集體教學需要注意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那些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慢慢的就落在了后面。分層教學允許教師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權利。這同樣要求教師要給予學生一樣的關愛,平等的對待學生。
例如,在講授曹操的《觀滄海》時,可以先帶領全班學生集體朗讀這篇古詩,讓學生通曉古詩中每個字的讀音和古詩的背誦節奏。集體教學之后,我實施了分層教學。首先將全班學生按照學習接受能力的高低分成了兩大組。一組為接受知識速度較快的組,第二組是接受知識相對較慢的組。在我給第一組學生講解古詩中每一句話的意思時,要求第二組學生查閱資料,自己先進行古詩的翻譯。在第一組學生講解完畢后再給第二組學生進行講解。相比于全班集體授課,第二組的學生多出了預習掌握時間,避免了這部分學生跟不上課程進度。這種分層教學的方式尊重了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
2、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進行分層教育
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充分調動其課堂的氛圍,給學生充分的自信心,對于學習優秀的第一組學生來說,當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積極的給老師一些反饋,當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提問題的時候,這一部分的學生往往對老師提出來的問題熱情回應;而對于一些學習不太好的第二組的學生來說,對老師提出來的問題及傳授的知識接受及反應的速度比較慢,甚至會毫無反應,針對這部分的學生,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要進行鼓勵式的教學,給學生充分的學習信心。
例如:在講解七年級下冊《木蘭詩》這一課程中,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同時開始閱讀,第一組的學生閱讀速度較快,在第一組閱讀完之后,可以開始講解本首詩的內容及意思,還有一些歷史背景,讓學生理清文章的大體思路之后,可以對第一組的學生提問一些問題,即課后作業的三個問題;當第一組的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開始對第二組的學生講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雖然這部分學生的閱讀速度較慢,但是更要對于這部分學生更要給予鼓勵,這時同樣的任務安排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尋找答案。通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學生會慢慢的取得進步,重新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3、在課堂外進行作業分層設計
如果單純依靠課堂講解和學習,不完成作業,學生很難獲得扎實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因為語文學習和其他課程一樣。作業不僅是用來檢查和衡量一個學生課堂上的效果,也是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所以作業布置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們往往厭倦了整齊劃一、數不勝數的作業。第二組的學生認為有些作業,比如拓展題,太難做了。第一組的同學會覺得有些作業比如抄作業太簡單,做不出來。這種統一布置作業的后果就是沒有辦法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也沒有辦法查漏補缺。作業怎么分層?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習題時要面對兩個層面,把習題分為必做習題和自選習題:所有學生做必做習題,自選習題由第二組學生選擇,第一組學生全部做。其中,必答題可以是直接應用題、基礎練習題或簡單綜合題,選擇題可以是一些綜合題或探究題。通過這種分層,第二組的學生也可以有機會接觸一些更復雜的話題,第一組的學生有機會擴大和延伸自己的學習。兩組學生都會享受到成功和收獲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例如,在進行《陋室銘》的課堂教學時,運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陋室銘》需要學生既掌握文章的背誦,也要通曉古文的翻譯。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任務會給他們帶來壓力,阻礙他們的學習。分層教學布置作業下,可以讓第一組學生全文背誦,并進行全文翻譯,對第二組學生布置全文熟讀,并全文翻譯的作業;這樣,在課堂外分層次布置作業的環節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完成相應的作業,兩組學生可以全部對課文內容進行掌握,有利于全體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結束語: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語文教學相比,分層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解決了以往集體教學中學生知識層次不一的問題。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首要的問題是學生層次的劃分。老師要摸清班里學生的學習情況,必要的話還要了解學生的家庭,這樣才能進行學生層次劃分。山區學生學習知識的來源范圍狹窄,最主要的還是在學校內部學習。老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
參考文獻:
[1]高小兵.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層次目標和教學過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
[2]易培培.初中語文教學中分層模式的效用[J].文學教育(下),2017(11)